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思潮评介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51KB
约4页
文档ID:209734663
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思潮评介_第1页
1/4

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思潮评介 三、美国全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公布其全国教育技术学生标准,强调作为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基本构成与发展,全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主要分为六类:   1.基本操作与概念   (1) 学生对技术系统的性质和操作的正确的理解;   (2) 学生熟练地使用技术;   2.社会、伦理与人类问题   (1) 学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   (2) 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   (3) 学生发展对技术用途的积极态度,以支持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和生产能力;   3.技术生产性工具   (1) 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增进学习,促进生产力,提高创造性;   (2) 学生在构建技术开发模式,准备出版物、产生其他创造性作品的协作中使用生产性工具   4.技术交流工具   (1)学生使用电讯工具进行协作,发表言论和作品,与同伴、专家和其他公众相互交流;   (2)学生使用各种媒体和形式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有效地交流信息和思想。

  5.技术研究工具   (1)学生使用技术查找、评价和收集各种来源的信息;   (2)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加工处理数据并报告结果;   (3)学生根据特定任务的适当性,评价、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   6.技术问题解决和决策工具   (1)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作出明智的决策;   (2)学生在开发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策略中使用技术   另外,其开发出一套总的描述学生技术素养的发展阶段的标准,描述学习者在不同发展所必须达到技术标准,从幼儿园一直到入大学前,其有一整套的技术评价标准  四、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思潮比较及其借鉴意义   美国信息素养概念与信息技术通晓概念是不同的,信息素养着重于信息的获取、交流、分析、信息检索和评估,而信息技术通晓则关心的是对技术的了解以及对应用的掌握信息素养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的通晓,但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是以来于批判性的识别和推理能力,信息素养能够引发、保持和延伸终身学习,这是通过技术的利用实现的,但又是独立于技术的   信息技术通晓与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应用,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此外,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关注信息技术,而是关注信息技术来帮助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

  信息素养强调的是关于信息的综合性概念,而信息技术通晓和教育技术标准强调的是技术的应用观,其存在根本性的差别   无论从信息素养还是到信息技术通晓,其都非常关注问题解决,将信息技术作为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工具,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强调其工具论,把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问题解决的工具和交流协作的工具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排除单调的技术学习理论,而应该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论和文化论的有机融合,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其与现实情景的联系,根据社会发展来学习信息技术,而非孤立地学习信息技术,单独地讲授   信息素养理论起源于图书馆检索技能,其根源在于信息学理论,更加强调信息的各个层次的学习与应用,强调其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联系,特别是其强调与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联系而信息技术教育是基于技术层面,而又高于技术的教育体系   本人认为当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关注信息技术通晓理论,按照信息技术通晓理论指导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而非现在流行的信息素养思潮因为我国当前的信息技术整体硬件水平,以及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要求我国必须更多地关注技术层面的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关注的是学习者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如何学习信息技术,二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学习,当前我国国民的整体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较差,所以必须关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

而信息素养强调的是人利用信息的综合素质,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层面,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本人认为应该更加关注的是信息技术通晓理论,注重教授学习者一些基本信息技术技能和基本的信息技术概念,把其作为最基本的学习基础,而非信息素养这一综合的素质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工具,关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和道德问题等我们应该按照信息技术通晓理论的技能、概念与能力的层次结构,架构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革新传统的计算机教育的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把握我国现有国情,立足国情,面向发展,制定符合发展规律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结构,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带动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 Final Report.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mmission on Physical Sciences,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oard. Being 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bli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3]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0) . National Educational T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Engene, OR: Author [4]Doyle,C.(1992)Outcome measur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of 1990. Final Repord to the National Foru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Summary of Findings. [5]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6]张倩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1,(3). [7]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 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8]刘向永.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小学电教,2001,(6).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