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红色六安一重要地位 六安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安徽革命运动最重要的中心区域,是大别山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大半壁江山,苏区建设的模范地区;是安徽省及大别山区抗日的指挥和活动中心,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各类建设人才的重要来源地;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解放大军战略决战、解放全国的前进基地和巩固后方;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烈士鲜血浸透的红色土地,建立新中国大厦的一方坚实基石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六安30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捐躯六安市所辖各县区全为革命老区,其中金寨、六安(包括金安、裕安)、霍山、霍邱4县为苏 区县二、光辉业绩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国救民当先锋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在历次改良、改革和革命运动中,皖西仁人志士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涉及到皖西 1902年寿县、霍邱人士柏文蔚、郑赞丞等与陈独秀在安庆建立安徽最早的爱国民主团体“青年励志学社”1904年,柏文蔚、常藩侯等与陈独秀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它的主要活动对象是新军,在全国各革命组织中它是最早开始做争取新军工作的,而新军后来又是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主力。
在现存的同盟会最初三年960人会员名册中,安徽59人,其中寿县22人,是海内外参加同盟会人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同盟会四任安徽主盟中,三任为寿县人此外,皖西不少人参加了爱国会、同学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张汇滔、管曙东受东京同盟会总部委派回乡,在寿州创办以同盟会纲领为 宗旨的信义会,很快发展成为当时淮上力量最强的秘密革命组织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张汇滔等革命党人在省内率先起义光复寿县,建立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 地方政权;1911年11月6日,寿县起义军改编为淮上革命军,全军两万余人随即分三路挥师皖北皖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光复六安等23个州县,以及河南、湖北部分地区,有力促成11月8日安徽独立与此同时,柏文蔚策动南京新军起义,并在南京光复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兼北伐联军总指挥六安革命将士为孙中山定都南京立下不朽功勋而当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柏文蔚、张汇滔等率淮上军余部又在全国率先奋起讨袁,保卫辛亥革命成果,成为二次革命的先锋2建党和大革命时期马列传播活动早 1920年初,六安三农进步教师朱蕴山、桂月峰和学生会负责人组建“中国革命小组”,是安徽最早的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接着霍山六区燕子河(今属金寨)燕溪小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还有一些皖西青年在芜湖、安庆成立“马氏研究会” 1920年 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六安人高一涵是积极的参加和赞助者,随后又有寿县籍高语罕、孙津川、茅延祯等人参加 皖西进步知识分子出报刊,办学校,开书店,作为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力的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高一涵、高语罕是前期新青年的重要作者、编辑和传播者1920年,朱蕴山、宋竹荪等在省城安庆主编平议报,评议安徽政局,宣传革命思想,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霍山赵辅仁、黄楚三等教职工在霍山第一高小、女子高小成立“新文化学社”,“把马克思学说列宁小史编入正课”1921年1月,高语罕从1918年开始编写、被用作芜湖商业夜校、工读学校课本的白话书信正式出版,是安徽最早最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霍邱青年韦素园到俄国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与同乡韦丛芜 、李霁野、台静农等在北京成立中国现代著名的青年文学社团未名社,出版发行进步作品3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抗日之中心 率先实现区域性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7月,主要活动于皖西的红28军率先发起与国民党代表谈判,在南方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中,较早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谈判成功并签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定,实现了区域性第二次国共合作。
由红28军及豫南游击队改编的第4支队,于1938年3月奉命东进皖中抗日,支队指挥机关进驻舒城东西港冲5月12日,4支队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打响华中抗战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接着,4支队又在舒城南港、六安椿树岗、肥西半个店及舒桐边大小关、棋盘岭等地进行大小战斗27次,成为江淮敌后抗日的主力军 安徽省暨大别山区的抗日中心由于日军大举侵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于1937年12月由安庆迁至六安,1938年6月又从六安迁至立煌(今金寨县)金家寨,国民党第21集团军及豫鄂皖苏游击兵团总部也驻在立煌境内;中共中央和长江局从延安、南京、武汉等地选派大批干部到皖西开展工作,加强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的建设,先后成立中共安徽(皖北)工委、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和皖西省委,推动成立并实际领导统 一战线组织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 委员会,实行全民总动员 ,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全面抗战的大好局面皖西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基础,成为安徽省及大别山区抗日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1938年夏秋间,日军第2军10余万兵力取道六霍、进攻鄂豫、包围武汉之时,国民党左翼兵团正面阻击,四支队深入敌后袭击,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参战、支援,使入侵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霍山鹿吐石铺之战毙日军1370余人,是安徽抗战歼敌 最多的一次战斗六安军民在境内共歼日军4000多人董必武、叶挺、张云逸等领导人曾到六安视察指导工作皖西军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和建设人才的重要输送地作为国、共两党的区域性活动中心,皖西地区聚集了大批的人才和抗日青年国、共两党都举办了各类型、各级别的干部培训班,如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举办多期干部训练班,省动委会在1938年下半年办了4期干部人员补习班,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在六安北大营开办乡镇 人员训练 班,从1938年10月到次年底又办了“安徽省政治军事干部训练班”6期约1万人六安、舒城、立煌、霍邱等县也分别办了多种训练班对各种干部训练班,中共都积极施以影响,参与教学、训练和管理,向进步青年讲解民族民主革命道理,进而发展一些共产党员据负责大别山地区中共地下工作的张劲夫说:当时有党员4万人,大部分以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公开合法身份参加抗日工作,其中多半活动在皖西从大别山出发的四支队开辟皖中、皖东抗日根据地,为建立皖江、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在皖西受到培训和锻炼的各类干部和人才不断被派往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其中在1939年冬到1940年春,仅动委会系统就有3000多名干部和工作人员撤到皖江、淮南和淮北等地区。
皖西地区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抗战和建设人才4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跃进 地 坚持皖西斗争解放战争初期,2师、7师、5师的部分武装相继到达皖西开展游击斗争中共皖西工委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建立皖西游击根据地和基层政权,开展反“清剿”斗争1947年3月,皖西支队与鄂西北军区突围而来的部队合编为皖西人民自卫军,增强了皖西人民反敌“清剿”的力量1946年夏,六安是中原突围东路突围的发生地,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在旅长皮定均、副旅长方升普(都是金寨人)率领下,在完成掩护主力突破平汉线后,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穿过大别山向东经金寨、霍山、六安,跨越千里皖中平原和津浦铁路,经过24天的艰苦征战,终于在7月下旬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创造出中原突围的一个奇迹而中原突围是全面内战的起点,李先念说:中原突围揭开了之命运大决战的序幕,“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战略进攻基地皖西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毛泽东高度评价它的意义,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刘邓大军第3纵队迅速在皖西展开,10月上旬在六安东南发起张家店战斗,取得刘邓大军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首次歼敌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11月,中共皖西区党委、皖西行政公署、皖西军区成立,领导机关活动于舒城、岳西、六安、霍山之间皖西根据地在斗争中不断巩固,成为解放大军举行淮海决战、渡江作战的前进基地和渡江后的巩固后方,迎来了全国的解放因此也可以说,六安是解放战争时期实现两大历史性转折的战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历史性转折改变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直接孕育着新中国的诞生三重要人物1蒋光慈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开拓者 蒋光慈(19011931),出生于霍邱白塔畈(今属金寨县)1920年在上海成为中国首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1年春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赴俄罗斯学习, 1922年1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后曾在家乡发展党员他写下大量歌颂列宁、十月革命的作品,又发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现代中国文学界等理论和文学评论文章,出版了少年漂泊者等作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出版太阳月刊,力倡革命文学,成为当时上海滩上与鲁迅、郭沫若等鼎足而立的作家之一1931年病逝开上海他是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的开拓者。
胡耀帮、陶铸等许多人都是读了他的作品后走上革命道路的2许继 慎中共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 许继慎(19011931),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人五四时期学生运动领袖1921年春开始参与安庆团组织 的创建活动,192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安徽最早的党员、团员之一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是中共黄埔军校直属支部5名支部成员之一,后历任连党代表、连长、团代理党代表、叶挺独立团营长 、叶部团长,是“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成员,东征、北伐的英雄1930年春任中国工农红军 第1军军长 ,实现了鄂豫皖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后任红4军第11师、12师师长 、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率部粉碎敌人的第一、二次围剿1931年,他因坚决反对张国焘的一系列错误方针和做法受到迫害,同年11月牺牲于河南省新县1989年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3舒传贤 皖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舒传贤(18991931),出生于霍山县团墩乡舒家庙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运动领袖,安徽最早的团组织 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创建者,参与领导安徽“六二学潮”、反省议会贿选、驱逐军阀省长李兆珍等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工委书记、中共霍山县委书记、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发动 六霍起义先后组建红军第33师、红军中央独立第1师 1931年4月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后因抵制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与其妻陈清如 (时任霍山县苏维埃妇女主任)同时被秘密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收入中华英烈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4王明中共早期领导 人 王明(19041974),出生于原六安县的金家寨(现属金寨县)1920年考入六安三农,1924年入武昌商科大学学习,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达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任中山大学学生公社主席1929年回国1931年1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扶持下,王明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同年11月到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在共产国际担任重要职务,直到遵义会议,他是中共中央的实际掌权者和遥控指挥者1937年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中央统战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王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委员。
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及部分法律法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到苏联治病,1974年病逝于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