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浅析 摘 要:魏晋朝以来,随着玄学的诞生和佛教的传播,两汉历来传承的“独尊儒术”这一巩固的儒家思想遭受了强有力的撞击就在这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他所作的《声无哀乐论》在音乐思想上引起了极大轰动他的论著内容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这两个身份,采用八个回合的辩论形式,其中涉及到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对中国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极富有意义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思想领域继先秦之后出现了又一个活跃时期这极大地冲击了以儒家传统为思想的汉民族音乐文化,儒家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松动瓦解同时,由于百姓们深受战争的折磨、政治的压迫,许多名士纷纷将才情寄情于山水之间,从而创造出了许多优秀之作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是中国音乐漫长历史上一部拥有绝对划时代意义的音乐美学论著二、嵇康简介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魏晋时著名的琴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他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伶等隐居竹林,被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三、《声无哀乐论》的观点《声无哀乐论》内容总共有八个部分,文章采用“秦客”首先发问,“主人”则逐一来进行解答问题的这种形式,反复论述了嵇康“声无哀乐”的观点,同时也涉及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音乐美学中这一系列重要问题声无哀乐”阐明了音乐的本位是“和”,是一切美丑、高低、单复、善恶的总和嵇康反对先秦儒家过分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重视音乐对人的精神教化作用等思想,嵇康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自律性”同时,他还强调音乐的艺术性,注重音乐感性给自己带来的艺术美感四、《声无哀乐论》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想嵇康作为音乐家,他格外重视音乐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他的《声无哀乐论》有着明显的思辨性色彩他作为我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强调了音乐的审美功效及其带给人们的娱乐感受他独特且有创造性的音乐美学思想极大推动了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在我国音乐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音乐的本质嵇康,他所创作的作品,全部都秉承着追寻自然本质、崇敬恬淡之美的思想他认为音乐是产生于自然,产生于天地之中,音乐是独立客观存在的,具有“自律性”,音乐与人无关,它不会因为人的任何意志而进行转移,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
嵇康说:“声音以平和为体②“和”指的是音乐的和谐,音乐的本质就是“自然之和”,他认为“心”在“乐”中占据着主体引导地位嵇康对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就是其《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核心理念③这里所说的和谐,指的是世间自然、万景万物,音乐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一门艺术二)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是否能表达人的情感”这一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话题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响,它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哀乐之情是由我们听到音乐所带来的主观体验所造成的,二者并无关系我们人类所以的情绪,皆收音乐的牵引音乐能给我们带来“躁静”这一心理上的情绪体验嵇康用音乐所传递给我们的审美情感来解释音乐审美中出现的“无常”这一问题,并指出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阅历的不同、艺术修养的高低、生存环境的差异等多种方面,所以我们才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从而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简而言之,嵇康在心与声这两者关系上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音声和运动两者的本质是“自然之和”;(2)音声与情感两者是“无常”的关系;(3)音声只能引起人们的发泄之感;(4)人们的哀乐之情是由自身的生活体验带来的;(5)音声对人们在心理上的影响仅限于“躁静”的情绪感受。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比前人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了音乐美学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他在这部著作中的认识,至今来说,都是极具意义与参考价值的三)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嵇康看来,音乐虽然是一种客观独立存在的声响,但他却并不能否认音乐的移风易俗功能这是由于音乐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并不取决于音乐所包含的情感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仍是人的内心是否平和嵇康用“乐”的存在为基础和前提来论述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认为只有恬淡平和的音乐才能够打动人心,使人受到感染和鼓舞,从而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嵇康否定了儒家正统思想认为音乐具有社会教化的功用,他肯定音乐的娱乐性,认为音乐的恬淡平和,能够引起人们心情的变化起伏,从而带来情感上的审美体验,进一步得到美的享受音乐的娱乐作用进而能产生养生的功能,嵇康认为只有人们的内心达到平静祥和的状态,才能到达一种养生的境界,宁静平和的音乐能够陶冶情操,使人修身养性,从而使我们保持心情愉悦,身体康健,这便是嵇康所说的音乐带来的养生功能比较先秦和两汉所崇尚的音乐美学思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更为细致深入地探讨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其规律总结起来,它对音乐美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冲击了儒家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正统思想;(2)强调了音乐所具有的和谐美感,突出了音乐自身的形式美;(3)对以《乐记》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强调音乐其自身的独立性;(4)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差异性,认为审美主体———听者自身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嵇康的文章论点新鲜,打破了两汉以来“独尊儒术”的儒家奠定的音乐正统地位他的《声无哀乐论》作为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作,一反传统思想,建立新论,堪称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注释:①引自戴明扬《嵇康集校注》.②引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③引自修海林《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參考文献[1]嵇康《声无哀乐论》吉联抗译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2]吉联抗《音乐家嵇康》《人民音乐》1963 年 12 期.[3]何善蒙《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析论———以为中心》美与时代 2006.[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