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复习讲义解密16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含解析)

gu****iu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88.50KB
约34页
文档ID:365233873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复习讲义解密16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含解析)_第1页
1/34

解密16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考点热度 ★★★★★说明: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渗透至每个高考题中,本专题只选举单纯考查史料与史料实证的2022年高考真题考点预测与趋势分析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知道史料是通过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核心考点一 史料的分类及史料价值一、按照表现形式分为四类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修史书、私修史书、文书档案、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新建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网络帖子等2.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物、遗址、出土文物等3.口述史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如神话传说、史诗、俗语、谚语、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录、座谈录等4.音像资料:是音像手段与历史资料的有机融合,反映历史活动的声像记录二、按照史料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首史料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2.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距离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年代较为久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三、两种分类方法之间的关系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1.(2022年辽宁卷)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诗句历史现象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A.A B.B C.C D.D【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A项正确;“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意思是将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赋税,把次一点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场上交换,材料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无关,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山民卖鱼苗,这无法体现“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2.(2022年北京卷)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文献史料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②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④《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⑥《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⑦《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⑧《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⑨《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⑩《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⑪《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⑫《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⑬《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⑭《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其他资料⑮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⑯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材料二探究主题甲华工赴欧的原因乙英法对华工的态度丙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丁一战后华工的境遇(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答案】(1)分类:官方档案①③⑬;书信②⑧;报刊报道④⑥⑦⑨⑩⑪⑫⑭;个人著作⑮⑯;民间口碑资料⑤2)主题:华工赴欧的原因意义:研究一战期间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前期的世界和中国;辩证认知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政外交;深化提升综合国力对国际竞争重要性的认知;了解现代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提纲:1,一战爆发与进程   2,英法招徕华工   3,华工出国   4,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参考资料:①②③⑤⑦解析】(1)分类: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从文献资料的名称和出处对其进行分类,可得出《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和《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即①③⑬为政府文件,属于官方文档,《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和《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即②⑧属于公私书信,而标有期刊出处的《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旅法华工近状》《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即④⑥⑦⑨⑩⑪⑫⑭即均为报刊报道,尼古拉斯·格里芬的《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和徐国琦的《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即⑮⑯属于个人整理编撰的著作,最后的《华工出洋歌》即编号⑤则属于民间流传的口碑资料。

2)描述:首先观察材料二中文字,从中选一个主题,如选择甲即华工赴欧的原因;确定主题后,结合历史背景,说明选题意义,如明确研究一战期间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前期的世界和中国,辩证认知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政外交,从而运用唯物史观,深化提升综合国力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性等认识,了解现代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接下来,按照要求,为个人所选主题拟定研究提纲,如围绕主题华工赴欧的原因,可从一战爆发与进程、英法招徕华工、华工出国和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等四个方面入手;最后,列出研究主题所需要的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如研究华工赴欧的原因,需要的参考资料主要有①②③⑤⑦;整个解题过程须注意,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3.(2022年广东卷)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 明代财政收入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摘《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须繁。

——摘《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2)影响: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解析】(1)根据“明代财政收入”可得出材料一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数量用作用;根据“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须繁。

可得出材料二中的三言二拍,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消费的角度了解白银流通的情况;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根据“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可得出材料三可从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研究2)影响: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促使明朝税收体系的转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等角度概括3)根据所学可得出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实物史料,如银锭;图像史料,如相关的世俗画作品4.(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略 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示例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