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边境夏尔巴人和四川松潘夏尔瓦人的民俗学比照研究论文导读::叫做“夏尔巴〞或者“夏尔瓦〞故被称为“夏尔瓦〞人从民俗学和人类学视角观察这两个族群本文试以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比照研究方法论文关键词:“夏尔巴〞,“夏尔瓦〞,民俗学,比照 在青藏高原的东西两端同时生活着一群被叫做“夏尔巴〔shar-pa〕〞或者 “夏尔瓦〔shar-ba〕的族群,他们分别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和西南边缘地带,彼此相隔数千公里,关于二者之间有无联系?就史籍所载,难以发现二者之间有何联系甚至,二者间的绝大局部人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空间的距离却无法阻隔他们文化的相似性这两个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做“夏尔巴〞或者“夏尔瓦〞,其藏语的字面意思为“东方人〞 〔不同之处仅仅为根据安多方言习惯把后缀“巴〞读做“瓦〞〕其中世人关注度较高的是生活在中尼边境的夏尔巴人(Sherpa), 人口约有1O万左右,主要生活在喜玛拉雅山南麓西藏与尼泊尔交界的山区,在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主要分布地区有巴冬冈、比工、扎布、巴冈、嘎力昭、南冈里、劳布吉、贡巴雄等地,此外在锡金和不丹境内也有少数夏尔巴人散居中国西藏境内的夏尔巴人约有2000多人,主要聚居于樟木镇的立新、雪布岗两村及定吉县的陈塘区和定日县绒辖区的边境地区。
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四川盆地交汇的岷江上游河谷,也生活着一群被周边的其他藏族族群称之为“夏尔瓦〞的藏族族群,他们主要生活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人口30000左右,生活在岷江上游河谷及其支流的牟尼沟、大寨沟、热务沟、大姓沟以及毛尔盖等地夏尔巴人和松潘夏尔瓦藏族不仅被藏族其他族群一样称做“东方人〞,更有意思的是,从民俗学和人类学视角观察这两个族群,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着一些惊人的相似点和耐人寻味的共同点,而这些相似点很难以巧合作为解释本文试以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比照研究方法,将二者的局部民俗、文化进行比照人文历史论文,从而引证一个完全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夏尔巴人和松潘夏尔瓦人同源一,关于夏尔巴人关于藏尼边境夏尔巴人的起源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根据夏尔巴·桑杰单增所著?夏尔巴教法史和祖源?〔藏文〕一书中记载,夏尔巴人的祖先来自康区,经昌都、林芝、拉萨和定日等地辗转到达我国西藏和尼泊尔边境地区,最后定居在孔布地区,此后部族繁衍生息,逐渐开展壮大后慢慢向尼泊尔王国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南麓地区和我国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县樟木镇一带迁徙在夏尔巴的民间传说中有一那么关于族群来历的传说流传很广泛,根本内容是这样的:最初,藏东康区叫做木雅的地方有五兄弟,因好斗与部落内部失和,被迫出走他乡。
经过长期的流浪生活,后来经西藏定日一带来到尼泊尔孔布地区并定居下来,孔布又叫作夏尔孔布,“夏尔〞在藏语里是东方、东部之意,孔布的“孔〞是康区或康巴人的“康〞的异读,“布〞在藏语里意为子孙或后代,“夏尔孔布〞即康巴人之子之意此后“夏尔孔布〞逐渐由族群名称演变成为夏尔巴人聚居区的地名论文提纲格式夏尔巴人的语言属于藏语,和康方言很相近,文字用藏文,宗教信仰和很多生活习俗,包括夏尔巴民间音乐等与康区人很多地方都相同或相似,夏尔巴人居住区的环境,夏尔巴人人种特点以及性格特征,也和康巴人极其相似,而和邻近的卫藏人差异较大樟木镇的立新村在民改前由两个村组成,下游的村子为工巴撒巴,藏族人和夏尔巴人共同居住一村,上游的村子叫康巴节巴,“节巴〞在藏语中意为断,所表达的含义即夏尔巴人就在此处中断了,一般在当地把工巴村视为藏族区域当地过去就把康巴人和夏尔巴人视为同类,这就明确说明了村中族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黄颢的研究观点是夏尔巴人起源于西夏人,西夏人在宋代主要生活在现在的青海、宁夏一带,其实,另外还有一局部西夏人一直生活四川康定东北木雅地区在元明之际.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有一局部在木雅地区生活的西夏人在几个领袖的带着下向西藏进发,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最终迁移到现在中、尼交界处,定居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珠穆朗玛峰下,在白雪皑皑的高寒气候条件下繁衍生息,他们就是今天的夏尔巴人的祖先。
当然,不排除西夏亡国之后又有西夏人迁到木雅地区的可能性,但不是木雅地区西夏人的主流夏尔巴人究竟何时来到中尼边境孔布一带,传说、史籍等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尼泊尔出版的?新编尼泊尔史?记载:“北部有谢尔帕人(夏尔巴人的异译)、林布人、塔莽人,均属菩提亚族他们有较悠久的历史人文历史论文,曾屡次与加德满都王国进行战争,直到公元1482—152O年左右,才臣服并进入尼泊尔国土,他们散居在中尼边界两侧〞①从这些表达我们可以了解到夏尔巴人很早就生活于此地夏尔巴人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主要流行的教派是噶举派和宁玛派,而且夏尔巴地区僧人戒律不严,有的从事社会生产甚至可娶妻由此可以推断夏尔巴人应该是在康区的藏传佛教盛行以后,特别是噶举教法和宁玛教法比拟盛行后才离开故地的按照这种情况推算,夏尔巴人很有可能是在13世纪前后到达现在所居住的孔布一带这和有关夏尔巴人来源于西夏党项人被蒙古灭国后的逃亡在时间上吻合藏语中康区“木雅〞这个称谓和汉语同时期的“党项〞或者“西夏〞意义相同二,关于松潘夏尔瓦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地处边陲的军事重镇,是内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的集散地之一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松潘县川主寺建立湔氐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制之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松潘〞之名滋始松潘藏族见诸历史记载最早在唐朝时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分别向青藏高原四周扩张势力,在东部唐朝与吐蕃的争夺重点分别是河西走廊及洮州、松州等地,“及至牛年〔中宗嗣圣十八年,太后长安元年,辛丑,公元701年〕夏,赞普驻于塞尔夏,引兵至松州、洮州……〞②此后唐蕃之间时战时和,终于在60年后吐蕃完全占据松州,“及至牛年〔肃宗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尚·东赞攻陷松州及白铜二城是为一年〞③因为松州乃是吐蕃由西北河湟流域南下四川盆地的要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此后吐蕃大举屯兵松州,松潘藏族自始开始在这里生活生活在松潘的藏族一直被周围其他藏族称之为“夏尔瓦〞,在藏语里的意思也和“夏尔巴〞人完全一样,是“东方人〞的意思,按照安多方言的习惯,其后缀使用的是藏文字母的“瓦〞,但是意思和“巴〞完全一样,都是“…人〞的意思松潘夏尔瓦人生活的松潘地区地处岷山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缘地貌东西差异明显,以高山为主;地形起伏显著,相对高差比拟大,最低处白羊乡梭子口海拔为1082米,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相对高差4506米。
松潘藏族相对于周边的安多藏族牧民来说人文历史论文,有许多特别的地方首先语言差异较大,松潘藏语不同于临近的安多牧区话,与九寨沟县、假设尔盖农区的巴西、求吉等地比拟接近,而且和遥远的康区很多方言相通,甚至可以对话按照严格的语言学分类的话,松潘藏语方言应该属于康巴方言其次松潘藏族的习俗与周边安多藏族差异较大,不管是婚姻、丧葬习俗,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习俗,都显得很特别三,关于夏尔巴人和松潘夏尔瓦人的民俗学比照比拟研究法,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任何一种民俗事象,作为文化现象,在民间一代一代的传承,总有它地理的、社会的、生活、生产等原因,有自己的规律可寻论文提纲格式同时民俗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它又是一个整体,比拟研究正是为了把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相互间的比拟,更好的把握它的规律〞④夏尔巴人和松潘夏尔瓦人虽然各自生活在青藏高原东西两端,相隔上千公里,但是存在许多民俗学意义上的“巧合〞首先这两个族群的名称即相同——都是夏尔巴〔夏尔瓦〕,虽然有人解释其意为“东方人〞,因为他们来自东方或生活在东方〔松潘夏尔瓦人地处藏区东部〕,但是笔者认为按照藏族传统习惯,不会按照方位来称呼某个族群或者群体,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既然有“东方人〞,那么为什么没有与此对应的“奴巴〞〔西方人〕、“罗巴〞〔南方人〕、“羌巴〞〔北方人〕等称呼呢?唯独松潘人被称作“夏尔瓦〞〔东方人〕不是很奇怪吗?安多地区的著名藏族学者毛尔盖·桑木旦先生对此进行过专门解释:松潘藏族来源为吐蕃时代上部阿里地区名为“夏尔瓦〞的部落,故被称为“夏尔瓦〞人。
⑤说明“夏尔瓦〞这个称谓其实和吐蕃甚至更早的时代松潘人的氏族有关而中尼边境“夏尔巴〞人关于他们称谓来源于他们祖先来自东部康巴地区的传说也很牵强,从藏族的命名习惯和逻辑上解释都讲不通,最大的可能就是“夏尔巴〞即为他们氏族名称1,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比照绝大局部夏尔巴人都信奉藏传佛教,在我国境内的陈塘和立新各有一座寺庙,分别叫做拉刚和贡巴桑巴,夏尔巴人一般都信奉噶举派和萨迦派,还有少数信奉格鲁派和宁玛派噶举派和萨迦派的僧人戒律不是很严格,有的地方可以居家结婚,而不用长住在寺庙,但是耕种的是寺庙的土地,他们只需要轮流去寺庙从事念经、拜佛等宗教活动如果有人去世,就要先请喇嘛僧人念经,而后举行本地的火葬或土葬,不举行其他藏区盛行的天葬或水葬人的遗体放在专制的棺材内,抬到火葬场架木柴进行火葬,此后两三天取少许骨灰撤到山川河流,剩余局部骨灰用石头垒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