国学基础知识之对联篇对联术语作者:中国对联大辞典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出句 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出对 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对公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对对 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
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全联 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半联 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 单联 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 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
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支 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比 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 副 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 言 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字 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 扁 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 颜 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 额 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幛 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应世文件作法详解》:“幛有横竖的分别,横幛通俗叫作‘额子’,竖幛通俗叫做‘幛子’ 横披 ①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宋•米芾《画史•唐画(附五代)》:“荆浩画,毕仲愈(将叔)处有一轴,段缄家有横披②相当于横额,常与春联配合使用,多为纸制,亦称横幅、横疋、横头 虚额 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实额 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对联称谓种种作者:哈哈儿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对其称谓,《中国对联谭概》一书认为有“对联、对子、楹联、楹帖、应对、对对子、联语”等几种常用或通用称谓其实,应对、对对子只能算作联法,并非对联的别称对联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其称谓可说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对联、对子、楹联、楹帖、联语几种常见名称外,尚有许多称谓 对联 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对 对联的简称如《俗语集对》、《巧对录》、《四书对》等书中的“对”,即指对联 对子 这是俗称 对语 取上下语句相对之意如缪艮、吴梅村都有《四书对语》陆以湉《冷庐杂识》:对语不难,难在敏捷,非有夙慧者不能 联 对联的简称如《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等书中的“联”,均指对联 联句 这与古人作诗方法的“联句”名同实异,是对联别称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联对 对联的倒语如蔡郕的《联对作法》、王文儒的《联对大全》等书语出梁章钜《楹联续话》:严问樵官山左时,寅好是联对多出其手 联偶 联语上下骈偶,故称。
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联语 对联别称如王壬秋《湘绮楼联语》 连语 当为联语的别写近人章太炎有联书名《菿汉大师连语》 楹联 这是雅称,本指楹柱联,后泛指对联楹,即房柱或门柱《辞海》: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楹语 为楹联的变称如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江峰青有《里居楹语录》,近人徐鋆有《澹庐楹语》,郑丰稔有《楹语享帚》等 楹句 犹楹语、联句如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有《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楹帖 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 帖子 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俪语 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顾曾烜有《方宦俪语》等 俪言 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偶句 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应对 对联的口头形式,一人出上句,另一人对下句 小品 陈方镛《楹联新话》:薛慰农……所撰联语小品,亦脍炙人口 小道 庄俞《应用对联粹编》:联语,小道也 除以上这些称谓外,集合性的称呼尚有对锦、对类、偶语、楹镜等而且小类中尚有一些别称如集句对,称集联、集对、辑对,集字也称集言,又可据所集内容冠以“集”或“联”,如集陶潜诗句的称集陶,集陆游诗句的称集陆,集经书的称联经,集《庄子》的称联庄等等。
亦可不用集、联字而另创名称,如清吕佩芬集唐诗的联书称《采唐集》,何栻集苏轼诗的联书称《纳苏集》再如挽联,也称挽词、挽句、挽言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联书的名称,根据其性质,更是各式各样如似诗话的称联话、联趣;存本、汇集本称联存、联录、联辑、联选、联集以至于联萃、联海等等;美称更有联瑜、联璧、联珠、联锦、联粹等等追本溯源谈句式作者:哈哈儿 人们在探讨楹联起源时,往往先从其句式、句法去追本溯源,征引最古老著作中对偶佳句为其佐证如引《诗经》的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引《周易》的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等所有这些诗句,就其句式、句法而言,都可看作是楹联的雏形因此许多人以上述著作成书年代来断定楹联句式、句法缘起于先秦或殷周 其实,这种句式、句法,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远在殷周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因为骈俪之缘起,出于人心之所想,人们自有语言以来,就注意到了说话中的对偶关系正如利勰《文心雕龙·丽辞》开篇所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这段文辞中,清晰地阐释了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 《尚书·夏书》是记载殷周以前的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口语的刘勰在论说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后,紧接着便援引《书·大禹谟》中所追记的皋陶及益之言中的对句予以说明:“唐虞之时,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为轻功疑为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由此可知,对偶句式、句法是在殷周之前就客观存在着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一书中,对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形成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说:“原丽辞之起,出于人心之能联想,既思云从龙,类及风从虎,此正对也……其由于联想一也古人传学,多凭口耳,事理同异,取类相从,记忆匪艰,讽涌易熟,此经典之文,所以多用丽语也凡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赘,工句相扶,数折其中……又人之发言,好趋均平,短长悬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齐整,非必待偶对,而偶对之成,常足以齐整字句范文澜是从人们善于联想,古人传学之方便及人们语言运用的习惯来阐明对偶句式、句法“出于自然,不必废,亦不能废”这一语言规律的。
可以说,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早在殷周之前,就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地存在着 中国的汉语,声调匀称,音节分明,这就容易形成字音字义两两相对,这是汉语所独具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则是构成对偶句式、句法的天然条件现在许多没有从未进过学校门的年长之辈,他们虽然没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专门训练,但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们交谈之中抑扬顿挫、出口成章的对偶句式可以肯定说,一般的楹联句式、句法不仅是在殷周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而且是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产生的 综上所述,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是随着汉语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汉语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当远在殷周之前就存在于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现存的殷周时期的文献资料中,也存在着许多殷周之前的对偶佳句楹联,作为对偶骈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当我们判定其起源时,如若从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出现的角度去考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现存的书面资料或是其成书之年代,而应上溯到殷周之前的口头语言时期穷因究果说起源作者:哈哈儿 对偶句之所以能发展成为楹联,有三个极为独特的客观条件 第一,汉字的独特性,为楹联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各国的文字大不相同:它不是拼音文字,不是用字母连缀而成,而是用笔划构筑而成;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