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一、关于散文1、概念: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2、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或者叙述事件的发展,或者描写人物的形象,或者托物抒情,或者发表议论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随意变化所谓“神不散”,主要指它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无不为表现主题服务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入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示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炼,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指散文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炼,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描绘出生动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素有“美文”之称3、散文类型:通常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又称议论散文)(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以对人和事具体叙述和描写为突出特点,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抒情为其突出特点,如《白杨礼赞》3)哲理散文: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不象一般议论文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二、考点分析(一)、对记叙要素、详略、顺序的分析理解:1、散文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散文记叙的详略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详略得当,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如《背影》一文,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用什么好处?第1段至第4段,对“祖母去世,父母亏空”一带而过,而“父亲怎样关怀儿子”写得详。
这样安排是突现主题的需要,因为前者只是意在点染气氛,后者则与烘托背影有密切关联3、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顺叙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这是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按照时间顺序来反映人物事件的原委,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比较顺手,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情理协调,文章气势易贯通,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如《背影》、《永久的悔》等,都是采用这种叙述方法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倒叙法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提到文章的开头,以产生惊奇之感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因此倒叙不是逆叙,不是逆推理在一定范围来说,倒叙事实上是顺序的一种变通如《背影》,用倒叙手法记述八年前和父母在浦口站相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在浦口站相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挚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母倍加思念之情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插叙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插叙的作用,首先是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此外,这种中断或停止,也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如课文《心声》,插叙了李京京深情回忆乡下爷爷和伙伴妮儿,解答了京京为什么那么想读课文的疑问,插叙巧妙课文《囚绿记》第9端插叙了作者住在乡间对绿的喜爱之情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二)、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概括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注意事项:(1)涉及多个人物时辨清主人公对主人公制定的依据是(1)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运用多种方法刻画的人物2)事件围绕他展开3)作者借他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2)、力求简法,最好一句话最多两句话加以概括方法(1)抓主干“谁,做什么”(2)添枝叶,根据需要对目的方法、原因、结果、等加以补充例1、《破车效应》第一题因文章所讲述的道理是借作家之口阐述的,因此作家里为主人公,抓主干概括为“作家劝小满”根据需要补充方法,结果“作家用破车效应”劝小满至重返学校例2、《又到春节》第一题抓主干“我努力干活”添枝叶补充原因结果:为了过年穿上新衣服,我努力干活,最后愿望落实。
2、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一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举例:如(1)《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18题问: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答:作者借落叶像“疲倦了的蝴蝶”来比喻“我”是一只在外飞倦了想要飞回家去的“蝴蝶”文章试图通过落叶这一环境的烘托和“疲倦了的蝴蝶”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念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2)《又到春节》中的第5题(三)、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1、关于文章结构的划分方法(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转换划分(3)从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6)寻找标志性的语言或段落(7)空行文章结构的把握还要注意记叙的顺序,特别是倒叙的文章,结构往往是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形式划分;插叙的起止点,对于划分结构也有一定的帮助。
2、一篇文章的题材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主要有:(1)以时间为线索例: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时间的词: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把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事情展现在读者面前2)以地点转换为线索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3)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例:《一辆纺车》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组织起来《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例:《母亲情怀》以女儿给母亲买面包的事为线索5)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例:《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6)以见闻为线索例:《山中避雨》以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7)以感情为线索例:《破车效应》以小满情绪变化为线索[线索]:时间线、地点线、物线、事线、人线、见闻线、感情线(四)、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就散文而言,最常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在此基础上兼有议论和抒情,考查表达方式,除了考查学生对某段文字表达方式的判断,更着重于考查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在这几种表达方式中,散文主要考查描写、抒情和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要注意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侧重的是对人物的烘托,同时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的如《白杨礼赞》一文中对黄土高原景象的描写,作用就是为了展现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显示白杨树不寻常的意义人物描写主要考察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背影》中对于父亲买橘背影的细腻刻画,就突出了父亲对“我深沉无私的爱”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但关注议论的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在《草莓》这篇文章的结尾,就有这样的议论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思考,即本文的中心3、抒情的作用散文中的抒情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倾向,抒情方式一般为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抒情几类。
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作者既借海棠盛开的景象表达追忆之情,又具体回忆了与周总理共同生活的片段,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和叙事抒情借物抒情最典型的当属《囚绿记》,作者借一株绿藤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很多散文都可能有直接抒情的语句,这种抒情方式可以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酣畅淋漓,抒情的作用一般不单独设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以上都是在散文阅读中较常见的关于表达方式的考查内容,学生首先应明确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做出准确判断,进而结合语境及中心归纳出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一般来说,答题模式为:这是**表达方式,突出了(展现了,表达了,阐述了……)语段训练、参见《转身》第3题,《母亲情怀》第9题(五)、写作手法的作用写作手法又可称表现手法,能准确判断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是中考记叙类文体中最常见的考点散文中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等在这些表现手法中,对比手法可以说是考卷中最常出现的考点,对比手法主要通过比较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作品主题更加明确,如在《白杨礼赞》中,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形成了对比,作者借此把对白杨树的赞美又推进了一层,更表达了他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之情。
衬托手法作用与此类似其实无论哪一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表达或突出主题,只要站在这个角度思考,应该不会有大的偏差在答题时,考生应首先准确判断表现手法,这是个难点,因为很多考生易将此与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混淆,所以建议教师复习时一定将这些概念的分类反复强调,以免造成答题的方向错误准确判断后,再结合语境和主题阐述其作用相关练习:参见《又到春节》第3题《破车效应》第5题(六)、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品析语言,是散文的一大考点,包含下列小项:1、 重点字、词的含义2、 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 运用修辞的语句的作用(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1、重要词语主要有:(1)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3)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4)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特殊词语5)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具有指代意义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