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讲义-音叉实验-20xx4800字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1.91KB
约24页
文档ID:323028076
实验讲义-音叉实验-20xx4800字_第1页
1/24

    实验讲义-音叉实验-20xx4800字    音叉的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一、预备问题1、 实验中策动力的频率为200Hz时,音叉臂的振动频率为多少?2、实验中在音叉臂上加砝码时,为什么每次加砝码的位置要固定?二、引言本实验借助于音叉,来研究受迫振动及共振现象用带铁芯的电磁线圈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力,作为驱动力,同样用电磁线圈来检测音叉振幅,测量受迫振动系统振动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研究受迫振动与共振现象及其规律具有不直接接触音叉,测量灵敏度高等特点三、实验原理1、音叉的电磁激振与拾振将一组电磁线圈置于钢质音叉臂的上下方两侧,并靠近音叉臂对驱动线圈施加交变电流,产生交变磁场,使音叉臂磁化,产生交变的驱动力接收线圈靠近被磁化的音叉臂放置,可感应出音叉臂的振动信号由于感应电流I?dB/dt, dB/dt代表交变磁场变化的快慢,其值大小取决于音叉振动的速度,速度越快,磁场变化越快,产生的电流越大,从而使测得的电压值越大所以,接收线圈测量电压值获得的曲线为音叉受迫振动的速度共振曲线相应的输出电压代表了音叉的速度共振幅值1、简谐振动与阻尼振动物体的振动速度不大时,它所受的阻力大小通常与速率成正比,若以F表示阻力大小,可将阻力写成下列代数式:F???????dx (1) dt式中γ是与阻力相关的比例系数,其值决定于运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周围介质等的性质。

物体的上述振动在有阻尼的情况下,振子的动力学方程为:d2xdx?kx m2???dtdt其中m为振子的等效质量,k为与振子属性有关的劲度系数 令?0?2k?,2??,代入上式可得: mmd2xdx2?2???x?0 (2) 02dtdt式中?0是对应于无阻尼时的系统振动的固有角频率,?为阻尼系数当阻尼较小时,式(2)的解为:x?A0e??tcos(?t??0) (3) 式中??0??由公式(3)可知,如果?=0,则认为是无阻尼的运动,这时x?A0cos(?t??0),成为简谐运动在?≠0,即在有阻尼的振动情况下,此运动是一种衰减运动从公式22??02??2可知,相邻两个振幅最大值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T?2???2???202 (4) 与无阻尼的周期T?2、受迫振动 2??0相比,周期变大实际的振动都是阻尼振动,一切阻尼振动最后都要停止下来.要使振动能持续下去,必需对振子施加持续的周期性外力,使其因阻尼而损失的能量得到不断的补充.振子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振动叫受迫振动,而周期性的外力又称驱动力.实际发生的许多振动都属于受迫振动.例如声波的周期性压力使耳膜产生的受迫振动,电磁波的周期性电磁场力使天线上电荷产生的受迫振动等。

为简单起见,假设驱动力有如下的形式:F?F0cos?t式中F0为驱动力的幅值,?为驱动力的角频率振子处在驱动力、阻力和线性回复力三者的作用下,其动力学方程成为d2xdx?kx?F0cos?t (5) m2???dtdt仍令?0?2k?,2??,得到: mmF0d2xdx2?2???x?cos?t (6) 0dt2dtm1微分方程理论证明,在阻尼较小时,上述方程的解是:x?A0e??tcos02??2t??0)?Acos?(t??) (7) 式中第一项为暂态项,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这一项将消失,第二项是稳定项.在振子振动一段时间达到稳定后,其振动式即成为:x?Acos?(t??) (8) 应该指出,上式虽然与自由简谐振动式(即在无驱动力和阻力下的振动)相同,但实质已有所不同.首先其中?并非是振子的固有角频率,而是驱动力的角频率,其次A 和?不决定于振子的初始状态,而是依赖于振子的性质、阻尼的大小和驱动力的特征事实上,只要将式(8)代人方程(6) ,就可计算出A?F0??2?(?m?)2?tg??k?F02m?0??22 (9) ?4?2?2??m?k (10)?其中:?0?2k,??2??m mv?dx??vmaxcos(?t???) (11) dt2在稳态时,振动物体的速度其中 vmax?F0?2?(?m?)2?3、共振在驱动力幅值F0固定的情况下,应有怎样的驱动角频率?才可使振子发生强烈振动?这是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下面分别从振动速度和振动位移两方面进行简单分析3.1 速度共振从相位上看,驱动力与振动速度之间有相位差???2,一般地说,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并不相同,有时两者同向,有时两者反向同向时驱动力做正功,振子输人能量;反向时驱动力做负功,振子输出能量输人功率的大小可由F?v计算设想在振子固有频率、阻尼大小、驱动力幅值F0均固定的情况下,仅改变驱动力的频率?,则不难得知,如果满足最大值?m?kk (12) ?0时,振子的速度幅值vmax就有最大值 2由?m?k?0可得:FF?k,vmax?0?0,这时tg???,??? 2?2?mm???0?由此可见,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子固有频率时,驱动力将与振子速度始终保持同相,于是驱动力在整个周期内对振子做正功,始终给振子提供能量,从而使振子速度能获得最大的幅值这一现象称为速度共振速度幅值vmax随ω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显然?或?值越小,vmax~ω关系曲线的极值越大描述曲线陡峭程度的物理量一般用锐度表示,其值等于品质因素:Q??0?2??1?f0 (13) f2?f1其中f0为?0对应的频率,f1、f2为vmax下降到最大值的0.707倍时对应的频率值。

3.2、位移共振 图1 速度共振曲线 图2 位移共振曲线驱动力的频率ω为何值时才能使音叉臂的振幅A 有最大值呢?对式(9)求导并令其一阶导为零,即可求得A的极大值及对应的ω值为:A?F02m???2202 (14) ?r??0?2? (15)由此可知,在有阻尼的情况下,当驱动力的圆频率???r时,音叉臂的位移振幅A 有最大值,称为位移共振,这时的ω<ω0位移共振的幅值A随ω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3由(14)式可知,位移共振幅值的最大值与阻尼?有关阻尼越大,振幅的最大值越小;阻尼越小,振幅的最大值越大在很多场合,由于阻尼?很小,发生共振时位移共振幅值过大,从而引起系统的损坏,这是我们需要十分重视的比较图1和图2可知,速度共振和位移共振曲线不完全相同对于有阻尼的振动系统,当速度发生共振时,位移并没有达到共振其原因在于,对于作受迫振动的振子在平衡点有最大幅值的速度时,其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也达到最大,于是在平衡点上的最大动能并没有能全部转变为回转点上的势能,以致速度幅值的最大并不对应位移振幅的最大.这就是位移共振与速度共振并不发生在同一条件下的原因.显然,如果阻尼很小,两种共振的条件将趋于一致,这一点也可从图2的位移共振曲线清楚地看出来。

4、音叉的振动周期与质量的关系从公式(4)T?2???2?可知,在阻尼?较小、可忽略的情况下有:2??2T?2??0?2?m (16) k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质量m,来改变音叉的共振频率我们在一个标准基频为256Hz的音叉的两臂上对称等距开孔,可以知道这时的T变小,共振频率f变大;将两个相同质量的物块mX对称地加在两臂上,这时的T变大,共振频率f变小从式(16)可知这时:4?2?(m0?mX) (17) T?k2其中k为振子的劲度系数,为常数,它与音叉的力学属性有关m0为不加质量块时的音叉振子的等效质量,mX为每个振动臂增加的物块质量由式(17)可见,音叉振动周期的平方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可由测量音叉的振动周期来测量未知质量,并可制作测量质量和密度的传感器四、实验仪器音叉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仪包括260Hz左右基频的钢质音叉,2个电磁激振线圈、阻尼装置、4对加载质量块(由小到大为5g一对、10g两对、15g一对,其中一对10g的可以作为未知质量块)、测试架、音频信号发生器、三位半2V交流数字电压表等4实验装置连线图五、实验步骤1、将实验架上的驱动器连线接至实验仪的驱动信号的“输出”端,实验架上的接收器接至实验仪的测量信号“输入”端。

驱动波形和接收波形的输出可以连接到示波器观测测量信号“输入”端内部与交流电压表相连连接好仪器后接通电源,使仪器预热10分钟2、测量不同状态下音叉的速度幅频特性、以及相应的共振频率和输出电压Umax 音叉的不同状态包括自由(无阻尼)状态和不同阻尼状态(要求至少测量两种不同的阻尼状态)测量时应先找到大概的共振频率,同时选择一个合适的驱动信号输出幅度(选定后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然后按照频率由低到高,测量数字电压表示值U与驱动信号的频率f之间的关系(数据表格如下图所示),注意在共振频率附近数据应密集一些,确保找准共振频率3、在无阻尼状态下,将不同质量块(5g、10g、15g、20g、25g)分别加到音叉双臂指定的位置上,并用螺丝旋紧测出音叉双臂对称加相同质量物块时,相对应的共振频率记录m~f关系数据,(数据表格如下图所示)5六、数据处理1、找出音叉在不同阻尼下(包括零阻尼)作受迫振动时的共振频率及相应的Umax2、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绘制不同阻尼下(包括零阻尼)的U~f关系曲线求出两个半功率点f2和f1,计算音叉的锐度(Q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3、绘制周期平方T2与质量m的关系图,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七、注意事项1、实验中所测量的共振曲线是在策动力恒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实验中手动测量共振曲线或者计算机自动测量共振曲线时,都要保持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不变2、加不同质量砝码时注意每次的位置一定要固定,因为不同的位置会引起共振频率的变化3、驱动线圈和接收线圈距离音叉臂的位置要合适,距离近容易相碰,距离远信号变小测量共振曲线时驱动线圈和接收线圈的位置确定后不能再移动,否则会造成曲线失真八、拓展问题1、平移阻尼块的位置,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2、在重复测量时,前后的实验结果可能不完全一致,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呢?6第二篇:20xx免疫学实验讲义 5700字免疫学实验讲义丁建英(供10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用)常熟理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12.11实验一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结构观察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中枢淋巴组织与周围淋巴组织的结构二)掌握胸腺、淋巴结和脾的结构三)了解T、B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和脾内的分布二、实验内容(一)胸腺肉眼观察:本片取自动物胸腺标本呈椭圆形,表面为染成红色的结缔组织被膜,可见不完全分隔的小叶,周围染成深蓝色者为皮质,中央色浅者为髓质低倍镜: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叶间隔,将胸腺分成许多不完整的小叶。

每个小叶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周围为皮质,胸腺上皮细胞较少,胸腺细胞密集,故着色较深;小叶中央为髓质,相邻小叶的髓质相互连接,胸腺细胞较少,胸腺上皮细胞较多,染色浅;髓质中可见染成红色的胸腺小体(thymic corpuscle)高倍镜:胸腺小体是胸腺的特征性结构,散在分布于髓质,大小不等,有数层及十几层扁平的上皮性网状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外周的上皮细胞较幼稚,呈新月形,细胞核明显;近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较成熟,核渐退化;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已完全角质化,细胞呈均质嗜酸性染色,中心还常见巨噬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二)淋巴结(lymph node )肉眼观察:本片取自狗的颈部淋巴结标本呈长椭圆形,表面为染成红色的结缔组织被膜,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外周呈紫蓝色者为皮质,中央色浅者为髓质,一侧凹陷称为淋巴结门部低倍镜:被膜:由致密结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