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法学》讲课提纲

艾力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50KB
约12页
文档ID:35160261
《经济法学》讲课提纲_第1页
1/12

《经济法学》讲课提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全面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经济法基本制度,了 解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主要问题及其前沿动态,增强经济法制观念,提高理论研究和实际 应用水平 二、教学时间及考核方法 共安排 76 学时,其中面授 24 学时,答疑 4 学时,课外自学 48 学时;结业考核为开卷 考试 3、授课内容 参考书目: 1.《经济法学》刘文华 徐孟洲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 2.《经济法学》杨紫烜 徐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3.《经济法理念研究》 ,李昌麒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 4.《经济法基础理论》 ,漆多俊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5.《财税法专题研究》 ,刘剑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6.《经济全球化下竞争法的新发展》 ,王晓晔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7.《市场规制法研究》 ,王继军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8.《系统经济法论——经济法本质及其与 WTO 关系研究 》 ,刘哲昕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一讲 经济法产生的原因、理论基础及世界经济对经济法发展的影响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学习,应着重掌握经济法产生的原因、经济法产生的理论 基础以及经济法发展的未来三方面问题。

(一)经济法产生的原因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 共性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理论上考察经济法产生的原因:经济学和法学中国家干预主义的产生并占主导地位, 加速了经济法的兴起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说 及相应的经济法理论观点对经济立法的贡献,我们不难发现,亚当.斯密学说的最大贡献莫 过于他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认识和重视;凯恩斯学说的最大贡献 就在于指出了完全的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分析了国家从宏观上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必 要性;而供给学派的最大贡献,一方面在于他们尖锐地指出了国家过多干预的局限性,强 调了市场机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在于他们并没有忽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 题事实上,现在许多国家通过对自身经济发展道路的反省,都已认识到要发展本国经济, 既不能采取完全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不能实行完全国家干预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都试图在两者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在此理论指导下,分析经济法产生的原因有: 1.经济原因经济法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和市场在社会经济运 行中的作用的日趋明显。

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国家由被动转为主动承担起 对 经济的组织协调职能由此可见,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以国家干预为己任 的 经济法的兴起2.政治原因从政治角度看,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推动了经济法的兴起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是伴随国家的存在而存在的国家基于不同历史条件下职能的转化,运用法 律 形式对经济进行干预总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古代原始干预,近代消极干预,现代积极 干 预 3.法律原因从法律文化角度考察,人们渴望以法治化国家为其生存空间的心理促进了经 济法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不仅是商品生产经营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同时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是以市场的秩序化为条件的,这就 决 定了国家和商品生产经营者都很关注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秩序化在法制社会里,依靠 的 不仅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公序良俗、商业惯例,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整个市场秩序的法制 化 二)经济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国家被动 或自觉地承担起对经济的组织协调职能这种社会化导致现代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介入广泛 而 深化。

2.在对人性的趋利性约束与张扬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 协同作用 3.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理论,内在要求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作出法律安排 4.经济学与法学发展的有机契合,内在要求经济法律要反映经济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 (三)世界经济对经济法发展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国际法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经济全球化必 然带来法律的全球化指出,WTO 是法律全球化的典型代表,它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必须推 动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走向,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必须法制化,法律规范必须遵守国民待遇、 最惠国待遇、逐步消减关税、取消数量限制、透明度和非歧视的原则同时,也必须推动 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行业协会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2.知识经济对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经济法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定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就是经济的现代化,它必然内在要求人和法制要现代化,尤其要 求 掌握宏观决策权的党政官员必须知识化,社会中介组织以及企业高管必须专业化同时, 知 识经济也客观要求经济法创制、执行和司法必须现代化 思考题: 1.经济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经济全球化对经济法理论和实践有何影响? 第二讲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经济法地位及体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学习,应着重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内涵以及调整对象,深刻领会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了解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经济法体系的构成。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 共性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四类:第一是市场主体调控关系主要有两层关系,一个是国家作为 一 种外部力量,在对市场主体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或其它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即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在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和时事政策、进行信息指导、组织协调、 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活动中与不同性质或不同组织形式的经济个体所发生的调控关系 一 个是国家在对经济个体的内部的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调控,即国家对经济个体 在 进行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活动中与其组织机构和成员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调控第 二 是市场秩序调控关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民事立法之外制定和实施经济法以对市场秩序 进 行调控,可以说这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应当是一个 市 场体系完备、各种市场的功能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的经济社会;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竞 争 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但是,竞争本身有着向垄断和 不 正当竞争发展的自然趋向因此,为了维护和促进竞争,必须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第 三 是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全局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 因 素,实行全局性的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关系主要包括产业调节、计划、 财 政、金融、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关系第四是社会分配关系这里的分配是指狭 义 的社会分配,包括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社会分配关系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民收 入 分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二)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法规之中,对经济立法、经济执法、 经济司法和经济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准则具体包括: 1.优化资源配置原则,是指资源在生产和再生产各个环节上的合理和有效流动和配备经 济法将其作为首要原则,是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法的基本要求 2.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适度干预是指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制的边界条件或者临界点上 所作的一种介入状态国家适度干预原则是体现经济法本质特征的原则 3.社会本位原则,法律部门的本位思想是法律所立足的理念基点与价值追求,是法律所定 位的保护目标与中心指引,是法律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立场国家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 量,必然面临种种社会矛盾。

这就决定了国家必须采取恰当的法律形式来平衡和解决这些 矛 盾,与此相应,形成了法律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部门的本位 思 想而言,一般可分为“国家本位” 、 “个体本位” 、 “社会本位” 4.经济民主原则,经济民主是作为经济高度集中或经济专制的对立物而存在的,意指 在充分尊重经济自由基础上的多数决定就整个世界来看,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下实行经 济 民主,是当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从法律上考察经济民主,可以 发 现,经济民主不仅与国家行政权、国家所有权、企业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劳动者的民主 参 与权以及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紧密相关,同时,这些权利本身也就是经济民主实现的法律 形 式 5.经济公平原则,经济公平是指任何一个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以一定物质利益为目标 的活动中,都能够在同等的法律条件下,实现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利益平衡它包括 竞 争公平、分配公平、正当的差别待遇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市场交易的基本要求 和 基本条件 6.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效益涉及的是经济活动中占用、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与所 取得的有用成果的比较它分为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该原则要求经济法的床只 要 把保障和促进提高企业的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7.经济安全原则,关注安全,一直都是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 下,由于各国经济间的连动效应大大加强,一旦经济链条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经济危机 便 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传导开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寻求确保经济安 全 的法律对策机制因此,经济法将经济安全纳入其原则体系 8.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面临文明加速进化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富 裕与贫穷的差距不断拉大这两大失衡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从法律 意 义上看,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便蕴含着为保证这个战略实现的法治机理,即可持续发展战 略 的实现必须以相应的法治发展战略为后盾 (三)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地位就是指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否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是我国法 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年轻的法律部门,也是我国法学领域中正在逐步成长的一个新兴学科 然而,长期以来,关于经济法的地位,在我国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论,进而形成了许多不 同的理论观点那么,经济法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呢?经济法自引进我国法学研究领域以 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理论探索,目前在我国法学界,包括过去对经济法存有疑虑甚至持反对 态 度的学者,对经济法独立存在的价值已取得了许多共识。

1.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客观依据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上考察,经济法应属于 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第三法域” ;从调整对象上考察,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既具有广 泛性,又具有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性质的同类性;从法律专业化分工上考察,由于社会分工 的 不断扩大,新产生的同类社会关系客观上需要寻求新的法律部门调整,基于此,把我国社 会 中那种具有经济性质的行政管理关系从传统的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内划分出来,由独立的法 律 部门经济法来调整便成为了可能;从法律部门的协调发展上考察,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法 律 部门都有交叉这种交叉,既表现为理论概念上的相互借鉴,又表现为功能作用上的相互 依 存经济法是根据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要求,从行政法体系中分立出来的,因而,它不可 能 不带有行政法的某些“痕迹” ,民法的一些概念,经济法也不得不借用所以,不能因为经 济法借用了行政法和民法的某些概念,而否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 2.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分野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社会法的区别 3.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互动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互动机制;经济法与社会法的 互动机制 (四)经济法的体系 1.市场主体法 2.市场秩序法 3.宏观调控法 4.经济监管法 5.经济责任与救济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经济法的内涵? 2.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和特征是什么?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第三讲 经济法主体的基本内涵、权责及价值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学习,应着重掌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