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力供给的“用工荒”及“刘易斯拐点效应”解读 摘要: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资源呈现“存量保持高位、增量负增长、构成老化加剧”的格局,但在产业升级、劳动迁移的背景下,相对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是充足的我国逐步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能有效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基本平衡,不宜夸大当前及未来的“用工荒”形势与“刘易斯拐点效应”的负面影响,它只是各地经济快速扩张和同质化竞争过程中的“成长痛”,与当前区域劳动力供给变化并无因果关系面对普工的“用工荒”,不应简单地通过引入外来的普通劳动力来化解,而应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存量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劳动参与率)予以应对;“刘易斯拐点”的来临,既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外在动力,也是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家庭提高生活水平的大好机会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用工荒;刘易斯拐点效应;劳动参与率;劳动力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F241.21;F061.3文献标志码:A:16748131(2014)03000807一、引言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最为活跃、最有创造力的要素,是企业创造财富最主要的源泉。
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各省区竞相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以谋求现代产业布局快速扩展,同质化竞争致使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用工荒”“招工难”现象亦陆续蔓延到重庆等中、西部地区,且愈演愈烈调研发现,当下重庆农村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空心化”现象十分突出,已很难寻觅大量可转移的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用工荒”俨然成为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很多学者据此推断,现代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刘易斯拐点”(刘易斯,1989)在重庆等欠发达地区或已出现有学者认为当前劳动力相对短缺应归因于伊斯特林人口波谷,而不是“刘易斯拐点”(翟振威 等,2011) ,它既促使劳动力供给从“无限供给”转向“相对短缺”(盛来运 等,2006),也将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蔡昉,2005),即从劳动力“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其“双面效应”效应一是:劳动力供给从之前的“无限供给”转向“相对短缺”,带动用工成本迅速提升,进而对经济发展速度形成负面影响;效应二是:普通劳动用工成本提高,“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也将显现(王晖余 等,2013)至于“刘易斯拐点”效应的突出表象“用工荒”的成因,有学者认为其不是因为劳动力总量的绝对短缺,只是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布局等引起的结构性短缺的反映(刘尔铎,2006;钱文荣 等,2009),也有学者认为是劳动者对待遇低、用工环境差等“用脚投票”的结果(杨兴凯,2010)。
相关比较研究发现,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对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转嫁能力有限,其区域劳动供需平衡更多受制于“供给决定需求”模式,尤其是在“刘易斯拐点”之后,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东部等发达地区;而且,其未来劳动力总体供给及变动往往与区域劳动人口的缓慢变化态势相一致,且呈刚性变化但是,有关研究缺乏对中、西部具体省区的实证考察,而从区域劳动力供给的视角解读区域性“用工荒”与“刘易斯拐点效应”,更为全面、客观因此,本文以重庆为例,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解读未来劳动供给的“相对短缺”与“刘易斯拐点效应”,直观地揭示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对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内在影响以及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演化趋势,以利于正确认识当前的“用工荒”形势以及“刘易斯拐点效应”钱明亮:基于劳动力供给的“用工荒”及“刘易斯拐点效应”解读二、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小幅度缩减尚不构成同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2013年是全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具有转折性的起点以重庆为例,未来5—10年劳动力人口本文中人口指常住人口,劳动力人口是指16~64岁人口,而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5~64岁人口 总量呈快速缩减态势无迁移人口预测表明:2013年重庆市劳动力人口为2 029.33万人,到2015年减为2 017.60万人,到2020年则减为1 940.68万人,2010—2020年累计减少68.26万人,缩减幅度为3.39%。
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低生育率对劳动力人口变化的滞后影响,也是不可更改的因此,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内在缩减趋势无疑是同期重庆劳动力供给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与之对应,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人口的构成老化加剧,其对经济活动人口规模、劳动参与率等的影响将更大预测数据显示:2010年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为39.58岁,2015年增加到 40.28岁,而2020年则增加到40.68岁构成老化的最直观表象是50~64岁中老年劳动力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为536.52万,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261%;2015年增加到575.87万,占比增加到281%;2020年增加到621.51万,占比达到315%;10年总量累计增加84.98万,占比累计增加5.4个百分点相关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和经验表明:普通中老年劳动力人口因其学习能力或技能等原因,就业竞争力明显下降,易过早地退出经济活动领域,并联动致使劳动参与率随年龄变化而显著下降(如图1所示)据此看来,未来5—10年劳动力构成老化的加剧,已成为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或抑制性因素图1重庆不同性别、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分布《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为2 056.13万人,GDP为7 800亿元,人均生产值刚跨越4 000美元;2010年上海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仅为1 870.36万,GDP总量则已达16 872亿元,其人均生产值已超过10 000美元。
到2020年重庆劳动年龄人口仍可达到1 972.29万人; 因此,相对其经济规模而言,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资源依然十分丰富,劳动力人口的小幅度缩减尚不构成同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移量近枯竭,唯有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率可形成新增长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各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重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将是城镇地区未来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以及第二、三产业发展所需“普工”的主要来源因此,“挖潜”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认为是化解招工难的重要途径但是,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后简称“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845.63万人,其中,处于劳动年龄内的人口572.31万人,超龄劳动人口(男60岁及以上,女55岁及以上)273.32万人若以重庆市每个农村劳动力实际能耕种的面积为5亩和“十二五”规划耕地保有量为3325.05万亩计算,全市共需要农业劳动力66501万人;若根据“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法”计算,其所需农业劳动力为480.39~621.29万人;进一步结合重庆赶超全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市情,可推算目前重庆需要农业劳动力的上限,即估计2010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还有68.31万人可供转移。
如果再将外出不到半年的30.17万人以及在近2—3年的持续净流出考虑在内,可初步推定:当前及未来5—10年,重庆农村的可转移剩余劳动力已近枯竭转引自重庆统计局人口处的研究报告《重庆城乡劳动力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未出版)如果不是超龄劳动人口在进行农业劳动,重庆的农村中不但没有剩余劳动力,而且还需要回流部分已流出劳动力才能满足相应的农业劳动需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根据《重庆统计年鉴》的数据,在2008年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口分别为652.19万人、307.66万人、532.58万人,对应比例为43.7∶20.6∶35.7;到2012年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口分别为592.59万人、422.73万人、617.82万人,对应比例转变为36.3∶25.9∶37.8可见,虽然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持续下降,但仍有压缩空间理由是:尽管重庆第一产业GDP占比已低于10%,但从业人口占比超过36%;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在20%以下的国家,其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都在20%以下,如2002年美国为2.5%,日本为5.5%,巴西为20%据此看来,未来重庆第一产业可转移劳动力仍有很大空间,但其前提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只有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机制等发生大的转变,才能形成更多的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四、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迁移是影响未来劳动力有效供给的最主要因素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重庆劳动力始终维持持续净流出格局,累计新增净流出近100万左右重庆全员人口信息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月,重庆累计净流出人口为49789万,其中,男性劳动力人口净流出229.49万,女性劳动力人口净流出207.91万故直观上看,渝籍外出劳动力“回流”是增加未来重庆劳动力供给的最有效途径,他们或成为未来重庆继续保持劳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考虑到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等区域比较优势,以及近年来不断势弱的人口净流出的变化趋势,对重庆未来“回流”劳动力最为乐观的迁入格局估计可设定为:男性人口年净迁入率为6‰,女性人口年净迁入率为5‰其相应的人口预测显示:2013年重庆市劳动力人口为2 070.31万人,2010—2013期间累计新增净迁入4098万人;2015年劳动力人口增加为2 086.58万人,累计净迁入68.97万人;2020年劳动力人口减为2 081.80万人,累计净迁入140.53万人。
比较而言,乐观的劳动力人口迁入估计结果,可完全“抵消”低生育率下重庆劳动力人口的内在缩减态势,使其维持劳动力人口的高位(见表1);而且,劳动力的净迁入将影响未来重庆劳动力供给变化的格局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迅猛,劳动就业人口容量不断增长,总体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也逐步缩小,这无疑为吸纳更多劳动力提供了竞争力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城镇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 782.7元,广东同口径的工资为4 214.8元,浙江为4 234.8元;而2012年重庆100家企业调查的月平均工资达到2 935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341元,同比增长13.1%,其中,信息产业代工企业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底薪平均增长15%以上此外,重庆市实施的公租房、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也极大地吸引了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就业、创业近10年来,重庆劳动参与率呈大幅度下降趋势重庆“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男性劳动力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81.08%,女性劳动力人口的劳动参考率为68.93%与2000年相比,劳动参与率累计缩减幅度男性为10.77%,女性为17.75%2000年重庆劳动力人口(16~64岁)的劳动参与率男性为90.87%,女性为83.81%。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10年来重庆人口受教育年限延长,尤其是16~24岁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延长;另一方面是同期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推进,大幅度压缩了普通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致使他们提前退出经济活动的比例增加劳动参与率下降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基本趋势,世界劳工组织数据显示:2010年的劳动参与率,德国为59.6%,韩国为60.3%,美国为63.7%,英国为61.9%,法国为56.4%参见《世界15岁以上劳动力参与率的数据分布》( ZS.shtml)可见,近10年来重庆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变化比较而言,现阶段重庆劳动力参与率仍处于高位水平,在未来5—10年,劳动参与率仍有很大下降空间基于劳动参与率的人口学内涵和重庆人口预测结果,可进一步预测未来重庆劳动力供给格局及演化情境此处仅设定两种情境:一是保持2010年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不变(即情境一),二是截至2020年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