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丰台人和中医医院白细胞的定义白细胞的定义•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白细胞,或称白血球,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细胞观察白细胞观察•白细胞形状及其数量:白细胞形状及其数量: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mm3范围内,平均为7000/mm3 •白细胞观察实验:白细胞观察实验:慢慢移动血片,观察各种白细胞,白细胞数目虽然少,寻找较困难,但胞体大、细胞核明显,极易与红细胞区别开•白细胞描述:白细胞描述:数目少,胞体大,细胞核明显 •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类:血涂片中白细胞,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
•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按照体积从小到大 分类(从小到大分类(从小到大 ):):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功能 吞噬作用 :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
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1)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功能•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 (1)嗜碱性粒细胞 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2)嗜酸性粒细胞 这类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如感染裂体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白细胞临床意义白细胞临床意义•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 (1)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 (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没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
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采用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健脾养胃诸法 一般白细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伤寒等、也有因为药物引起的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适当应用生白药物,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碳酸锂、茜草双酯、多抗甲素等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白细胞减少症的预防白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对密切接触放射线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应作定期检查•对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的患者,要严密随访 •慢性白细胞减少患者,若长期随访血象稳定,可不必服药对白细胞数较低而有症状者可选用利血生、沙肝醇、维生素B4等药物中的1-2种•对起病急骤的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应送血液科抢救北京丰台人和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