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选读 绪言,主讲 牟慧琴,绪 言,一、原书性质及发展沿革 二、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三、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四、学习目的与参考资料 五、学习方法,记忆问题:,1、 《金匮要略》作者是谁?是汉代医家张仲景,他著述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2、《金匮要略》名称是后人冠名的及其沿革 3、主要学术成就: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4、本著作一直指导中医临床治疗 5、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何在?,1、原书性质:,《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 杂病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诊治杂病的专书为杂病的诊治奠定 了方法学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 《伤寒论》前十卷,论伤寒 《金匮要略》(后六卷)论杂病 《金匮要略》现在是二十二篇后人对《金匮要略》的评价,1、方书之祖 2、医方之经 3、治疗杂病的典范 4、迄今没有被任何科学成果所取代 此即此书的医学价值2、杂病解:,1相对外感疾病来说: 外感疾病是邪气由外感的疾病无论邪气的性质如何,均为外感中人表浅:体表、经络 2杂病:由于脏腑不足, 1)感受邪气不同(外感、内伤)如内伤七情者:如惊悸病,百合病;有内伤自生邪气淤阻气血者,如痰饮,胸痹,腹满。
有外感邪气病:如痉湿暍病;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疾病:如血痹虚劳等 2)病位有浅有深:有外感邪气在肌肉关节者,如湿病;有五脏病等等病有在脏腑、经络不同;,3、发展沿革:共分三个时期:,1、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2、散佚后,西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十卷,杂 病部分未见 3、发现者,北宋初期 ,由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要略方》整理者,北宋林亿、孙琦整理 《金匮要略方论》,4、《金匮要略》书名含义:,《汉书 · 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素问 · 天元纪大论》:“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匮:古字通“柜”金匮=金柜 要略:要—重要,精要略—大致,大体 须要宝藏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择其要,略其粗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曰“ 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宋代孙奇林亿校订:,《金匮玉函要略方》 上卷 辨伤寒 中卷 论杂病 下卷 载其方, 并疗妇人,《金匮要略方论 》 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便于仓促之间应用,《金匮要略》目录,绪言 脏腑经络先后病 痉湿暍病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 中风历节病 疟病 血痹虚劳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奔豚气病 胸痹心痛短气病 腹满寒疝宿食病 五脏风寒积聚病,痰饮咳嗽病 消渴小便不利病 水气病 黄疸病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呕吐哕下利病 疮痈肠痈浸淫病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 妇人妊娠病 妇人产后病 妇人杂病(主要内容共计22篇,二、基本内容1、编写体例,以病分篇:分篇论病。
数病合为一篇或一病独立成篇 分篇依据:病因相同 ; 病机相仿; 证候近似; 病位相同; 将不便归类的病症合为一篇原文25篇内容分布如下,第1篇 总纲 第2―17篇 内科病证 第18篇 外科病证 第19篇 其它 第20-22篇 妇科病证 第23-25篇 杂疗方和食物禁忌,2、著作内容,1、条文:原著前22篇中共涉及原文约398条 2、病种:包括40多种疾病, 3、方剂:共载方205首, 4、中药:用药约155味2、著作内容,5、治疗方法:上述丰富的内容中,治疗 手段除使用药物外,针灸,饮食疗法, 并重视临床护理 6、药物治疗在剂型方面:内服药剂: 汤、丸、散、酒 外用药剂:薰、洗、坐、 敷(纳 药鼻中) 7、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 方法和药后反应3、篇目内容: 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属于总论性质:主要论述认识疾病全过程的方法 2)论述内科疾病:40余种 (中医病、证,名称界定不清) 如《痉湿暍病》,《痰饮病·支饮·悬饮·痰饮·溢饮》支饮下又分各类证型 3)论述外科疾病:7种 4)论述妇科疾病:近20种4、中药方剂内容: 1)方剂:共载方205首, 2)中药:用药约155味。
3)治疗方法:上述丰富的内容中,治疗手段除使用药物外,针灸,饮食疗法,并重视临床护理 4)药物治疗在剂型方面: 内服药剂:汤、丸、散、酒 外用药剂:薰、洗、坐、敷(纳 药鼻中) 5)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 方法和药后反应三、主要学术成就,1、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2、整体观诊察疾病的方法,一)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在认识疾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方法 在被诊断某疾病范围内的辨证论治方法,1、疾病的概念:,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全过程 1、特定病因:邪气;或内伤于阳不足或阴不足 2、病机基础:邪气性质与正邪交争的部位 3、发病形式:邪气引发还是正气失调 4、辨证论治: 在治疗原则下处方用药 5、发展规律:耗伤正气类型,影响何脏腑及功能 6、必然转归:痊愈及病情加重的根本机理2、证的概念:,指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概括 1、特定病因:邪气;或内伤于阳不足还是阴不足 2、病机基础:邪气性质与正邪交争的部位 3、发病形式:邪气引发还是正气淤阻 4、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处方用药 未及发展变化及转归,辨病与辨证,单是辨病必须分阶段治疗,否则针对性不强 单是辨证则对疾病整个发展规律认识不深 由此中医辨证论治必须病证结合,谓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诊病辨证论治举例:,风寒侵袭太阳经脉; 发病症状:脉浮紧,头痛,项强,恶寒发热 诊断:外感风寒病; 辨证:太阳表实证; 发展规律:寒伤阳,体表阳虚,则邪气入里: 发展变化:太阳腑证;太阳伤经证(葛根汤证);入里化热证(麻杏石甘汤证);等等 转归:寒凝经脉,寒邪不去,疼痛不解散寒,疼痛即止,恶寒得解病位在脏腑为深,在经络为浅,症状表现为脏腑部位者,为脏腑病; 症状表现为四肢肌肉部位者,为经络病; 症状表现为固定不变化者,为脏腑病; 症状表现为变化不定者,为经络病;,举例: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1、,以脏腑经络的脉证表现为依据, 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基础,诊断治疗疾病 主诉:2天前生气后,症见:胸胁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大便难 既往:无特殊疾病,易怒 脉象:弦滑数,舌红苔薄黄 诊断:胁痛,,诊断病理分析: 1、病因——七情: 怒;体质脾虚(因为出现了脾胃运化失调表现: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2、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病位在肝及脾胃) 3、诊断依据: 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 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肝经所过之处,出现胀满疼痛的表现:说明肝气淤滞:胸胁逆满, 脾的病理现象:脾虚易受肝邪,脾失运化,湿热滞脾,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4、诊断:胁痛: 证型:肝病传脾,肝胃失和 疾病:胁痛,病位在胃府,性质属于阳热实证 证型:肝郁不舒,脾虚胃热(脾虚受肝之影响而运化无力,导致胃失和降) 治疗: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处方:柴胡10g 黄芩15g 香附10g 黄连6g 青皮10g半夏10g 白术15g 山药15g 茯苓10g 焦三仙各10g 甘草6g,举例: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2,主诉:2天前生气后,症状见胸胁逆满,脘痞,不思饮食,疲乏身软,腹胀 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分析病理: 1、病因——七情: 怒;脾虚体质 2、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病位肝病及脾) 3、诊断依据: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 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肝经所过胸胁逆满, 脾的病理现象:脾失运化,脾胃运化失调表现:脘痞,不思饮食,头晕身软,腹胀疲乏 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4、诊断:胁痛 证型:肝病传脾,肝郁脾虚 病位在脾脏,性质属于脾脏气虚证 病在肝,证为肝郁不舒,脾虚不运(脾虚受肝之影响而运化无力,脾失升清之能) 治疗:则疏肝解郁,益气健脾: 处方:柴胡10g 黄芩15g 香附10g 薏苡仁30g 白术15g 山药15g 黄芪30g 党参15g 茯苓10g 炒麦芽10g 甘草6g,举例: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3、,主诉:2天前生气后,症状见四肢厥逆、肢麻,疲乏身软休息后,症状消失。
目下:眼目发红,头痛,失眠 脉象:弦滑数,舌红少苔分析病理: 1、病因——七情: 怒 2、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气滞血瘀脾未受邪 3、诊断依据: 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肝经达巅顶 肝主目:红色主热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四肢; 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化火上炎 脾的病理现象:四肢厥逆,疲乏身软 脉象:弦滑数,舌红黯苔薄白 脾实未受邪传,证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4、诊断:头痛 证型:肝郁气滞,肝火上炎 病位在肝脏,性质属于肝脏阳热证 治疗:则清肝泄火,镇降逆气: 处方:柴胡10g 黄芩15g 藁本10g 龙胆草30g 菊花15g 白芍15g 山药15g 莲子心30g 黄连10g 石决明30g 甘草6g,举例:辨病结合辨证的诊治方法,1、诊断肝病(依据) 分阶段辨证论治:肝病实证阶段:虚证阶段 2、在不同阶段分型论治(辨证论治) 实证阶段的邪热盛实型:见肝区疼痛,发热,恶心呕吐…… 3、视肝病虚实阶段治疗后的结果认识转变 4、依据对疾病全过程的认识而确定预后,例1、辨病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1、症状:卒发肝区疼痛一周,发热,恶心呕吐 2、病因为邪热、侵犯肝脏 3、病位在肝传脾、 4、病性属实、邪实伤正。
5、诊断肝病,邪实阶段 6、辨证分型论治:邪热盛实型 7、经过治疗疼痛缓解,无呕吐,但是疲乏,不思饮食,即转为虚证阶段,例2 诊断疾病;分阶段论治; 辨证分型:,例:湿病:外感湿邪,引发肌肉关节疼痛 符合湿病概念:脾虚湿流肌肉关节, 所以:诊断为湿病 确定分阶段治疗的原则: 第一阶段,先驱邪止痛(分虚实类型治疗) 第二阶段,健脾除湿,不使邪气再重感(分型)二、整体观诊察疾病的方法:,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必然受自然的影响. 正常气候和异常气候,对人体都有影响. 正常气候养人,异常气候容易导致人体发病. 因此必须整体观的诊察和认识疾病: 从天人一体;个人一体;五脏一体; 三方面整体观,整体观应用思想:,人本身为一整体,天人为一整体(人与自然) (1)病因方面:张氏首创,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人本身为整体:经络受邪,传脏腑,为内在因素;四肢九窍、壅塞不通、血脉相传,为外在因素金刃、虫兽、房室所伤为不内外因素 天人为整体:五邪伤人,各有法度:风、寒、湿、雾、食自然气候对人体的伤害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对自然异常气候对人体的伤害2)病机方面:张氏例示,人本身为整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五脏是一个整体一脏有病,必然影响其他脏腑传变的方式为传己所胜,侮己所不胜 天人一体: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病及发展的基础阳邪加身,则阳亢发热;阴邪加身,则阴盛恶寒;均为导致阴阳失衡的结果再如虚劳篇中曰: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即人体阴阳因受自然界天气影响的结果3)诊病理论:张氏例示四诊方法,举例四诊方法,探知内部脏腑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望诊方法:望颜面色泽,知五脏变化以鼻部不同色泽,探讨脏腑内部病理变化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望呼吸形态:知病位深浅息摇肩者,心中坚病“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 闻诊方法:“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 问诊方法:问平素饮食、冷暖之喜恶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切诊方法:以切脉为主,其方法切寸口各部位的形态:“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天人一体:四肘各随其色脉,春应青、脉应弦,秋应白、脉应毛,夏应赤、脉应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