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 60 周年系列报告之五:人口总量适度增长结构明显改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 年末中国大陆人口 13.28 亿,占世界人口的 20%、亚洲人口的 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一)人口总量的发展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 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 36‰,死亡率为 20‰,自然增长率为 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 5.42 亿到 1957 年,死亡率下降到了 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 23.2‰,总人口达到 6.47 亿1949―1957 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 1.05 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 年)1959 至 1961 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 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 14.6‰,1960 年进一步上升到 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 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 1960 年、1961 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 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70 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 43.6‰,平均水平在 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 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 年降到 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 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 2688 万人,8 年净增人口 1.57 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对待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在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行动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建国后人口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 年)20 世纪 70 年代,特别是 70 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 1971 年的 30.7‰和 23.4‰下降到 1980 年的 18.2‰和 11.9‰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1971―1980 年,全国总人口由 8.52 亿增加到 9.87 亿,净增 1.35 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 年)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但是,由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 20 世纪 80 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人口出生率由 1980 年的18.2‰、1981 年的 20.9‰,达到 1987 年 23.3‰的峰值1981―1990 年净增1.43 亿,平均年增长人口 1584 万,1990 年总人口达到 11.43 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 年至今)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 世纪 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1991 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 年降至 12.1‰,13 年下降了 7.6 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98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 10‰以下,从 2000 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 1000 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1、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六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
同时,社会的安定也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除三年自然灾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变――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横跨了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前三个阶段、两次生育高峰期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出生率开始不断下降,死亡率继续稳定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又出现了新的转变这一阶段,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由 1971 年的 7.3‰逐步降低到 1977 年的 6.9‰以后,死亡率一直保持在 7‰以下的水平人口出生率由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 30‰左右,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下降到 20‰左右,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出生率继续降低,到 2008 年已降到 12.1‰可以说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国人口就开始了向现代型的转变到目前为至,中国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第二次重大转变,进入到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
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 1949 年的 20‰下降到 1952 年的 17‰,其后仅用了 5 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 1957 年的 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 年,仅为 35 岁,1957 年达到 57 岁,1981 年又上升到 68 岁在 30 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 30 多岁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次转变,表现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转变同样体现了速度快的特点20 世纪 70 年代前,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较高,1949 至 1969 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 5.8,出生率为 33.8‰,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1972 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 5.0 以下,到 1977 年,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 3.0 以下,出生率下降到 20‰以下。
上世纪末总和生育率下降到 1.8 左右,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从人口学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三)人口年龄结构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转变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别是低年龄人口比其他年龄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而出生率仍维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1962-1970 年中国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长速度的峰值水平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与现状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 150 多年的时间。
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1953 年和 1964 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 1990 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达到 8811 万,占总人口的 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 2008 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 8.3%,与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 1.3 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 1,表 2)。
表 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表 2 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3、人口年龄结构面临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据 2008 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 年我国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