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煤矿资源整合项目安全设施和条件竣工预验收报告书.doc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1.50KB
约44页
文档ID:94451393
煤矿资源整合项目安全设施和条件竣工预验收报告书.doc_第1页
1/44

XXX煤矿资源整合项目安全设施和条件竣工预验收报告书编制单位:XXX煤矿编 制 人: 编制日期: 目 录第一章 矿井基本概况 2第一节 建设单位及项目概况 2第二节 井田及资源条件概况 5第三节 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3第二章 安全设施验收必备条件 15第一节 建设项目工程、安全设施、防灾系统,联合试运转情况 15第二节 安全培训考核、证书、报告情况 18第三章 各系统情况 20第一节 开拓与开采 20第二节 矿井通风 23第三节 瓦斯防治 24第四节 粉尘防治 25第五节 防灭火 26第六节 防治水 27第七节 电气系统 28第八节 提升运输及空气压缩机 30第九节 安全监控系统 32第十节 矿山救护保健及个体防护 40第十一节 安全管理 42第四章 安全设施预验收结论 43 矿井基本概况第一节 建设项目概况一、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1、建设项目名称及地址:XXX煤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位于XX村2、建设项目批准文件(1)陕政函【2007】74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延安等六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2)陕政函【2007】172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延安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

3)延政函【2007】22号《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呈报延安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函》4)延市煤函字【2007】15号《延安市煤炭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函》5)陕国土资矿采划【2008】185号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划定XXX煤矿矿区范围的批复》6)陕国土资储备﹝2008﹞144号《陕西省XXX煤矿(整合区)勘探地质报告》评审备案证明7)陕国土资研报﹝2008﹞42号《关于陕西省XXX煤矿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的报告8)陕煤局发﹝2008﹞194号《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关于XXX煤矿煤炭资源整合开采设计的批复》10)陕环批复﹝2009﹞97号《陕西省环保厅关于陕西XX县余家坪XX煤矿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11)陕煤安局发﹝2009﹞64号《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XX县XX煤矿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12)陕国土资矿采登﹝2010﹞号《关于颁发XXX煤矿采矿许可证的通知》13)陕煤局复﹝2012﹞51号《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XX县XX煤矿资源整合开采设计变更的批复》14)陕煤安局发﹝2012﹞223号《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XXX煤矿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安全设施设计变更的批复》。

15)陕煤局复﹝2012﹞102号《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XXX煤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联合试运转的批复》16)陕煤局发﹝2012﹞273号《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XXX煤矿(30万吨/年)资源整合项目单项工程质量备案验收的意见》17)陕煤局复﹝2013﹞47号《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XXX煤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联合试运转延期的批复》18)陕西博达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XX煤矿煤炭资源整合建设项目进行了安全验收评价3、建设工程概况矿井开采设计由XX煤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编制,中煤陕西中安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监理;陕西天工建设有限公司承担地面土建工程施工,河南省卢氏县金鑫井巷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矿建工程施工,山东邹城市群兴矿井工程有限公司承担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由煤炭工业陕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蒲白矿区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工程质量监督XX煤矿煤炭资源整合建设项目经XX县煤炭资源整合领导小组批准备案,于2009年4月开工建设,2011年7月矿建、土建工程基本完工;2012年3月进行了设计变更,5月底矿建、土建、安装工程全部结束,2012年6月12日通过矿井质量标准化达标(三级)验收。

2012年7月12日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合检查组对矿井联合试运转的现场验收2012年11月13日通过了矿井单项工程质量备案验收目前矿井的生产、运输、提升、排水、通风、供电、压风、供水等生产系统已经全部形成并投入使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讯联络、紧急避险“六大系统”均已按设计完工;通风、防尘设施、防灭火、防治水等各类安全设施、设备也已按照设计要求竣工矿井于2012年9月份投入联合试运转以来,各系统运行正常、平稳,各类设备、设施运行安全、可靠,能够满足矿井正常安全生产需要XX煤矿资源整合项目工程共划分单位工程68个,其中:设计利用原有3个;应完成新建单位工程65个,实际完成60个在建5个,完成率92.3%已完成的60个单位工程全部进行了竣工验收蒲白矿区站对60个单位工程进行了备案,工程质量合格XX煤矿资源整合项目累计总投资19561.43万元,其中安全设施投资3147.22万元第二节 井田及资源条件概况一、矿井井田概况(一)矿井位置、交通XX煤矿位于XX矿区中部,属陕北三叠纪煤田XX县栾家坪——余家坪地区煤炭资源普查区块的一部分,归属XX县管辖,北距XX县城约6Km,北与恒发煤炭股分合作矿整合区及兴旺煤矿整合区为邻,西与永兴煤矿及石家沟煤矿整合区对接,南与禾草沟二矿整合区接壤。

本矿交通便利,北距XX县城6KmXX县南距延安市93Km,北距榆林市208Km西(安)---包(头)公路通过XX矿区,从XX县城到各煤矿均有公路相联西(安)---包(头)铁路经过XX矿区,并在县城东约3Km处建有XX煤台矿区内各煤矿的煤炭均可运输到XX煤台,能通过铁路外运 (二)地形地貌及水系本井田位于XX矿区中部,XX矿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中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矿内沟谷纵横,树枝状水系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地形总趋势为西南高北低海拔1351-1079m,相对高差272mXX矿区内地表水系均属黄河水系,多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暴涨且泥沙含量大,旱季断流矿区内主要河流有秀延河、南河和羊马河余家坪乡XX煤矿地表水归属羊马河流域,区内无羊马河流经,仅在羊马河流域东南方向发育一条湫滩沟雨季涨水,旱季断流羊马河从南西向北西在磁窑村汇入南河,流量10.48~55.101/s,一般18.961/s三)气象及地震情况XX矿区属中温带大陆性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据XX县气象观测资源统计,该区年平均气温9℃,年极端最低气温-24.1℃,最高为37.6℃冻土期为,11月底至翌年4月初,最大冻土深度103cm,一般冻土深度78cm。

最大风速17m/s,一般1.7~1.8m/s,夏秋季多为东南风,一般为二级年最大降水量742.3mm,年最小降水量237.0,年平均降水量为465.93mm年冰霜日数最多9天,平均3天,年无霜期175天本区按《中国烈度区划图》基本烈度值为Ⅵ度陕北大地构造位置属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台中部,距南部秦岭、北部阴山构造活动带较远,属陕北弱震区本区百年来末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四)地质灾害XX矿区由于河流的切割,黄土高原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塬梁沟壑地貌,土质松软,渗水性强,其边坡地带人工开挖的坡角、采空区塌陷均可破坏自然边坡的稳定状态,易发生中小型浅层或中层滑坡,为Ⅰ类滑坡易发区五)井田周围情况井田北与恒发煤炭股分合作公司整合区及兴旺煤矿整合区为邻,西与永兴煤矿及石家沟煤矿整合区对接,南与禾草沟二矿整合区接壤六)电源及通信条件1、电源:矿井两回路10kV电源供电,一趟电源引自余家坪35KV变电站,另一趟电源引自薛家沟110kv变电站,一回路运行一回路带电备用两回电源选用LGJ-185架空线路引至矿井地面10kV变电所2、通讯:矿井对外设20对中继线与农话电缆相接,构成对外通讯干线,还可通过对外联系生产调度和行政共用一套交换总机,安装在调度监控室。

井上、下通讯系统采用SH—3000D数字程控调度机一台,可接入8门外线和96门内线,根据需要可扩充至640门调度交换台由SH—3000D型数字程控调度主机1台,SH—3000D型调度台和录音系统、管理维护系统和电源五大部分组成为提高井下调度通信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井下通讯系统采用双回路方式,通过主、副井各敷设一趟通讯主干线井下掘进、回采工作面、各转载点、各主要硐室均安装了矿用本安型机为保证井下通信安全,通过设置耦合器将交换机送来的非本安信号转换成本安信号,再送给井下矿用本安型机,从而完成地面与井下的生产调度和通讯联系七)水源矿井采用分质供水,即矿井工业场地生产、生活用水采用水源井供水;地面生产、绿化及井上、下消防洒水,利用处理后的井下排水,井下正常涌水量为43m3/h井下消防洒水利用处理后的井下水作为其供水水源,由地面设置的消防洒水水池直接供给地面建生产、生活、消防用水水池一座,300m3;井下消防、洒水用水水池两座,2×300m3;井下消防用水不足时通过管路由地面消防及生活水池补充八)地层及地质构造XX矿区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陕甘宁盆地分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南部。

地层向西微倾伏,平均倾角1~3°,未发现规模较大的断层或褶皱,无岩浆活动迹象,构造简单区域矿产主要有煤、石油、粘土矿等XX煤矿位于XX矿区中部,矿井构造为一由东向西倾伏的单斜构造伴有波状起伏,倾角1°~3°,未发现断层或褶皱,无岩浆活动迹象该矿为构造简单型矿井九)可采煤层、煤质特征及煤层顶底板岩性井田内可采的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共含煤9层,煤矿区内具对比意义的煤层有6层,自上而下编号为5号上、5号、4号、3号、2号和1号其中5号煤层为局部可采、3号煤层基本全区可采,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5号上、4号、2号和1号煤层厚度全部在0.17~0.35m之间,均为不可采煤层5号煤层局部可采,3号煤层全区大部可采,两煤层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倾角1~3°可采煤层主要特征分述如下:1、5号煤层(1)赋存层段:5号煤层赋存于瓦窑堡组第四段上部 (2)特征及稳定性:5号煤层区内见煤点2个,煤层厚度0.20-0.75m,平均厚度0.48m,为局部可采薄煤层煤层不含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其顶板岩性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底板为黑色泥岩区内东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为煤层露头区,在露头区内东南部存在不可采区,剩余可采面积0.763Km2,5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的较稳定薄煤层。

3)底板标高:5号煤层底板标高在1080~1105 m之间,基本由东向西倾伏,伴有波状起伏地层倾角1-3°2、3号煤层(1)赋存层段:3号煤层位于瓦窑堡组第三段上部2)间距:与上部5号煤层间距40~50m3)特征及稳定性:3号煤层区内见煤点8个,煤层厚度0.15~0.75m,平均厚度0.56m,全区大部可采薄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其顶板岩性为泥岩,ZA1-1为中粒砂岩,底板为泥岩全区可采面积7.342Km2,采空区面积0.95Km2,剩余可采面积6.392Km2,3号煤层为全区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4)底板标高:3号煤层底板标高在1040~1070m之间,基本由东向西倾伏,伴有波状起伏地层倾角1-3°5)埋深:3号煤埋深255-20m之间,最大埋深位于山包处,最小埋深位于张家坪沟之下3、煤层顶、底板稳定性(1)煤层顶板稳定性5号煤层顶板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抗压强度一般为16.0~20.8Mpa,平均18.4 Mpa属较稳定型(Ⅱ)3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煤层顶板多为泥岩、个别为中粒砂岩,抗压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