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海南历史单科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1.(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属于考查材料阅读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题,难度中等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2.(2011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答案】A【点拨】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故选A3.(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答案】C【点拨】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A项;选项B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B项;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C4.(2011年海南高考4题)《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答案】B【点拨】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地排除A、C5.(2011年海南高考5题)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答案】D【点拨】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难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6.(2011年海南高考6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答案】B【点拨】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选项D的周朝典制也可排除;题干要求选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7.(2011年海南高考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答案】B【点拨】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所以批判宋明理学,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所以B符合题意8.(2011年海南高考8题)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答案】D【点拨】选项A,节度使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而非明朝官职,可排除A项;选项B,枢密使是北宋时期掌握兵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B项;选项C,三司使是北宋时期掌握中央财政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C项,故本题选D9.(2011年海南高考9题)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答案】B【点拨】梭伦的观点是他要保证平民的荣誉同时也使贵族不遭受不当损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他是主张政府需要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这也体现了其“中庸”的思想特点。
10.(2011年海南高考10题)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答案】D【点拨】注意关键词“普遍接受” “常识” 等关键词,可以判定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故选D从关键句“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可见不仅是从“实用角度”,排除A科学素养作用还很小不能等同于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排除BC错误明显,排除11.(2011年海南高考11题)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答案】C【点拨】产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707~1754),排除D项;材料中“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无法反映贵族阶层日趋没落,排除A项;同时材料中介反映了各阶层之间的竞争,没有反映阶级斗争空前加剧,排除B项;而从“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可以反映出商业资本的发展,故选C项12.(2011年海南高考12题)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答案】D【点拨】从关键的时间信息“1870年以后大约40年”相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在这个时间段很多欧洲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欧洲的工业文明向整个世界扩展,才真正确立了欧洲人的世界经济和现代文明的中心,所以选DA项早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了,不符合1870年后的四十年的时间信息,在技术革命时期,文化传播也不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排除A、C 资本输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不是属于文明中心的依据13.(2011年海南高考13题)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答案】C【点拨】注意关键词“巨型企业”,体现“生产集中”, 而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
故选C项而“军国主义”、“轻重工业比例”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可排除蒸汽动力不算能源革新的内容,排除B14.(2011年海南高考14题)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答案】A【点拨】从关键信息“须各官合议”,“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 “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可以判断是该国制度有两个议会,并实行地方分权,这种情况符合美国的政治制度,故选A15.(2011年海南高考15题)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答案】B【点拨】抓住关键词“自强” “海防”“根本目的”“ 纾商民之困”,既求强,也求富,B选项最全面概括,吻合题意,故选B。
16.(2011年海南高考16题)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