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综合复习 苏教版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6.50KB
约4页
文档ID:13745231
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综合复习 苏教版_第1页
1/4

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桃花源记》综合复习第一段:写渔人偶遇桃花林,这是故事的开端原文 词语 译文 分析1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东晋太元年间, (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忘”设下悬念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对……诧异穷:穷尽之” ,指见到的景象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又设下悬念第二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这是故事的发展原文 词语 译文 分析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2 便舍船,从口入 舍:离开 (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3 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4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然开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平旷(平坦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描绘桃源社会环境的平静7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种作: 耕田劳作悉:完全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这里是“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正好和外面处在重税兵灾压迫下的农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桃源生活的恬舒适第三段:写在桃源人家里做客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乃:竟然具:(详尽)要(同“邀” ,邀请)(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2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都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间隔(断绝往来)遂:于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何:什么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详尽)皆:都叹惋:感叹惋惜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皆叹惋”的内容是: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经历的战乱和苦难而叹惋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延请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桃源人热情好客7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语:告诉辞:告辞道:说(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桃花源人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平的生活作者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第四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后,太守寻找桃花源情形故事的结局原文 词语 译文 分析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沿,顺着)向(先前)志(作标记)(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 ,(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2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及:到了诣:拜见“如此” ,像这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3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志(标记)遣:派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找到路第五段:写渔人刘子骥寻访未果故事的尾声1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欣然:高兴地规(计划) ;未果(实现)寻(不久)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2 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中心: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综合复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子和客人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这是他讽谏齐王的前提和原因原文 词语 译文 分析1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修:身高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并且容貌光艳美丽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服:穿戴窥镜:照镜子孰:哪一个?(一天)早晨, (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开篇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的目的是为下文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铺垫3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4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5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美?”邹忌不自信的心理在情节发展中有作用是邹忌身上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表明邹忌头脑冷静,有自知之明6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7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旦日:第二天第二天, (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 , (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美?8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9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孰:仔细地第二天,徐公来了, (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10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暮:晚上美我:认为我美私:偏爱.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原文 词语 译文 分析1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诚:确实以:认为四境之内:全国范围的人蔽:因受蒙蔽而不明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邹忌是这样将家事,国事进行类比讽谏的:邹忌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喻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原文 词语 译文 分析1 王曰:“善 ” 齐威王说:“好” 2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面刺:当面指责谤讥:议论市朝:公共场合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合议论指责我的过失,得下等奖赏。

邹忌设喻讽谏的好处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启发诱导齐王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语言委婉含蓄,使人易于接受,又有说服力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时时:不时,有时候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期年:满一年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齐王的性格特点是:他是一个明智而又有作为的国君,善于纳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收到很好的政治效果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乐于接受劝说,显示了政治家的胸怀和风度4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朝见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5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文章结尾揭示的道理是: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中心:本文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听不同的意见,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