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必考题-麦克卢汉

Baige****034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36KB
约12页
文档ID:274082658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必考题-麦克卢汉_第1页
1/12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必考题麦克卢汉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博必考题——麦克卢汉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的简介麦克卢汉于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麦克卢汉的“三论”一.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二.“媒介是人的延伸”三.地球村(Global Village)四.冷媒介与热媒介(Cool Media/Hot Media)五.媒介的时空关系(the Space-Time of Media)六.内爆(Implosion)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这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的影响广泛的媒介观。

他认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的思想常常被看作是“媒介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媒介即讯息”并非是字面上的含混意思,而是说我们过去认为是讯息(内容)的传播产生了“效果”——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但实际上是媒介形式本身在产生“效果”或影响,媒介形式的变革导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发生变革,乃至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加速并扩大人们的功能”,即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比如,原始人以5种感官媒介(嗅、触、听、视、味)整合与均衡地直接感知世界,他们以此种感知“尺度”进行思维和行动但不同的科技媒介使我们各种感官开始不均衡地发挥功能,由此导致我们思维、行为的“尺度、速度、模式”等经验特征的变革,社会结构也因此而发生变革印刷媒介扩大了人的感知时空特别是空间,但印刷媒介着重强化了视觉感官,它影响了我们的思考,使思想变成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序列的和逻辑的,并使思考与感情分离。

在人类行为上,印刷媒介隐含了个体化的接受模式,促成了个人价值观念,使人际关系疏离,划分了私人与公共领域以及各种知识学科,并导致等级和专业性的精英文化产生在社会层面上,印刷媒介使人的感知空间扩展,导致大的民族文化圈连接,由此民族国家产生电视媒介又不同,它重新强调几种感官的整合功能:视觉、听觉和触觉,恢复印刷媒介所毁坏的感官比例平衡,它所产生的思维是非线性的、非连续的、重叠或并列的、直觉性的,是类比思维而非因果逻辑思维电子媒介使社会各种分化的领域在全球层面上从纵向和横向上“内爆”而重新汇聚与混合,同时可能将我们从单个的民族国家变成一个地球村,人类将“重新部落化”电子媒介由此又重构了人们思维与行为的“尺度、速度、模式”,也重构了时间和空间理解“媒介即信息”这一命题还需要我们从过去对“媒介”和“讯息”的二元分离认识中解脱出来在麦氏看来,媒介并非只是一种装载体,内容也不是被装载物,二者常常是不同形态的媒介本身的聚合麦克卢汉解释说,“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比如,“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所以,像“电台”这样的媒介其影响与其节目安排毫不相关,“广播使信息传播加快,信息加速同时又加快了其他的媒介”。

内容“是什么”没有关系,它以改变了的传播形态重新出现才是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的感知方式更快、更广、更多样了,“因为设计或模式扩大并加速了现有的运作过程”麦克卢汉的思想主要源自他的导师英尼斯的“媒介决定论”,英尼斯将媒介看成是人的思维的延伸,他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事件及事件的重要性是由媒介决定的与传播的信息相比,传播媒介对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更广泛的影响他以“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的概念来阐释其思想:前者(如羊皮纸、黏土板、石刻等)由于能与具体的场所与物质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持久或永恒的,易于在文化传承上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粘合为一体,利于维护传统集权宗教形式,形成稳定的社会;而后者(如印刷媒介)因为更加容易携带和轻易地在任何地方置放,因此更能产生跨越空间的联系和扩张,由此促进世俗制度和政治权威朝非集权化方向发展他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传播观可以说是扩张了英尼斯的思想,他将每一种媒介都看作是人的某一官能的延伸,并对各种媒介进行了详尽的阐发麦克卢汉超前的传播观一出现便引起震惊与争论,其大量新词汇和标新立异的观点,使许多人难以理解。

崇拜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诋毁者将其思想贬为稀奇古怪加大杂烩的“科学神秘主义”的一知半解,较认真的批评家指责他对全球的各种资本主义关系置若罔闻1980年他去世后,他的思想似乎也跟着去世十多年后,全球卫星电视、因特网等重新站出来支持了他,人们似乎也重新发现了麦克卢汉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已故总裁史蒂文·罗斯认为,麦克卢汉的预言正在真正实现(1990);CNN总裁特德·特纳宣称他的公司是麦克卢汉多年前预言的“地球村”的“公告传报员”(1993)研究者说1991年的海湾战争成了电视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卫星电信技术用电子瓦解了时空,所以这场战争整个世界……都参与了”(昂,1991)如果麦克卢汉能活着亲眼看到视频电视和电子高速公路的问世,他对这一切会说什么呢?”(斯蒂文、约翰,1996)麦克卢汉的一些观念现在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并被引申来考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媒介或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对跨文化冲突的影响,全球“电子媒介虚拟时空”和“虚拟社会群体”的共同体验,全球人类关系的规模、模式、习惯的深刻结构性变化,电子文化空间对全球文化地理边界的重构等等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是麦氏理解媒介根本的出发点,也是他超出所有理论家的独到之处。

在麦氏的思想视野中,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麦氏对媒介的理解大胆又独特,他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手写稿、、电视、口语被他划分为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而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等则被看成是热媒介,因为清晰度高显然,这里的“清晰度”并不是指图像的可视感觉,而是指这种媒介传载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把握的较多的含义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也就是使媒介处于充满数据的状态麦氏的这种划分有他个人偏好,也有他所处的时代局限例如,把电视划为冷媒介就有待商榷,他那个时代电视还不是十分普及,电视技术也远不如现在先进在今天看来,电视就未必可以说是冷媒介最可惜的是麦氏这本书未能论述到电脑和互联网,他所处的时代电脑和互联网都还未出现现在看来,电脑和互联网作为媒介,对当代人类生活的改变显然是前所未有的,这需要新时代的麦克卢汉加以阐释地球村(Global Village)“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后来在《古登堡星汉璀璨》一书中,他把这个概念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他说:“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形象后来,麦克卢汉以“地球村”作为标题与人合作出版了《地球村的战争与和平》(1968)和《地球村》(1989)两本著作在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包括以下涵义:1.瞬息之间,电子媒介就可以使信息传播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借助于电子传媒,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可以同步/即时传播,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内已缩小为一个很小的地方,人们具有了获得公共信息的相等机会2.电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质,使人类社会结成了一个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无法静居独处的、紧密联结的小社区新媒介使大区域变成了可以互动的小社区,信息的暴露也更为充分和全面3.人类从远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在游徙不定、采猎为生的远古时代,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的、直观的把握,人具有全面的、多样发展的技艺,那时的人是整体的人,是部落人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和拼音文字的发明,人使自己成为被分裂切割的、残缺不全的非部落人机械印刷术和工业化则把人推向了非部落化的极端电子时代来临后,人不能只专精一门,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只偏重视觉,人们不再是分裂切割、残缺不全的人。

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使人们重新体验了部落文化中村庄式的接触交往,使人们恢复了脱离部落文化以来长期失落的“总体感觉”和“感官平衡”,人类在高级阶段又重归部落文化美国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说:“因特网把地球村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比喻他将地球村一分为二:传统的地球村和赛博空间的地球村然后又把传统的地球村一分为二:广播地球村和电视地球村他用了三个比方来区别这三种不同的地球村:广播地球村是儿童的村落,电视地球村是窥视者的村落,赛博空间地球村是参与者的村落广播地球村是单向传播,传者和受众是不平等的亲子关系;电视地球村是窥视者的村落,莱文森以肯尼迪的葬礼和克林顿的性丑闻为例来说明他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讨论了网上地球村的政治和商务,人们可以在网上直选,参与国家大事因特网上的地球村本身就是一种治国机制他认为,网上地球村的商务和政治一样,不存在技术问题,是否实行直接选举和电子商务,那是人们的态度问题地球村”可以说是20世纪最著名的概念之一,是一个极富启示性和前瞻性的概念它形象地表述了因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而给人类交往和传播带来的巨大变化麦克卢汉把媒介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考察,探讨传播媒介对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深广的历史视野和整体把握观,但往往过于看重媒介技术而导致了技术决定论。

冷媒介与热媒介(Cool Media/Hot Media)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冷热二分法是他最有名、最受争议的概念之一但这个概念为人们理解不同媒介的性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新的工具麦克卢汉首次充分展开论述这个冷热二分法,并且把它们用于分析传播媒介是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划分“冷媒介”和“热媒介”的依据是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视、口语等)叫“冷媒介”,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要求人们深刻参与,深度卷入,它们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失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创造的能动性;反之,高清晰度的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叫“热媒介”,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且清晰的信息,并不留下那么多的空白让接收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要求参与程度低总之,冷媒介邀请人深度参与,因此它“兼收并蓄”;热媒介剥夺人深度参与的机会,因此它“排斥异己”媒介的清晰度高,参与度就低;媒介的清晰度低,参与度就高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麦克卢汉认为,与广播及大多数印刷词语相比,具有声像的电视是“冷”的、未完成的。

媒介之所谓“冷”,就是说它邀请人们去补充细节,并不是取决于它启用的感官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它使用感官的强度冷和热不只是一种媒介和其他媒介在相对尺度上的比较,是人们使用媒介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属性具有持久性,无论环境中存在的其他媒介是什么但并不能说媒介具有什么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