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2. 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能力目标1. 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 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 情操教学重难点1.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不同 层次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1. 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把握诗歌内容2. 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 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从 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联想想象法:《望岳》《春望》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象形象,体验情感,品味 意蕴4. 活动式教学法:《石壕吏》采用这种教法,用活动的方式对叙事诗进行教学,激发学 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情趣导入,激发兴趣设计(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千古名句大家都早就听过,甚至有的同学经常用它来喻指 自己的远大抱负那么,你知道它是谁的诗句吗?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写出如此满怀 豪情的诗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早期的代表作品一-《望岳》设计(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一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一一郭沫若同学们,这两副对联中所指的人物是同一个人,他是谁呢?是的,他是杜甫,那么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他的早期代表作品一一《望岳》二、 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曾任检校工部员外 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离开四川漂泊两湖,在湖南病逝作品有《杜工部集》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 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 深刻地反映了 “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 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 属山东)去省亲一一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N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 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三、 朗读诗歌,理解内容《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二一二”或者“二二一”,比如:“岱宗/夫/如何?齐 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多种形式地朗读1) 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诗歌节奏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3) 同位互读,相互点评4) 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5) 欣赏配乐诗朗诵《望岳》2. 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从词义到 整首诗的内容,力求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指名学生说出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四、 品味诗歌,感悟意境1. 全班齐读诗歌(配乐)要求学生读后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歌的诗情画意)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全诗由这个“望”字统领,全诗句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却 时时让人感觉到“望”的存在。
2. 想象理解诗歌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泰山的景象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 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 ”,绵绵不9--e_意在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 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尤其是“钟”“割”两字炼字极好, 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出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是细望泰山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 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 “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 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3. 体悟情感的表达探究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自己喜好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 着杜甫那种青春的热情和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 色,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五、 自主选择赏析诗歌自已大声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阐明自己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用过多评判,吏不要轻易否定)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 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炼得极好, 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高大巍 峨、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 时间己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ttld、”直抒胸臆,意蕴丰厚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 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六、 背诵全文,掌握名句1. 全班齐背这首诗2. 默写其中的颔联和尾联,并同位之间相互说出自己对这两联的赏析七、 作业设计1. 默写《望岳》中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并写出赏析文字2. 查寻搜集杜甫一生不同的创作时期第二课时一、展示资料,了解杜甫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一) 漫游时期20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 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 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这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二) 长安十年时期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 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可是由于李林甫的 阴谋,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在长安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 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积极乐观 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 史之乱,他携家和百姓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 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闪耀 着爱国光芒的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 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四) 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o 11年内,杜甫在蜀中8 年,在荆、湘3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去 蜀》等最后的两年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大历五年冬,他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问湘江的舟中, 终年59岁杜甫在这11年内,写诗1000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多,大部分是近体诗一一绝 句和律诗,还有长篇排律二、《春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节课我们来学 习他后期创作的作品。
依照我们上节课《望岳》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春望》写作背景,诗歌大意,赏析题目、诗句,探究意境……)1. 写作背景: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 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2. 诗歌大意:首联写望中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残破不堪,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 已降临,但人去城空,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透彻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赏心悦目,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 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 人心情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此联以“感时”承上,以 “恨别”启下颈联表现为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呢?情真意切,让人在哀伤中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蜘蹦,可见伤痛、愁闷程度 之深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 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因此更平添一份悲哀3. 题目的理解: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4. 诗歌描绘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5.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6. 诗歌赏析,各抒己见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教师可适当引导和点拨,但不可过多同位之间相互背诵《春望》,然后全班齐背三、《石壕吏》活动展示1. 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感知作者思想感情1)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 两个月,形势逆转,唐军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这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被迫离去, 一路上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泣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次经历所写2) 诗歌情节及大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 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 请求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