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9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核心提炼】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知识结构】知识点一、抗日战争1.全民族的抗战(1)背景①局部侵华: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②全面侵华: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北平、天津相继失守2)实现: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两个战场两条路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比较: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领导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作战方式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群众战略地位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成为主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概况:⑴洛川会议:①时间:1937年8月②地点:陕北洛川③内容:制定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⑵开展游击战争⑶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晋察冀——第一块抗日根据地⑷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①时间:1937年9月②首府:延安地位: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⑸粉碎日军“扫荡”、“蚕食”和“清乡”⑹百团大战:①时间:1940年下半年 华北②目的: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机,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人民抗战信心.③指挥:彭德怀正面战场①防御阶段:(1937.7-1938.10)国民党: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
淞沪会战:时间:1937年8——10月 意义:打破日军三个月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事件: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 影响: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1938年春 李宗仁指挥取得台儿庄大捷影响: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时间:1938年 影响: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士结果:①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制优势敌人的进攻.②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的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②相持阶段:(1938.10武汉广州陷落-1945.8)日本:调整政策,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皖南事变)(五届五中全会)①枣宜会战:时间:1940年5月 事件:张自忠壮烈牺牲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初,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③反攻阶段(1945.8)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2.胜利的意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台湾,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3.胜利的原因:国共合作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保证);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世界人民的支持;中共中流砥柱的作用;战争的正义性知识点二、解放战争:(1945.8—1949.9)1.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⑴国共的理论斗争:中共七大:号召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六大:坚持独裁,准备内战,拒绝建立联合政府⑵国共的实践斗争:1945.8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6.1政协会议:否定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2.解放战争的过程:⑴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①全面进攻:1946.6蒋介石进军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的标志)②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⑵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①开始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盛转衰,中共力量超过国民党力量)②结果:1948年秋,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军,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⑶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
作用: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战争胜利打下基础⑷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北平谈判;渡江战役;1949.4.23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国统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结束;追歼残敌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标志:新中国的成立2)意义:①对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双半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开辟新的道路②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③理论上: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材知识延伸】1.“十四年抗战”“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
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延伸了抗日战争时间维度,是将整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完全囊括在内,必将有利于还原抗日战争历史本来面目,有利于完整揭露日本法西斯罪行,有利于树立广大人民反对侵略珍惜和平的爱国意识十四年抗战”这一新表述能够引起亿万国民共识,掀起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新高潮2.党内合作和党外合作(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3.中国人民抗争的阶段性特点及成因:前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前,反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中外反动势力时战时和,以战为主,外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反帝反封建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因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帝国主义采用以华治华的政策,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一道后期: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但开始是以反封建统治为主,主要表现为反清、反北洋军阀统治。
中共建立后,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制订了民主革命纲领原因:是此时近代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而最初的革命领导者民族资产阶级认识不到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大敌人,对帝国主义妥协,抱有幻想中共成立后,正确分析了国情,把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结合起来,孙中山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中共一直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考向一 各种史观解读中国的抗日战争史观结论唯物史观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全球史观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史料研读】史料一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史料二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他认为,中国实际上是最早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约100万日本军队,共发生了137次局部战事,这一点的确令人惊异自主探究:(1)根据史料一,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探究中国抗战的意义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为何对中国的抗日贡献认识不够◆史料探究史料主旨通过史料,解读抗战的意义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认识(1)史料一: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了抗战初期的中国抗战特别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的积极抗战为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2)史料二表明: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直到近些年才开始逐渐认识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德国和欧洲战场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忽视是因为它们把在欧洲、美国等战场开展的现代化战争作为标尺衡量一切而抗日战争中却很少以西方熟悉的方式进行,令西方大为不解中国的抗日战争表明了现代化战争的局限,同样也表明一个社会抵御外敌的潜力不只取决于军队的训练有素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文化、政治和军事资源,许多在西方人眼里可能是落后、封建的做法可以被理解为在一个资源有限、政权软弱的农业国家开展艰难战争的明智方法【真题例解】(2018浙江卷)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解题思路] 第一步 明考向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第二步 审题干,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材料信息:“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民族危机面前,国人的爱国之举第三步 析选项,判定答案A项出现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B项开始于1937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材料中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群众运动参与者的身份,故D项错误[答案] C【本节重点归纳】1.抗日战争(1931—1945年)①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研制、使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