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有关资料 【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章武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滨对诸葛亮的评价】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先主敕后主遗诏全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引自《诸葛亮集》【表文中提到的几位蜀国大臣】1、蒋琬(即表中提到的“参军”):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为人和顺,曾为广都长诸葛亮曾称赞他是“社稷之器”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后迁为参军亮数次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曾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琬为尚书令延熙九年(246),病卒2、费:字文伟,江夏人后主即位,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南征还,特命同载曾多次奉命使吴。
亮死后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延熙十五年(252)开府次年被魏刺客杀害3、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蜀名臣董和之子曾为太子洗马,后迁黄门侍郎亮北伐时,允为侍中,统宿卫亲兵曾止后主纳妃,辞封土多次斥责宦官黄皓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副贰九年(246),卒蜀人称诸葛亮和上述三人为“四相”4、陈震(即表中提到的“尚书”):字孝起,南阳人刘备任荆州牧时,曾辟为从事建兴三年(225),入拜尚书,奉命使吴诸葛亮曾说:“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5、张裔(即表中提到的“长史”):字君嗣,蜀郡成都人曾为巴郡太守,后为益州太守亮出汉中,裔以射击校尉领留府长史建兴八年(230),卒6、郭攸之:南阳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建兴二年(224)任黄门侍郎,后迁侍中7、向宠:原为牙门将亭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部队完整地回到大本营,受到刘备称赞译文(斌杰)】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选自《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93年版【《出师表》赏析(徐余、周洲)】《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守昏庸,后表审量形势”,即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这里谈的是《前出师表》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
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为了治愚医顽,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
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那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应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执讼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分述时,又切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则“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对于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
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诸葛亮针对后主宠信宦官黄皓,无视创业勋臣的毛病,对症施药,又说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严密的说理,再愚的人也会得到启发由近及远,思路开阔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显得衢路交通,经纬成文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理要说得明,语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