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潮汕建筑中的岭南文化 学生姓名:陈锷学号:202X072543604专业班级:外国语学院13英语6班 “潮汕厝,皇宫起这一句话是古代史籍对潮汕地区建筑特色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潮汕的建筑特色是如此之尊贵,如此之堂皇 纵观潮汕地区的建筑发展史,不难发现它具有两大特性第一种特性是形象生动的民居文化与金碧辉煌的祠堂文化的合体潮汕民居建筑一般坐落于南偏东地带,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寒冬可以挡住凛冽的北风,酷夏则可以接受凉爽的南风,潮汕人注意适应地形地势,选筑各种风格的民居,而且城乡有所不同,风格多样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宗法伦理观念影响下,潮汕传统民居形成了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礼制规矩,呈现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保存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同时,更孕育出“尚中”和“聚合”的建筑形制,大至四进“驷马拖车”、“百凤朝阳”的富丽堂皇宅第,小至“下山虎”、“四点金”、“竹竿厝”的小户人家至于祠堂文化,则是受到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潮汕人尊崇祖先,聚族而居的传统聚落观念甚深,使得潮汕人更加重视对祠堂宗庙的营建装饰了而第二种特性,则是本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
受这两种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外保存传承了潮汕独特的建筑文化历史上的潮人多漂洋过海,远涉重洋,在一定时期内对外传播了本土的建筑文化,也或多或少带来了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因而,潮汕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的形象生动体现在何处呢举例来说,潮汕民居的建筑模式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其中,“下山虎”为三合院布局式,“四点金”则为四合院布局式,而“驷马拉车”则是“四点金”的升级版了第一种建筑模式相对较普遍,是潮汕府第的最基本形式,多为一厅二房二“伸手”布局,且正常情况下中间不开门,而却在两边开所谓的“龙虎门”,整个格局呈前低后高走势,且大门被做成凹斗形,基于风水学说的影响,据说这样可达到藏风聚气的效果,因而从正门看有如下山的老虎,故此命名为“下山虎”第二种则是潮汕独特的民居建筑模式“四点金”,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四点金式建筑采用了“井”字形格局,它是中心对称的,并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两房构成门厅”那就是进门的那一个厅,然而门厅的两侧各有一间房称之为“下房”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屋与前后厅、房连接。
整个格局近似于北方的四合院,让人感到安稳,和谐所以整个建筑构造方式为中轴线上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据四合院的四角从其平面布局看,“四点金”为四面以房屋围合而成的天井小院外围常有围墙,内大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天井四角则有四条石柱,结构对称进大门为前厅,前后两侧各一前房,前房也称“下房”,是供晚辈或仆人居住的居室;前厅直进是天井,天井两侧则为厢房,又称“格仔”(即小房间),天井直进则是后厅,是供祭祖之所;大厅两侧分有一大房,这是供长辈居住的居室厢房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也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意,天井四周还有回廊当今属于这一代表性建筑的还有潮阳东里寨7座一字排开的“四点金”建筑了因此种建筑模式更多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也就成了营建祠堂的首选模式了 而第三种建筑模式“驷马拖车”也称为“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对“四点金”的升级版正所谓“复合式单元住宅”,说的就是驷马拖车式建筑,它的整个格局可以看作是两座四点金的合并和补充,中轴有一座三进的家庙,家庙两边各有一座四点金建筑主体建筑左右侧各有排屋、火巷、庙,屋前后有大埕,大埕前面一般有池塘。
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线,唯门楼间两侧的房较狭小,称之为“库房”以三厅二天井的祠堂称之为“车”,以祠堂两侧各纵向并排的二座“四点金”称之为“马”,以“火巷”与主屋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厅庞大的独立单元此种模式的正门前面常有广场,广场两边则有大门,称龙虎门广场可开一半月池从整个建筑格局看像一架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而命名为“驷马拉车”整座宅院的结构都很讲究,显示出潮汕民居建筑的多样性和建筑匠师们的创造能力同时反映了潮汕地区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传统从其功能看,此种模式各个部分均有它特殊的功能,所以耗.资巨大,非一般人家所能营建现存较完整的当属澄海隆都陈步銮故居了ﻭ 另外,除了以上三种建筑模式外,还有“百鸟朝凰”和竹竿厝两种建筑形式百鸟朝凰”俗称“三座落”,简言之则是以“驷马拉车”为主体,外包为“四点金”或“下山虎”,其房间可达百间之多的规模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这种建筑模式已十分罕见,现存较为完整的代表性建筑只有揭西棉湖郭氏大楼和揭阳丁氏光禄公祠了而竹竿厝是一种平房的传统建筑形式,类似于广府民居的“竹筒屋”ﻭ 潮汕建筑文化特色不单体现在形象生动的民居上,更体现在祠堂宗庙建筑的金碧辉煌上。
潮汕地区多聚族而居,族中必有祠堂众多的祠堂多为“三门四柱”建筑,是“四点金”的变异多数祠堂集中体现了民间的建筑手工工艺,综合运用了木雕、石雕和嵌瓷这三大建筑工艺、雕梁画栋,一派宫殿式的富丽堂皇,蔚为雄伟壮观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潮州己略黄公祠,以其清代的建筑雕刻特色,被誉为“华南第一精雕木刻”还有潮安从熙公祠,以其精湛的石雕镂空技艺而闻名遐迩而龙湖古寨中的进士第、方伯第,则以其精美的木雕特色,宫殿建筑与西洋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而成了游客向往的景点潮汕地区有些民宅的外门也很讲究,因为门是建筑物中使用最多最引人入目的一部分,因而艺人们往往把最大的精力和最高的才艺都花在门的设计和雕镂上为了使门的装饰多样,美观且又耐看,在横肚的位置工匠们一般会刻上一些人物形象,来构造故事情节雕制极考究,它集全部雕刻的精粹于此处也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无法近看,盖取其远效果,所以一般不作精细的刻画;但是大肚就不同了,它比较低,所以精雕细琢的功夫应该花落它家,不过施以精细通雕容易受损,于是采用了漆画绘制绚丽多彩的民间传统故事作为装饰;下横肚由于靠近地面,不太惹人注意,便只施以图案或浮雕这样别具一格的形式装饰,已成为我们潮汕地区木雕装饰设计的定型化规律了。
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的城市之一的汕头,建筑也发生显著变化,因为传统的商业街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不断扩大的商业活动规模的需求了于是,出现了富有中西方特色相结合的商业建筑——骑楼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建于楼房与楼房之间,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并在马路边形成连贯的步行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骑楼的这一建筑特点非常适合亚热带气候的汕头地区,楼下做商铺,楼上可居住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同时也为购物的顾客提供了贴心的服务ﻭ 汕头老城区的建筑大都是是骑楼风格其中,数小公园骑楼最有名气,也最具代表性小公园骑楼是“百载商埠”昔日繁华的浓缩,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的见证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逐步趋向开放、兼容,中国现代建筑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多层楼房和大型、重型建筑物逐渐增多以及门、窗的传统材料——杉木,逐渐被铁和铝合金材料所取代筑造的劳动密集型的工序逐步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流水作业所代替等作为上世纪60年代前,建筑的佼佼者——骑楼,也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取代而至的是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它光、平、简、秃,没有装饰,简单连续复制的结构像一个方盒子的外貌它强调的是建筑要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现代建筑应该与工业时代的条件特点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需求和经济问题主张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和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传统、束缚主张创造新的建筑艺术风格,发展建筑美学采用最少材料最大功能性导向,采用几何外型达成美感并且要符合力学理念ﻭ 现代建筑形式各样,千姿百态,功能性强以南国商城为例,它是集商业、娱乐、餐饮及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楼宇,大柱网的平面设计,创造了良好的购物环境及灵活的平面布局,外貌美观,方便和实用ﻭ 潮汕大地本是一处蛮夷之地,却因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把潮汕大地的建筑营建得如此金碧辉煌,如此古朴典雅祈望潮汕建筑文化能世代传承下去,为人们留下更多美的享受 第二篇:浅谈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浅谈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 我自己在专题研究作业中通过对陈家祠搜集、阅读资料等过程对于岭南建筑和岭南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谈到岭南的建筑,不得不提起陈家祠。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ﻭ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是现今广东保存最完好、规划最宏大、工艺最精湛的传统建筑,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当中更有各种岭南艺术珍品,让人叹为观止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被广州市民评选为广州市文化名片。
ﻭ 陈家祠具有如此之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它与岭南文化又有什么关联呢透过陈家祠我们又能了解到岭南文化对建筑的何种影响ﻭ 陈家祠中的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文化艺术之精华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其中灰塑的使用也是一种体现,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岭南民间文化艺术特色ﻭ 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从岭南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岭南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 让我们一同来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岭南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ﻭ 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自始自终融合于自然环境中。
岭南山多、丘陵多、河流多,城镇和村落多结合地形、河流、道路,山势自由布局,靠山面,交通方便,防御设施完善城镇格局多为不规则,街道多顺应河流和山丘道路走向,曲直相宜岭南的古城规划巧妙地把建筑与自然融合,使天、地、人道三合为一如广州的三山五湖等,把城市园林化、自然化城中的楼、塔、台、城门高耸入云,与蓝天、青山、绿水相映,形成了岭南城市风貌的独特意境岭南古代城镇村落选址多依“风水”为据,按“龙”“穴”“砂”“水”的四大要素布局,为求“藏得风水”,山水要洄漩、拱卫、开合得体,注意对景、借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