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标准《畜禽品种(配套系) 巴山牛》(公开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年11月一、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1. 标准制定背景品种是畜牧业的基础与核心,是决定畜禽养殖经济效益的第一要素,对养殖业的贡献率超过40%,世界各国都把品种选育作为畜牧生产的首要任务在肉牛领域,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和牛等国外肉牛品种长期占据世界肉牛种业制高点我国地方牛品种资源丰富,多是役用或役肉兼用牛,存在生长速度慢、后躯欠发达、产肉量低等缺点但这些地方品种具有十分难得的耐粗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肌纤维细嫩等优点,是发展我国肉牛产业的基础,是开展肉牛优良种质资源创新、培育中国特色优质肉牛新品种不可或缺的种质资源,是降低对国外品种依赖、加快肉牛良种国产化进程的主要群体基础因此,开展我国地方牛本品种的持续选育,有利于把握国际遗传资源与基因权竞争的主动权,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推动“外来品种本地化,本地品种国际化”、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巴山牛形成历史悠久,适应水、旱、平、坡耕作及高山陡坡的放牧环境,是秦巴山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产区群众对巴山牛的选种和饲养管理十分重视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2011年)》介绍,巴山牛是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秦巴山区的地方品种。
产于四川宣汉、达县等地者,曾名宣汉牛;产于湖北竹山、竹溪、房县者,曾名庙垭牛,后定名郧巴牛;产于陕西西乡、镇巴、平利、旬阳赤崖及商洛者,曾名西镇牛、平利牛、赤崖牛和岭南牛,后统一命名为秦巴牛1982年5月,将以上地区不同名称的牛统一定名为巴山牛,列入《中国牛品种志》(1986年)和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的地方品种志中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整理、汇编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巴山牛作为牛的地方品种被列入其中巴山牛体格偏小,具有良好的爬坡能力,对秦巴山区多雨温湿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对焦虫病亦有较强抵抗力,在当地肉牛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巴山牛的役用功能逐步弱化,加之杂交改良的普及,纯种母牛的数量急剧下降,亟需开展巴山牛品种资源保护,划定保护区,建立保种场,制定品种标准因此,制定《巴山牛》标准将有利于厘清该品种的特征和等级划分标准,为该品种的遗传资源评价奠定基础,有利于开展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品种优势,促进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外,有利于充分认识该品种的缺点,为有针对性的选育改良提供依据2. 任务来源《巴山牛》行业标准制定计划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向农业农村部申请的行业标准制定项目,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2年批准立项,列入农业农村部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计划,并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局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下达了《巴山牛》标准的制定任务,项目计划号:NYB-22017。
主要承担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十堰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标准制定计划下达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相关起草人,着手搜集资料数据,编写标准初稿昝林森教授为首席专家,起草小组成员包括赵春平、昝林森、李晓锋、王巍、梁爱心、易军、付茂忠、王军、王斌、朱克华、贺亚媚等二、主要工作过程1. 成立起草小组2022年5月12日,《巴山牛》标准制定任务下达后,承担单位成立了标准制定工作组,昝林森教授为首席专家,标准起草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十堰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明确了工作组各位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时间和要求2. 起草过程2.1 调研阶段2015年-2020年,由主要起草人总体负责,起草调研提纲,联系调研单位等,各参加单位共同实施调研内容包括:巴山牛基本特征特性、分布情况、体型外貌、体重体尺、生产性能等2.2 性能测定阶段2017年-2022年,在陕西省西镇牛保种场、郧巴黄牛场、宣汉牛场及其附近部分散养户持续开展了巴山牛性能测定工作本标准制定的数据来源于项目组性能测定及收集的相关资料。
2.3 文本起草及征求意见稿形成阶段2022年1月至7月,以赵春平、李晓锋、王巍、王斌为主要起草人,其他起草人员负责收集材料、数据的统计及整理2022年8月,完成《巴山牛》标准工作组稿2022年9月,起草小组主要成员之间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和处理后,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修改形成《巴山牛》定向征求意见稿,并撰写编制说明2.4 定向征求意见阶段2022年9月,定向征求意见稿完成后,10月开始通过邮件定向征求意见项目组向肉牛相关主管部门、教学、科研、推广生产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表1和表2)表1 征求意见单位属性和数量序号单位属性发函数量反馈数量1科研院所552大专院校17123推广单位334畜牧主管部门445生产企业206合计3124共发出征求意见函31份,截至10月15日共收回24份,提出意见的有22份,共提出意见101条标准主要起草人共同研讨,对已经返回的修改意见进行汇总,逐一分析、归类,结合有关意见,并一一予以采纳与否的归类对于不采纳或部分采纳意见在意见汇总表中予以说明和解释项目组对提出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和处理,在此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
基于上述评审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形成《巴山牛》标准预审稿表2 反馈意见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所属省区1敖日格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2李香子延边大学吉林省3马云宁夏大学宁夏自治区4杨利国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5李耀坤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6田万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7郭勇北京农学院北京市8韩向敏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9张学炜天津农学院天津市10左福元西南大学重庆市11王根林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12孟庆翔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13吴克选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14王二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15高雪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市16阎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17王淮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18原积友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陕西省19胡道俊湖北省襄阳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湖北省20姚保东陕西省西乡县畜牧水产技术中心陕西省21张 健四川省草原工作站四川省22陈德涌四川省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四川省23郭安国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湖北省24杨茉莉汉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2.5 预审阶段2022年11月21日,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牛业及奶业标准化工作组组织专家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农业行业标准《畜禽品种(配套系) 巴山牛》预审会,对《畜禽品种(配套系) 巴山牛》(预审稿)进行了认真审查。
专家组由吉林省农科院赵玉民研究员(组长)、中国农业大学王雅春教授、甘肃农业大学胡江教授、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罗晓林研究员、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吴克选研究员、四川省畜牧总站付昌秀研究员、西南大学左福元教授、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巴桑旺堆研究员、宁夏大学马云教授、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李积友研究员、国家标准技术评审中心张育润高级工程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靳婷婷助理研究员教授共12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听取了标准起草组的标准编制汇报,对标准预审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评审和讨论,他们针对本标准提出修改意见项目组根据实际情况和专家组意见,全部采纳修改意见,在此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预审会议审查意见汇总处理表附后)项目组对标准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并形成《畜禽品种(配套系) 巴山牛》公开征求意见稿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1. 制标原则1.1规范性原则本标准严格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定和导则进行标准文本的编写1.2 统一性原则统一性主要体现在文本结构的统一、文体的统一和术语的统一例如,类似的条款应使用类似的措辞来表达,对于同一个概念应使用同一个术语等。
1.3 协调性原则本标准中的技术内容与畜牧行业的基础通用知识相协调,与现行牛品种标准的技术内容相协调,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持高度一致1.4 适用性原则本标准在考虑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结合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实践的相关环节,保证标准内容是便于实施的1.5 先进性原则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在检索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书籍等,结合牛生产实践,同时充分考虑了地方品种在保种过程中出现的特性变化,对巴山牛品种标准中的技术内容做出规定,力求表述准确、信息完整,体现了本标准的先进性原则2. 主要技术内容确定2.1 品种来源与分布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记载,“巴山牛主产于四川、湖北、陕西三省交界的大巴山区产于四川宣汉、达县等地者,曾名宣汉牛;产于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竹溪、房县者,曾名庙垭牛,后定名为郧巴牛;产于陕西境内西乡、镇巴、平利、旬阳赤崖及商洛地区者,曾名西镇牛、平利牛、赤崖牛和岭南牛,后经省级统一命名为秦巴牛1982年5月,将以上地区不同名称的牛统一定名为巴山牛。
据《西北五省(区)重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记载,“巴山牛为原产于四川境内的宣汉、达县的宣汉牛、湖北境内郧阳地区的庙垭牛和陕西境内的秦巴牛的总称1982年5至6月,由邱怀教授等组成的川、陕、鄂联合调查组,对三省交界地区的地方牛种全面考察后,统一命名为巴山黄牛包括川北、陕南、鄂西交界地带原有的7个地方良种:宣汉牛,郧巴牛,秦巴牛,庙垭牛,西镇牛,平利牛和赤崖牛均属同种异名 据《四川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1版)记载,“宣汉黄牛(巴山黄牛)主产于大巴山南侧达县地区的宣汉、通江等县分布在达县、开江、万源、南江、巴中、平昌、开县、城口等县和白沙工农区1982年5至6月,经川、陕、鄂联合调查,确定四川宣汉黄牛、陕西秦巴黄牛和湖北庙垭黄牛属同种异名,合并称为巴山黄牛据《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6月第2版)记载,“郧巴黄牛系我国南方优良黄牛品种巴山牛的粗壮型,主要产于十堰市的竹山、竹溪、房县及周边地区综合以上资料的描述,本文件确定巴山牛的品种来源为“巴山牛原产于四川、湖北、陕西三省交界的大巴山区产于四川宣汉、达县等地者,曾名宣汉牛;产于湖北十堰市的竹山、竹溪、房县者,曾名庙垭牛,后定名为郧巴牛;产于陕西西乡、镇巴、平利、旬阳赤崖及商洛者,曾名西镇牛、平利牛、赤崖牛和岭南牛,后统一命名为秦巴牛。
1982年5月,将以上地区不同名称的牛统一定名为巴山牛巴山牛分布也相应的确定为“巴山牛主要分布在大巴山与秦岭山脉的余脉,包括四川宣汉、达县、巴中,湖北省竹山、竹溪、房县,陕西的西乡、镇巴、平利、旬阳、商洛等2.2 体型外貌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