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程标准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9.57KB
约5页
文档ID:209313350
课程标准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_第1页
1/5

《成长小组》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成长小组 课程编码: 学分:1.5 总学时:27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一、 前言1. 课程性质《成长小组》是一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的课程,该课程作为社会工作团 体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调整和改善与 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以发展其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过程目前,成长小组这门课程己 在大学广泛开设,该课程在解决大学生各类身心M题、确定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本门课 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为后续各类社会工作课程铺垫良好的基础2. 基本理念成长小组的教学目的nJ概括为:提升自我认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促进自我成长这种 自我认识和成长无法依靠说教來完成,它必然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自身的过程,必须由学生本人自己 來完成,所以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参与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 采川团体社会工作的形式为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体验式的学习此外,本课程也是一个促进教 师重新进行或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教与学相互交织着,教师和学生彼此生命影响着牛.命3. 设计思路结合成长小组的基本理念,本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在前期 阶段,教师耑要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引导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机制,乐意与其他学生沟通;在中期 阶段,通过“我眼巾的我”、“他人眼巾的我”、“理想巾的我”、“不断成长的我”等主题,促进学 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在后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参与课程以来的收获和成长,力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二、 课程目标1. 总体目标通过自我认识和成长,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自己,并具备一定的自我觉察、自我分 析和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其心理成长和成熟,力未来从事社会工作事业做好个人心理素质方面的 准备2. 具体目标知识目标① 比较全面地把握自己的基本性格特点;② 了解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主要方面:③ 比较准确地丫解自己的重要态度和价值取向:④ 深入了解影响自己性格、行为和态度形成的原因;⑤ 清醒地了解己的生活现状与未來的联系技能目标① 提高自我觉察能力;② 提高自我分析能力;③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素质目标① 学会悦纳自我;② 形成自我探索和认识的兴趣:③ 体会与他人分享的满足感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序号工作任务知识内容和要求技能内荇和要求参考学时理论实践1成长小组的理论和方法① 大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② 自我认识与成长的基本概念③ 影响自我认识与成长的关键因素④ 参与式学习法的理念和方法① 能运用自我认识与成长的知识进行简单地自我分析② 能运用参与式学习法参与课堂活动122开始阶段我们在一起① 相互认识并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② 澄清课程期望和R标③ 学习开放自己④ 制定小组契约① 能开放自己并与他人沟通② 能遵守制定的小组契约133中期阶段我眼中的我① 我是谁② 我如何成为今天的我③ 重新认识自我① 能进一步认识自我② 能了解以往生活经历对今天的我的影响134中期阶段他人眼中的我① 他人眼中的我② 我如何面对他人的评价③ 统和“我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① 能从多维度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② 能区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异同③ 能进行多角度整合以13 更企面地认识自我5中期阶段理想中的我① 探索“我理想中的我”② 别人理想中的我③ 实现理想,从现在做起① 能对理想中的我进行更现实的把握② 能扩展自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将理想中的我、现实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更好地统和136中期阶段不断成长的我① 整合三个“我”② 我的社会支持系统① 能对三个“我”进行整合② 能意识到不能A我整合而出现的问题③ 能认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137成长小组结束阶段① 面对小组离别② 我们小组的路程③ 小组课程评佔① 能总结和评估本课程给自己带來的成长和效能② 能保持积极心态并且勇敢面对未來13四、实施建议1. 教学建议本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授课。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 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 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 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除了班级教学以外,可以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别 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参与式教学法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祌 起着重要作用2. 教材编写建议本课程采用自编教材的方式,提前为学生准备讲义,讲义的参考书籍来源于以下书籍:① 林孟平,2007,《小组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该书系统介绍了小组工作的理 论和方法,尤其是书中谈到如何面对不同状态的组员、小组长应该具备的带领技巧的素质和一些活 动② 王慧君,2008,《团体领导者训练实务》,台北:张教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该书详细写 出了在带领团体各个阶段中所需要的活动,可增加教师带领小组的灵活性③ 李淑娥,1998,《面对自己》,台北:心理出版社该书详细介绍了认识自我和面对自我的理论分析④ 梁传孙等,2008,《社会工作实践一一认识自我与沟通技巧》,北京:商务印书馆。

3. 教学评价建议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查考查的方式包拈:过程性评估、期末个人成长报告① 过程性评估(50%)结合学生出勤(10%)、上课发言情况(10%)、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0%) 三个方面进行考核② 期末个人成长报告(50%)该报告的题目、主题自拟,结合对本课程的感想、建议和自我认 识、自我成长等方面进行书面撰写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本课程可整合丰富的资源,如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 站等资源,运用生动、灵活的资源,提高学生参与性5. 教学条件配置建议本课程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应打破传统的教学配置,结合课室、小组活动 室和室外活动场所等,并配置游戏道具,给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开放的教学场所,有利于学生放T 心理防御机制,在课程中开放自己和倾听他人,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6. 其它说明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3年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