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惜牡丹花 白居易

zh****7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71KB
约3页
文档ID:232649985
惜牡丹花 白居易_第1页
1/3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惜牡丹花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作品介绍】 《惜牡丹花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借写夜晚秉烛赏花,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冗杂心态,表现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可惜第二首诗具体微小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运用了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充分表达了的爱花惜花之情。

全诗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消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在很多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原文】 惜牡丹花二首 其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⑴,晚来唯有两枝残⑵ 明朝风起应吹尽⑶,夜惜衰红把火看⑷ 【解释】 ⑴惆怅:伤感,愁闷,失意阶:台阶 ⑵残:凋谢 ⑶明朝:明天 ⑷衰:枯萎,凋谢红: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⑸窦给事,即窦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他家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 ⑹萎红:枯萎的花 ⑺离披:纷纷下落貌破艳:谓残花 ⑻晴明:一作“晴天” ⑼飘零:凋谢;凋零 【白话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黄昏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当把全部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赏析】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独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近尾声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而意犹未尽。

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很多惜花诗中独树一帜人们一直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跳出常规,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奇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易逝、青春难驻的无限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将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尽皆呈现在读者面前惆怅”二字起势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马上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心情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突出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确定,数字准确,足见诗人赏花之细致,而正因为如此精细,才显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以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对惜花的心理刻划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好像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气息,“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表达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

一旦风起,“孤独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令人不忍目睹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挡突如其来的风雨,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吗?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凋谢的牡丹更加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秀丽而令人伤感的花朵又自有白天所领会不到的韵致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渲染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会了 白居易此诗一出,后人争相仿照,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枯红中寄予人去筵散的伤感,比白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东坡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象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幽默的情致之中李商隐和苏东坡这两首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人们陶醉在李商隐、苏东坡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自然会记起白居易把火看花的创举 第 3 页 共 3 页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