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残疾盲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多重残疾盲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盲校多重残疾儿童,是以视力障碍为主要特征,同时兼有智力 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等其他问题行为的儿童在盲校 的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班中,很多孩子除了视力障碍外,语言的表达能 力也存有很大的困难例如有的多重残疾盲童与人交流吋喜欢重复别 人的问话;有的只会学说简单的词语;有的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只会 发出断断续续的语音只有整天陪在他们身边的家长或者保姆才能猜 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么,盲校中的多重残疾儿童应该如何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呢?以下是笔者作为盲校的多重残疾儿童训练班教师的教学措施和体 会一、多重残疾盲童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分析1 •生理因素一般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是依赖听觉和模仿别人的发音进行的, 但是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在智力、情绪控制等方而经常有障碍,因 此其语言学习的发展过程与同龄的正常盲童相比,明显迟缓了很多此外,由于视觉缺陷,这些孩子无法观察到教师的发音和口型,领 悟不到发音的部位和方法,这也导致部分多重残疾儿童的发音混淆不 清例如,有学生发音时,只会张大嘴巴,嘴唇不会合拢,当发声母是闭 口呼的音时,如“ba、ma. po",就非常不准确,虽然教师一直跟她强 调发这些音时要将嘴唇先合拢,但这个孩子还是无法理解发音的技巧 和要领。
2.心理因素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强,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人 或物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他们不愿意与对方交流,甚至会对别人和 教师的亲昵肢体动作(如拉拉手、轻轻抚摩头部)表示出抗拒和恐惧, 这些现象表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对外界的环境(人或物)有恐惧心理, 缺乏安全感,所以对不熟悉的人,他们会拒绝与之进行交流,也就不会 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做任何反应另外,部分有智力障碍的多重残疾 盲童由于认知能力的低下,社会经验、知识经验欠缺,他们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会遭受挫折,这种挫折感会使他们失去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的 兴趣和机会,因而无法得到足够的语言刺激,从而造成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迟缓3.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木单位,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1]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期就很 少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有的是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有的是 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有的是包办代替,孩子还没有用语言将自己 的意愿表达出来,家长就心领神会地帮助他去实现了心中的愿望,导 致他们错过早期学习语言的机会因此,孩子学说话会变得很被动、 很迟钝,学校进行补偿教育也困难多了另外,多重残疾盲童平时的生 活环境狭窄、活动范围小,与普通人交流的机会较少,也严重地影响了 他们的语言发展。
二、培养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措施1 •营造安全、宽松的环境,激发良好的情绪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和开展语言训练的重要条件家 校合作对于丰富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环 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1) 语言物质环境:多重班的教师应该为多重残疾视障儿童提供 丰富、适应其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安全、手感舒服、可以触摸的玩具 同时,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在运动能力、身体放松方面存在较大的 问题并且大都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言语理 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的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平衡板、羊 角球、大滚球、攀爬架等,可以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通过这些 康复训练,促进了孩子身体器官的发展,帮助他们的精神状态趋于稳 定和平衡,同时为语言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作为多重班的教师,不能对教室的环境、授课的教师等做随 便的更改,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也要及时告知学生,让他们对身边的 变化有所感知,避免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从而使他们有良好的情绪 与人交流2) 语言交往环境:作为多重班的教师,要懂得和孩子们交朋友, 平时多和他们说话聊天,不当面议论他们的缺陷。
孩子们的话,能有礼 貌地认真倾听,做孩子们的大朋友,使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在温暖、 安全、宽松的环境中与人自由地交往,从而获得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开展家校合作也是创造语言交往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 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讨论和合作下,确定某一主题,然后由家长针对每 次主题活动内容及自己孩子的实际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例如在开展 主题活动《春天》时,教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郊外、到公园里去感受 春天的气息、寻找春天的踪迹、观察春天的变化,引导孩子说一说自 己听到了春天的什么声音、闻到了春天的什么气味、摸到了春天的什 么花草,等等,最后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向教师汇报2. 利用多种手段鼓励儿童用语言表达(1) 选择合适的强化物给予激励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止 中寻找适当的强化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教育也 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孩子的兴趣点着手,选择合适的强化物[3] 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个体差杲很大,所以适合他们的强化物差别 往往也很大强化物的使用可以是实物的,如喜欢吃的食物等,也可以 是非实物的,如称赞、表扬、听喜欢的儿歌等方式,给以及时强化,促 进语言的训练发展例如当某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止确表达出自己的 想法时,就奖励他一颗喜欢的糖果。
2) 用感兴趣的儿歌和音乐来吸引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由于视障 儿童听觉比较敏感,音乐对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训练起着良好的 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孩子感兴趣的, 并且节奏朗朗上口的儿歌,如《端午节》《知了》等,能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学生产生疲倦伴随音乐节奏感较强的、欢快的音乐,孩子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开 心地微笑在音乐的陶冶下,孩子们的情绪会稳定下来,从而间接地为 进行语言交流奠定基础3) 利用身边的事物,指导仿说有些多重残疾盲童,说话断断续 续、模糊不清,我们采用仿句说话的方法,指导他们模仿句式,练习说 一句完整的话如:我们先带领多重残疾盲童观察教室里有什么实物, 一边触摸一边大声读出来:桌子、椅子、讲台、黑板,并指导多重残疾 盲童学习字词发音,理解词义,然后用“这是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 接着,指导他们分别说岀“教室里有什么” “教家里有什么和什 么”“教室里有什么、什么和什么”,进一步掌握句式,理解句意,巩 固字词发音;最后,在前两个句式掌握得较好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仿照“什么里有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用指定的句式,指导多重残疾盲 童仿句式练习说话,既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说话方法,又培养了他们 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开展综合性主题活动是培养多重残疾盲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 要途径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入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需 要出发,确定活动的主题主题活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儿童身边的现 实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通过这些日常 生活中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对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学习进行有 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家庭是现代生活的基本元素,更是学生生活的第 一环境,因此可以以家庭为主要内容,设计岀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 理解家庭的实际概念、家庭的各种情况,了解自己家庭及家庭成员的 基本情况、说出家庭的地址、家里的号码、家庭有哪些成员及成 员的称谓,说岀家中有几个房间及各房间的功能,讲一讲家中各成员 的年龄、职业等开展主题活动时应尽量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并且给多重残疾视 障儿童提供实物多重残疾视障儿童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他们很 难理解模拟的、抽象的情景,也就无法从这些情景中去体验和感受,这 样容易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多重班的教师,要努 力创造条件,使自己的教学尽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并使用真实的材 料例如,在主题活动《好朋友》中,教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经常使用 的实物:牙膏和牙刷,肥皂和肥皂盒,雨伞和雨鞋,碗和勺子等。
通过触 摸,引导学生说自己摸到了什么,说说这些实物有什么用,说岀哪两样 东西是生活中搭配使用的,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很多 孩子都能够说出“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的时候用的,雨伞和雨鞋都是 下雨的时候用的,所以它们是一对好朋友”的话因为上课用到的物 品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所以他们不会觉得陌生,觉得 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怎样更好地训练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值得 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专家的理论支持,更需要一线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由于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特殊困难, 对其进行语言的干预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岀现训练结果难以巩固的局 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多的耐心和韧劲,来面对教育训练中出现的 反复现象对此,一线的教师需要本着坚持不懈的态度,满怀着爱心和 耐心,不厌其烦,也不厌其“反”,尽量使每个多重残疾视障孩子的语 言能力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参考文献:[1]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 社,1995.(作者单位:广州盲人学校) (责任编辑: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