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历史》系列15讲黄 安 年2002年5月27日说明:1996年10月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宗绪和我著的《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其中前15讲世界近代史部分为刘宗绪教授撰写,后15讲为我所撰写每讲大体7500字左右1997年10月,中央教育电视台邀笔者为该台开播的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讲授《世界现代历史》系列15讲,这些内容为“30讲”一书的扩大,大体每讲10000字讲座的构架和“30讲”相同第1讲:世界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第2讲:世界现代历史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第3讲:1917-1941年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4讲:本世纪上半期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危机;第5讲: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讲: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第7讲:当代资本主义的两重发展趋势;第8讲: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第9讲:当代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第10讲: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第11讲:当代世界多样化统一的发展特色;第12讲: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第13讲: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世界现代史体系;第14讲: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中应遵循的原则;第15讲:结束语——走向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第1讲:世界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今天主要讲四个问题一. 关于世界现代史学科的界定、起点和下线二. 世界现代史第一阶段----现代世界(1900-1945)三. 世界现代史第二阶段----现代世界(1945~ )四. 教学的重点、研究建议、思考问题一. 世界现代史学科的界定、起点和下线世界历史或世界现代史,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 它所叙述的时间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它的内涵和外延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马克思1857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写道:“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在20世纪以前,人们心目中世界现代历史的框架和观念同现在是很不相同的由于世界一体化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 历史发展到20世纪, 才真正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作为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对象在本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地球上, 不仅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 而且同时存在并与之相互联系的多元化、多样化进程也更为明显了在今天我们讲授和研究世界现代历史仅仅局限于对政治和经济状况的阐述和考察是远远不够的, 仅仅把讲授和研究的触角从传统的西欧、苏联、北美、日本扩大到重视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讲授和研究也还是不够的。
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区重点阐述的增减或转移, 也不是像拼盘似的以地区加阶段再加线索就等于现代世界史, 也不仅仅是把讲授和研究的时限从四、五十年代逐步下延到六、七、八、九十年代作为现代世界史它不能仅仅是一部现代世界的社会制度发展史或现代世界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史它还应该包含对现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的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中学的世界现代部分历史教材和80年代中期以前的高等学校世界现代史教材通常是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如果从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纪元的角度看, 这是无可争议的随着我国学术界对世界现代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出现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起点的见解, 90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持以20世纪开始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的见解我以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取20世纪开始说比十月革命起点说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起点说更加符合世界现代史的学科体系和20世纪的历史实际这是因为:第一, 它客观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主义两大势力的发展和较量及其时代特征现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及困扰和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及曲折是在本世纪才发生的事件, 而且还是世界现代史上的最重大、最有影响的两大事件。
这两大势力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较量事实上构成了本世纪历史演变的主线就20世纪反映的全球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总进程来看,既有传统资本主义和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也有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所以20世纪开端说不但完整反映了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也全面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它既没有忽视和贬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又高度重视现代化的进程首先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给了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实事求是的历史定位第二, 它符合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主要尺度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不是把没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作为确定社会进步主要尺度体现了世界现代历史多样性统一、一线多元的客观发展进程如果我们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划分世界近现代历史的界标,其结果会形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未跨入现代历史阶段的误导,也会产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高估计的错觉第三,它确切地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没有19末20世纪初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矛盾的激化,就谈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没有现代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及其矛盾的激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就谈不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四, 作为现今的世界现代史的主要内容,所反映的不是未来的明天,而是今天的现实以及与其紧密相联的昨天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初级起步阶段的实践所反映的正是20世纪现代世界史的主要进程世界现代史的下线划在哪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不少学者的世界现代史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下线二战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现代史的下线不断延伸, 以二战为下线、60 年代、70年代、80年代为下线的观点相继出现, 近年来又出现了以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为下线的见解这表明实际上世界现代史的下线就是当今历史的最新进展, 只是为了便于概述和考察往往选择一个或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作为下线的标记如果用一代人(20-25年)以前的事件作为教育现时代人的世界现代史下线, 显然缺乏时代感综上所述, 世界现代史是本世纪以来至今的世界史,即二十世纪的世界史;是以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思想文化艺术多样化为特征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也是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和现代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和相互关系为中心内容的现代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相交错的发展史世界现代史,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界标,划分为两个时期即1900--1945的现代时期和1945-1997年的当代时期。
在学术界一般称前者为现代世界史, 后者为当代世界史二. 世界现代史第一时期(1900-1945)世界现代史的第一时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和展开时期, 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国兴起的时期是世界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时期是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进程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又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大危机为界标划分两个历史阶段在1929年前的历史阶段的主要线索是:第一,世纪之交是西方发达国家由近代农业为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折时期在这期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由农村为主到城市为主的转变在现代化经济崛起进程中,现代企业特别是垄断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并初步定型, 确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统治地位第二,在科学技术领域, 出现了跨世纪的电力和内燃机革命以及交通和通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大发展随着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天文等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自30年代起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向垄断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和平转化的同时, 在世界范围内的列强间经济和政治争夺空前加剧, 在帝国主义的两大军事集团间矛盾激化的基础上爆发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薄弱环节的俄国,处于各种矛盾处于汇合点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俄国于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特别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战后初期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西方世界革命运动一度高涨第五,一战后的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由英法主宰世界, 美日加紧在太平洋地区争夺的国际关系格局这是一个列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充满不稳定和不平等因素的国际关系体系第六,到了本世纪的二十年代,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和相对稳定的繁荣景象,同时在经济上也存在潜伏危机这一时期战败国德国并不甘心失败, 法西斯势力快速抬头, 在日意法西斯势力也在迅猛发展第七,由于十月革命和西方国家革命运动高涨的推动、以及亚非地区民族资产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亚洲和北非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相当高涨第八,苏联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国内反革命的叛乱, 实施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经济政策, 并取得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喜人成就, 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初步形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框架。
在1929-1945年的历史阶段的主要线索是:第一,1929-1933年西方世界的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具有转折意义它对西方国内社会经济制度和政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危机前, 西方国家经济思想的主流是强调自由放任在大危机的强烈冲击下, 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并不能挽救私人垄断资本制度, 从而迫使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转而探索通过强化国家干预的途径来挽救资本制度的危机由此,马歇尔庸俗经济学传统的主流地位发生了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 凯恩斯学说开始应运而生在大危机前, 西方各国政府基本上推行的是有条件的国家干预下的自由竞争政策,大危机推动着各国政府向强化国家干预兼顾自由竞争政策的转变在对外贸易方面, 则推动由强化贸易保护到以自由贸易为主导的兼及保护贸易政策的转变第二,在大危机冲击下,西方各国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带来重要的影响如1933-1939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936-1937年法国的人民阵线政府改革、英国以工党为主导的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北欧国家实行的扩大社会福利和合作事业的反危机政策、第三帝国的强化统制经济政策、意大利的强化和完善组合国家制度以及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经济等。
所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政策都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逐步取代了不加干预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模式, 推动了资本主义内部机制的逐步调整,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现了由自由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看不见的手”向政府强化干预为主导的“看得见的手”的过渡第三,在这期间,德、意、日在危机中实行的强化国家统制经济模式走上了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 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远地, 给新的世界大战带来了新的不祥之兆第四,在这期间,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 奠定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最终胜利的基础; 但是也逐步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以行政方法管理经济为主的、计划经济领导的否定市场机制的僵化体制, 从而影响了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第五,在三十年代,国际关系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转化为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和反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 维护民主与平等的矛盾, 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局部战争逐步扩大为全球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确定了法西斯侵略扩张既定方针, 这一方针的得逞,既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分不开, 又与苏联1939年中采取的中立自保政策相关第六,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特别是二十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