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工尺谱陈古伦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工尺谱是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在民间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一直发展到明、清,成为通行的工尺谱,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如果一个音的时值超过一拍以上时,那末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一直线,直线所占的时间根据音的长短标记的总原则尺谱用 “丶”或 “×、-”或“□、○、●、△、”等作为节拍符号,也就是板眼符号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其记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写一“勺”字,而在这个“勺”字的右侧注明板或眼的符号,如果要在一拍半的音后面休止半拍时,一般都用歇眼符号“△”写在板的符号“×”的下面来表示;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留出一定的空隙,在这个空隙的右侧,即记板眼符号的地方,记以歇板或歇眼符号。
歇板符号用“棥被颉啊痢崩幢硎荆鄯庞谩皲”或“△”来标记 工尺谱的记写格式,通常用竖行从右至左记写,板眼符号记在工尺字的右边工尺谱中的强弱记号、反复记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等,都是用文字来标记的有的记在工尺音字的左侧,有的记在板眼符号的右侧,也有的记在工尺音字的行间在工尺谱的直行书写中,除了以上所讲的音值标记外,往往还在字的左侧或右侧加用纵线来表示,纵线的记写和意义与简谱音符下的横线相同 一拍内包括六七个以上的字或节奏较复杂时,大都用加赠板(拍的细分)的方法来记写,乐句与乐句之间常留有一定空隙,以表示乐句的划分乐段的标记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段与段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隙,一种是分段记写 工尺谱中的调性标记,数十年前和现行的已经大不相同,为正确了解各种调名所代表的调的高度,现将数十年前流行的调名、现在流行的调名和国际通用调名的音高关系列表如下: 现在流行的调名数十年前流行的调名国际通用调名小 工 调小工调(乙字调)D 调乙 字 调凡 字 调A 调凡 字 调上 字 调降E 调上 字 调六 字 调降B 调六 字 调尺 字 调F 调尺 字 调四字调(五字调)C 调正宫调(五字调)正 宫 调G 调现行工尺谱的调的名称及调的关系,是以小工调为基础,以工音为关键来确定的。
例如某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六字,便称为六字调,某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尺字,便称为尺字调也就是说,以小工调的六字为工,便叫做六字调,以小工调的尺字为工,就叫做尺字调,余类推如《苏武牧羊》与《红芍药》: 六五六工尺,五六上工尺,六工尺上工尺,四上乙四合,五六上工尺工,六尺工六上,六尺工六上,六五上五六,六五上上五上五,六工六五一六将工尺谱译成简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由于时代、地区的不同,工尺谱有着各种各样的写法和读法,因此,译谱时便不能简单化例如,五台山僧寺中所流传的宋朝乐谱中,《八板儿》(即《老六板》或 《老八板》 )的开头一句,记作“一一工四合”,其实就是全国通行工尺谱中的“工工四尺上”,译成简谱便是“3 3 6 2 1”也就是说,译前者要以“合”为“1”,而后者则以“上”为“1”,这是由于新、古音阶的不同而产生的 有时为了乐器演奏上的方便,许多工尺谱是采用移调记写的譬如把正工调的谱翻成小工调记写,即把原来的“上尺工”写成“凡六五”在这种情况下,译成简谱时便不能译作“4 5 6”,而应译成“1 2 3” 总之,在进行译谱时,一定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确定其调性,辨别其音的高低关系,这样译写的乐谱才能求得准确。
如清·傅玉书《桑梓述闻》中《祭孔大典》的迎神曲《咸平之章》:伍 仩伍 仩伍 仩伍伍大哉孔子 先觉先知 与天地参 万世之师此曲为祭孔乐章,笙、箫、琴、笛、埙等乐器共同奏唱,抒缓悠长,绵延不绝 可译为: 2 4 6 5 ∣ 2 1 6 5 ∣ 4 5 1 6 ∣ 2 1 6 6大哉 孔 子 ,先 觉先 知 与天地 参, 万世 之师工尺谱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遗产,曾流传至日本、越南、朝鲜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在民族音乐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可轻易丢弃联系人:陈古伦联系地址:贵州省瓮安县党史研究室邮箱:tlxxc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