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王维诗歌中的“吟空”思想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50KB
约5页
文档ID:281901137
浅析王维诗歌中的“吟空”思想_第1页
1/5

浅析王维诗歌中的“吟空”摘要:王维被称为“诗佛”,源于其诗所创造出的意象和意境多冇着禅理意蕴和 禅意渗透,而其禅理与禅意反映在诗中,则体现为一个“空”字诗人多年浸淫 于佛法,在其诗中,实在的世界本质皆为空本文通过分析王维具有代表性的禅 理诗中所创造的意境,得出结论:其诗将个人修炼佛法禅心的体悟心境,与所观 所感的一切物象相结合,以禅宗强调的“对境无心”、“无往为木”来对待人世、 社会、自然中的一切,心念不起,吟空即吟佛禅,从而使诗呈现出一种世俗难以 企及的空灵之境关键字:王维,禅意,吟空盛唐诗人在意境创造上的一个追求,我认为是意境所产生的氛围和画意所谓氛 围,指意境所创造出的一种气氛、基调盛唐诗人往往追求意境的整体感,使意 境弥漫出诗人所试图创造的情思,将人带入某种气氛和情调中去诗人有所感之 后,进入某种境界之中,一切物象则都成为其意中之象,都带有其口身的情感色 彩这使得物象木身的神态和诗人所添加的情感色彩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氛围, 或明快欢乐,或寂静清幽,或缠绵煤恻,或烦闷忧郁意境创造之难,在于其既 非写景,又非抒情,却要在看似是写景与抒情中将其烘托岀来,轻描淡写又直触 人心王维因受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信奉佛教,并且对佛理有着精深的研究,因而其诗 歌中或明或喑的,或刻意或无意的,透露出浓郁的禅理意蕴和禅意渗透。

其以禅 宗强调的“对境无心”,“无往为本”,即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心,不尘不 染,心念不起的态度,來对待人世社会中的一切他将个人修炼的体悟心境,与 所观所感的一切物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空灵境界我们谈王维的诗歌,试图分析他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创造出来的文艺片,神 奇地将口然或非口然的物象,鸟语、蝉鸣、花香、草深,或渔舟、浣女,合成于 一幅禅意的水墨画中,而这幅意境之画卷,其无限的美与遐思,在于其无限的“留 白”——吟空Z处水墨山水画中,大片大片的留白,将画的意境拉长到无限远, 而王维的山水诗中,诗人的眼睛仿佛穿透了一切现实的物彖,树木摇曳,花开花 落,扑朔迷离的雾霭和光影明灭的薄暮,一切自然与非自然的美,并非刻意的, 都只衬托出一个“空”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一诗是王维《辅川集》二十首之一,是王维中年半官半隐时期与裴迪游 于辅川别业时的唱和Z作在分析鉴赏这首诗时,大多数人都看到了作者善于剪 裁画而,善于取景布局的特色和善于以“响”的动来烘托“空”的静的艺术辩证 手法如葛晓咅在其《虚实得当•臻于神境一说王维V辆川集》绝句》(《名作欣 赏》1983年03期)一文中就提到:“王维着意刻画一束斜晖透过密林罅隙,返 照在林中青苔上的一角画而。

夕阳的暖色淡淡地罩在阴寒的青苔上,更衬出空山 的幽冷山谷中传来人语的冋响,愈显出森林里人迹罕至的寂静画面色调的冷 暖互补与画面外的动静对比相互烘托,使有限的冊i面延伸到画外无限的空间,因 而蕴含着可以想见的无穷意趣……从林中往外写,令人由深林返景想见空中落 照,从山中人语休味独往之意,是以实写的一角显示整体的空灵意境 然而,从禅意和禅境的方面来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固然是以“人语” 的动衬托“空山”的静,但我认为这“人语”可能并非是出现的真实音调,而是 诗人臆想中的声音,是一种神秘的梵天之响释道世《法苑珠林》(卷49)中载 曹植游阿龟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淮哀怨,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 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而此处的“人语”可能也并非实冇,而是无人空 山的空中传音,一种禅家的境界顿然生成,使人别一番天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返照”也是禅悟的过程之一,又以“青 苔石上净”來比喻世间微妙而自性清净之物禅宗《坛经》要求人们“无染无杂”“自性清净”,认为“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诗人 在此用“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来构造意境:在幽深静谧的空山密林中,隔 离人世的喧嚣,神秘而不知所自的声音响起,一道穿透幽味的返照之光落在“无 染无杂”的青苔Z上,便构成了一种幽深却光明的境界。

空山无人,空中Z咅, 大明光临,青苔得照,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豁然开朗“一刹那间妄念 俱灭”,“内外明彻,顿见木性真知”,而“进入无并别境界”《鹿柴》一诗,体 现出王维表现超然顿悟的禅境而又非禅理诗的诗歌特色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行到水穷,若已到尽头,又看云起,见妙境Z无穷俞陛云在其《诗境 浅说续编》中评价此诗如此说这首《终南别业》的背后,是禅宗的“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无论流水白云,只要无所分别,无所执著,去除执着才能摆脱烦恼 而得到解脱和口在在《神会和尚禅话录》中记载了一则王维与神会禅师的问答:“门人刘相倩丁南阳郡见侍御史王维,在临湍驿中屈神会和尚及同寺僧惠澄禅师, 语经数日于时王侍御史共和尚言:'若为修道解脱?'答曰:'众生木口心净, 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史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 皆未冇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冇好大徳,冇 佛法甚不可思议!'……”这段记录说明神会禅师向王维表达了禅宗”无求无执” 的观念,修行解脱就在日常生活中,众生本自清净,不假外求,亦不求诸己,只 耍能够任运自然,让自我心性坦然流岀即可获得解脱。

此诗中,诗人能安然的欣 赏大自然的变化,水穷而云起,表明了诗人对身外世界了无执念的超然态度和宁 静的心绪,传达出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与物我皆忘的禅趣诗人的清逸性情与终 南山的清川旷景相契合,就使诗人体验到了难以言说的妙处,因而诗人说“胜事 空自知”,“胜事”即指赏心悦目之事,微妙难言之事,山中的行经观想和自然景 物给予诗人妙不可言的体悟,因而诗人说“空自知”,“空”不是无的意思,而是 指仅仅,强调此中妙处境界只有我一-人能领悟,这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这也是禅宗“自识本心,自见本性”的自觉自悟的状态 在悠游山林之中,诗人实现了性情与自然的融合交流,在对自然胜事的体焙中获 得了自在和解脱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空谷辛夷,自开自落这首诗被很多人认为是王维最美且最具有禅意的诗Z-O 佛教所讲的色空观,认为世界木质的空性与作为现象的假有,二者相对峙而存在 苏轼曾作《罗汉赞》,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来传达佛教的性空意趣俞陛 云在其《诗境浅说续编》一书中认为《辛夷坞》一诗与苏轼Z语正是同一意趣, 此诗与苏轼之语,皆从空、有两面来着笔,以万有之生灭,写空境之意。

然而,似乎王维之诗,对比更加强烈,画面却更加空寂苏轼的“水流花开”, 在空山Z中,自流自开,仿佛一个纪录片的开头,镜头对准的是红花溪水,水流 潺潺而红花绽放,四周静寂,这样的风景只有空山独赏而《辛夷坞》此诗,俨然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出的文艺片首联让人想到,绿色山谷中,阳光止好穿过, 谷中一片辛夷花,开得无比艳丽而灿烂,映着阳光,每一瓣花瓣都洋溢着勃勃的 生机与希槊;第二句却急转直下,仿佛一瞬间四周的一切皆开始凋敝,架臂的摄 影机用微观镜头对准着那一片花田,空山无人,时节变化,花朵11开且落,最终 归于平寂这样的强烈,甚至有些悲壮的对比,在我看来,更加突出涧户空谷, 花开花落的空寂,同时也是万冇Z生灭,无执无著的写照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人眼中的香积寺幽寂深峭全诗四句,句式盘旋而下,首句落笔即用“不知” 一次,写诗人在山间跋涉,原木并不知这里还有一座寺庙,然而在人迹罕至的古 木森林中,耳际忽然飘來一阵寺院的钟声,才知这深山竟藏古寺清人赵成殿曾 云:“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 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未易多见。

此诗似 真似幻之感,正是王维在刻画幽深冷寂之景时最偏爱的基调我认为这种意象基 调的形成,与诗人多年浸淫佛法有很大关系,常人以为实有的世界,在禅法看来 不过如梦幻泡影,万法的本质不过是空性而已诗人对这一点深切的感焙,从事 外的清潭落笔,写潭水之清旷,潭岸之曲折,僧人安禅入点,点出香积寺内蕴的 佛境全诗并未作止面描写,只是刻画一种迥离人世,幽幻迷惘的气氛,而这种 气氛,也就成了诗中未点明的“空” 了禅,在梵文中是“定”、“思维修”和“静虑”的意思在印度佛教中,原为开发 真止智慧,首先要求静思人定但中国的禅宗讲“即心是佛”,主张不依经典, 不假注疏等语言文字传数,只用禅定来自证佛心,一旦获得三味彻见的悟境,则 全用口己的行为和语言來表达而王维的表达,则全在其诗中,而其诗中最能表 现佛理与禅意z处,在我看来,则在其“空”欲问可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 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中过春龙寺谒操禅师》)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 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可能真正明了地说出了他用诗中 之“空”,来表达心中之“空”与万物世俗之“空”的理解其诗中的自然万物, 抑或内心所思所想,都在吟唱一个“空”字。

这二者无法分开来谈,因为在诗人 内心的佛光禅法下,眼中的自然万物是空的,而这种自然形成的空寂之境同时乂 在进一步升华诗人心中禅境Z空,这样形成了其诗在佛理中度万物空寂,又在万 境中寻自我超脱的精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