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章《对偶与对仗范文合集》第一篇:对偶与对仗对偶与对仗一、对偶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近、相反或相关的意思,目的是加强语言效果一)从形式上分类1.单句对偶:一句对一句例如: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对联)2.偶句对偶:两句对两句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3.多句对偶:多句对多句例如登高而招,臂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二)从内容上分类1.正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反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3.串对偶(流水对)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对仗(一)来历对仗,指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
《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於朝堂待罪二)释义对仗,从形式、内容看,对仗与对偶基本相同,即句式相同(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语义相近、相反或者相关,目的也是为了加强语言效果三、区别1、概念不同对偶,是一种修辞格,与比喻、排比、夸张等,属于同一个修辞系统;而对偶是格律诗词中的一个专门术语2、应用不同对偶一般在用在普通文章中;对仗一般用在格律诗词中换句话说,出现在文章中的一般称为对偶,出现在格律诗(包括骈文)中的一般称为对仗3、要求不同对仗,对平仄有要求,而对偶对平仄没有要求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臵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臵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也就是说,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必须是严对,句式、词性、语义、平仄全部相对,缺一不可而对偶,可以允许宽对,没有对仗严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偶句,但不是对仗句,因为平仄不相对,且上下两句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是工整的对仗4、结论“对仗句”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一定是“对仗句”。
第二篇:“对偶”不叫“对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古诗中是多用对偶句,但古文中的对偶句为数也不少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对偶”又叫“对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中的对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不能这样说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对仗句的,古诗中也只限于格律诗词中才可以找到对仗句对偶与对仗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也许是因为二者太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混为一谈吧正如《用书》所说,对偶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然而对仗则不然,它只见于格律诗词中,是格律诗词创作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联句的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只有符合上述原则的格律诗词联句才叫对仗,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是格律诗词创作所决不允许的,因而成为创作和欣赏格律诗词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仗是非格律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专有名词,尽管格律诗词中的对仗同时也符合修辞中对偶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只能这样说,是对仗句就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特别是诗句在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等锤炼语言的艺术上,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第三篇: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一、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2、设问句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如:(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2)“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3、反问句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末尾用的感叹号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设问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二、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xx《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三、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1)词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二)谈句子理解的方法在试卷中往往以“说说你的理解”“赏析句子”“体会句子的作用(好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你看出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这样的问法出现写景的文章以谈好处说理解的居多,写人文章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居多,记事的文章“你看出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三)概括文章主旨文章的“中心意思”所谓“中心意思”与“”其实是两种概念:强调“思想”,即文章的深层次内函;中心意思强调“意思”,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考生只需要将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成一句“什么怎么样”就可以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四)概括某段大意---(1)段意归并法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五)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倔强的小红军》片断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1.“满不在乎”是什么意思小红军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2.小红军这时的体力真的比陈赓强多了吗你是怎么体会到的3.从片断中加点的字词,你能体会到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练习1,判断下列句子是设问句、疑问句还是反问句有一天,寓言作家伊索在乡间的路上走着,一个过路人向伊索打听前面的村子还有多少路,要走多久你往前走吧伊索对他说:“我当然知道要走,我是想请您告诉我,①还要走多少时间呢你就走吧伊索还是这样回答这个人大概是疯子问路人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他走了几分钟以后,听见伊索在后面叫他,他站住了伊索对他说:“两个钟头以后,你就能到了②“您为什么不马上告诉我呢过路人不满地问当初我不知道你走的快慢,③我怎么回答你呢伊索回答说这个故事中,①②两个打横线的句子什么句判断依据故事中第③个打横线的句子就是什么句判断依据练习2,判断下列句子是设问句、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英国大作家狄更斯很爱钓鱼一天,他正在江边钓鱼,一个陌生人走来问他:“怎么,你在钓鱼狄更斯答道,“今天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昨天在这里却钓了十五条啊陌生人问,①“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严禁钓鱼说着,他从衣袋里掏出发票,准备罚款狄更斯反问道②“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事业在这个故事中,①②两处打横线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