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与机制研究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8.86KB
约16页
文档ID:216109607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与机制研究_第1页
1/16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与机制研究 摘 要:自“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实施以来,参与主体不断增加,工作内容不断拓展,鉴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工作的长期性、理论研究的深入,提出“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概念在深入研究此概念、内涵、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作用机制模型,提出深化内涵和意义的认识、强化保障措施、突出受援高校核心能力培育、加强长效机制和理论研究等建议,推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发展和创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关键词: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机制:G640 :A :1002-4107(2018)04-0055-052001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十几年时间里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西部地区高校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对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的成功经验,亟须把“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概念升华为“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一、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概念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开展以来,工作内容、参与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推动了对口支援工作的新发展,不断赋予了对口支援工作新的内涵。

鉴于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以“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代替“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概念是现实所需、发展所迫,也是必要的、科学的一)工作内容不断丰富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正式启动工作内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旨在使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奠定受援高校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0 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10〕1号),对口支援工作内容从注重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推动了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高校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使受援高校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智力中心和人才中心教育部对对口支援工作目标又做了重新定位,在西部地区高校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西部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教育部对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也在逐渐变化,工作的进展、阶段性目标、具体任务也越来越明确。

工作内容不断丰富,最初侧重对受援高校在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资料等硬件方面的援助;之后强调对受援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建设及师资队伍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等发展能力方面的援助;当前突出对受援高校科研能力、服务地方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援助以推动西部地区学生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例,国家教育部积极鼓励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开展联合招生工作,目前部分对口支援高校双方开展的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已取得了突出进展虽然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规模较小,但对西部地区学生能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口支援工作内容已不再局限于西部高校的发展,而是扩展到了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广阔范畴二)主体范围逐渐扩大2001年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采取一对一方式,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和青海大学等13所西部高校2015年,支援高校扩展至94所、受援高校扩展至67所,受援高校不再局限于西部高校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的高校,个别东部地区的民族院校也被纳入受援范围各省(区、市)教育厅教育局也成为对口支援工作的主要协调和管理部门,甚至成为对口支援工作的主体,教育部、各省(区、市)教育厅、教育局的相关所属单位和机构也不断加入到对口支援体系中。

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机构也参与到教育援助中,为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增添了动力同时,管理主体也在变化,以教育部主管和牵头,财政部、中组部、统战部、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等部委积极参与和推动如中组部主抓的干部援藏援疆计划、“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团中央主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都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紧密结合,把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在管理部门的全方位管理和指导下,在各省(区、市)教育厅局、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的共同努力和社会组织机构的积极支持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不断发展深入,已构建起以政策为支撑、以支援与受援高校为主体、以科学管理和长效机制为保障的对口支援体系,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1]三)理论研究深入推进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深入发展的同时,学界在理论上的研究也不断深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使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来替代“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但在研究中已开始使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概念来开展研究毕国堂(2009)研究了高等教育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2];高大海等(2010)研究了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建设问题[3];程榮霞(2013)提出以“四个转变”提升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工作[4];杨富(2016,2013,2011)研究了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着力点、评价体系构建、财政转移支付行为等有关问题[5-6]。

除上述研究直接使用了“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外,其他研究也在内容上把“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概念等同或扩展为“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推动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四)重要意义更为凸显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和理论研究的加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不断被赋予新的重要意义1.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本质上是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下,通过西部高校的发展提升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促进东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改不行、小改不行、缓改也不行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提供了可行的探索途径,在不进行重大变革的基础上,通过对口支援的形式,以具体措施和工作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做了有益探索2.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快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因而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必然选择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涉及经济发展的全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口支援西部高校重点在于通过西部高校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这已成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同时,在“一带一路”关键点上的西部地区培育建设高水平大学,能够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辐射力,积极影响和服务周边国家教育及地区发展3.西部地区民族人口众多,提升少数民族自主发展能力的关键在于教育全面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可以有效保障少数民族教育权益,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提升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水平,为区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口支援可以更好地保护、发展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增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综上分析,“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涵盖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及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辐射、服务周边地区国家等丰富内涵总结实践经验,深入理论研究,把“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概念概括为,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以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高校为主要形式,综合协调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资源,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高校自主发展能力及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机制在对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从内容、主体、渠道、动力、保障5个维度研究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机制。

一)内容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主要内容是支援受援高校发展,进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从资源观的角度看,即高等教育资源从东部地区高校流入西部地区及高校,高等教育资源是对口支援机制中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三类1.基础性资源基础性资源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为资金、仪器设备、图书、师资,及教学、科研等平台和基地建设这些有形资源是对口支援工作最为基础的内容,是对口支援工作初期和起步阶段的主要内容随着西部省份自身财力的增强,及国家对西部地区省份教育发展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在基础性资源方面,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由于高校办学层次、发展阶段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基础性资源的援助仍在不同程度、不同阶段和不同高校中广泛存在2.能力性资源能力性资源是高校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高水平专家和团队、学术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重点是通过对口支援的形式,加强受援高校自身发展建设,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通过能力性资源的转移和支援,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科研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将得到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这也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重要目标3.目标性资源。

目标性资源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核心目标,主要表现为支援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增强目标性资源具有可转移性,可通过对口支援实现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工作,有效提升了受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受援高校对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力度如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共同承担完成的国家科技部“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高效生产优质牛奶、牛肉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直接带动32万农民脱贫致富,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7]基于资源观的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资源的划分,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不断递进和发展的关系,在基础性资源援助的基础上,增强受援高校自主发展能力,逐渐形成特色发展,把受援高校建设成为区域智力中心和人才中心,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并非是东部地区高校资源的单向输出和流动,双方的合作交流是基于各自资源优势的合作,通过资源优化组合实现共赢二)主体研究所指的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主体是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主管部门、支援高校、受援高校、社会组织等,还包括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如中组部、团中央、财政部、地方教育厅局、政府等,以及社会性质的营利和非营利机构等。

其中,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是核心主体,是资源承载的关键三)渠道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渠道是把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转入西部地区,主要有四种渠道1.对口支援专指以“行政—计划”形式的以支援高校对口支援受援高校为主要形式,也包含地方教育厅局的援助这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核心和主渠道,对口支援的形式已从“一对一”到“多對一”“一对多”,逐渐发展为目前的“团队式”“组团式”的对口支援形式该渠道主要侧重能力性资源的转移,突出对受援高校自主发展能力的培育2.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在以教育部、财政部等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下,国家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加强对西部地区高校、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教育部科研项目中“西部专项”等都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形式该渠道从基础性资源、能力性资源到目标性资源,全方位支持西部高校发展,这是推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重要宏观措施3.交流合作主要是指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结合各自优势开展合作交流,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从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长期性来看,单纯的“输血”模式会使受援高校产生依赖性,也为支援高校带来负担教育部积极鼓励和支持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在科研、人才培养、服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