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比较两诗形式和情感的不同 2.比较两首诗歌的意境,进而体悟诗人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学习的方法是和王绩的《野望》放在一起来整合比读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 二、读懂诗歌: 学生自由读诗 师:我先来听听大家读的怎么样请同学们共读这两首诗 师:读诗,要读清节奏,还要注意语速和停连,可以适当地拖音,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比如: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师:大家来试一试男女生分读两首诗 师:读得有些味道了那么,同学们来猜一猜,老师问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 预设: 都是五言诗歌 2.都是写田园生活的诗 都是写秋天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树树皆秋色 都写到了山和夕阳—“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山山唯落晖” 根据课文注释可以知道,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弃官归隐后写的诗作《野望》注释:“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饮酒》注释“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 朗读,感受音律 师:这两首诗都是五言,我们读五言诗的时候,节奏一般是二三或者二二一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中的句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师:我读一半,大家接上另一半 采菊---,悠然--- 气--,飞鸟--; 树树--,山山-- 牧人--,猎马-- 师:咱们换个方式再读,我读上句,你们读下句: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采菊—东篱下,…… 气--日夕佳,……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两首五言诗在音律上的不同? 明确:《野望》中间两联是对仗句,“树树”对“山山”,“皆秋色”对“唯落晖”《饮酒》没有这样对仗工整的诗句《野望》是律诗,定句,定韵,平仄对应,对仗工整;《饮酒》是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句数不定,没有平仄、押韵等的束缚 品读,体会意象 师:有同学说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那么诗中写到哪些景象?同样是秋天,陶渊明笔下的秋天和王绩笔下的秋天一样吗?列出两首诗中的意象,试着用下面的句式描述两位诗人笔下的秋天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________,你看…… 示例: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宁静闲适的,你看篱笆周围的菊花盛开着,散发出幽幽的清香。
信步走去,采摘几朵细细观赏把玩,不经意间一抬头,巍巍南山就静默在眼前 预设:《饮酒》中描绘的景象:菊、东篱、南山、山气、夕阳、飞鸟 《野望》中描绘的景象:树树、山山、秋色、落晖、牧人、猎马、犊、禽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的恬淡高洁的,你看,那东篱下栽种的菊花正在盛开,这秋风中傲然开放的花儿,不与群花媲美,愿和寒霜为伍;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愉悦美好的,你看,到了傍晚,山中的景象多么美好,云气升腾缥缈,萦绕于峰际;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自由安恬的,你看,山中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叽叽喳喳地此呼彼应,结成伴儿返回静谧山林里的窠巢; …… 王绩笔下的秋天是萧条的,你看,满山的树木叶子枯黄凋落,在落日的余晖里,越发显得萧瑟; 王绩笔下的秋天是热闹的,你看,牧人们驱赶着牛群回家去了,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了,牛叫马嘶还有人的吆喝声;但这热闹是别人的,这份热闹让作者更加孤寂 …… 师小结:同样写秋天,诗人选择的景象不尽相同诗歌中的景象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称之为“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不一样的秋天再读两首诗歌,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 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中的“庐”,让人想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想起“南阳诸葛庐”,从“结庐”和“而无”中我读出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陶渊明。
预设: 从“心远地自偏”中,我读出一个内心宁静恬淡的陶渊明; 从“悠然见南山”中,我读出一个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从“山气日夕佳”中,我读出一个心情愉快的陶渊明 …… 从“徙倚欲何依”中,我读出一个彷徨无依的王绩; 从“皆”“唯”两字中,我读出一个沉静哀愁的王绩; 从“相顾不相识”中,我读出一个孤独无助的王绩 …… 拟题,揣摩意境 《饮酒》是组诗中的一首,诗中并未提“酒”,题目和内容不太吻合如果你来给这首诗重拟一个题目,你会怎么拟? 预设:心远;采菊;南山所见;山居所见;悠然见南山…… 2.《野望》中的“望”是看,“悠然见南山”的“见”也是看,二者能否互换? 辨析: 《野望》能否改为《野见》? “悠然见南山”能否改为“悠然望南山”? 预设: 《野望》的“望”,既是登高往远处看,也含有思念、盼望、期盼的意味因为有所期望,所以才有“无所依”的慨叹改为“野见”,意味就没有了 “悠然见南山”的“见”,表现出在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仿佛山就在襟怀之间,物我合一;而“望”却是有意识地注视,与“悠然”的意境不符 三、读懂诗人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我们需要借助资料,走进诗人的时代,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他的祖上虽作过大官,但到他时,家境早已没落他少年时接受了儒家用世思想,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但在那个时代,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亲眼目睹官场的黑暗与争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归隐后有两次出仕机会,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他辞而不就,宋元嘉时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也拒绝了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朝代交替,战乱频仍他曾三仕三隐,在官场和田园间徘徊曾作诗云:“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表达既希望有司赏识,建功立业,又希望身心自由,不受伤害的意愿他们笔下的田园生活: 王绩的田园生活: 无人堪作伴,岁晚独悠哉! --《黄颊山》 所嗟同志少,无处可忘言 --《古意六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移居》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根据助读资料,思考、讨论: 教材中写陶渊明的归隐是“辞官归隐”,写王绩的则是“弃官归隐”,你觉得是有意区别还是无心所致? 学生讨论 师:“辞”有心甘情愿,彻底放下的坚决;“弃”中有不满情绪 小结: 王绩的隐居生活是孤独、苦闷、寂寞的,他的隐居是逃避型、隔膜式的;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愉悦自得、心灵安适的,他的隐居是自主型、沉浸式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什么样的处境,心灵的宁静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 四、读出自我 你更喜欢哪首诗中的生命状态?为什么? 2.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选择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如果你们班转来了一位新同学,需要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你会用哪句诗来劝慰他? 预设:心远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 结语:希望大家都能面对生活的改变时,不忘初心,安之若素,沉浸其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