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简意赅,远见卓识,望君采纳,谢谢!删除水印可,编辑页眉,选中水印,点击删除36高中地理复习第一篇 宇宙和地球专题 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天体系统1、宇宙的范围: 150 亿光年2、宇宙的特点: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3、宇宙的组成: 天体 ,弥漫物质天体举例主要特点恒星太阳球体、自己发光、 H、He 等炽热气体组成天体:恒星、星云 、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星云猎户座云雾状、气体尘埃组成, m 和 V 大,ρ小行星地球球体,绕恒星运行,质量比恒星小卫星月球球体,绕行星运行,质量比行星小彗星哈雷彗星云雾状,绕恒星运行,质量小流星体尘粒和不规则固体小块,运动不规则4、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二:太阳系1、太阳系的基本构成: 恒星(中心天体) 、大行星、矮行星、 太阳系小天体恒星(中心天体) :太阳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地行星 ( 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木星,土星: 巨 行 星(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 )天王星,海王星: 远日行星最大:木星最多卫星:土星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卡戎、 2003UB313 (齐娜)2、太阳系的运动:运动速度: 250 千米/秒,周期: 2.5 亿年八颗行星绕日运动具有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3、太阳( 1)基本特点组成成分 : 氢和氦( 2)太阳的外部结构位置层厚度颜色亮度温度大气浓度太阳活动薄→厚亮→暗低→高浓重→稀薄由光球500KM肉 眼 观 察明亮6000K稀薄太阳黑子内到的颜色向外色球几千千米玫瑰色光 球 的 千分之一四 五 千至几万 KK 稀薄耀斑日珥日冕 至几个太阳 半 径 以外银白色 暗 几百万 K 更为稀薄 太阳风( 3)太阳活动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周期: 11 年太阳活动的对地影响:气候变化(降水、气温)影响无线电 短波通讯扰乱地球磁场,产生 “磁暴 ” 太阳风在极地形成 极光三、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日地距离: 1.5 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专题 2 地球的伙伴 —— 月球体积小质量小没有液态水昼夜温差大没有天气现象没有大气层没有生命无法传播声音微弱的引力易受天体袭击2、月球地貌平原、盆地高原、山地环形山3、月球的运动公转与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 27.32 天(恒星月)二、月相月相 —— 因日地月三者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月相: 新月 ,上娥眉月, 上弦月 ,上凸月, 满月 ,下凸月, 下弦月 ,下娥眉月朔望月: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所经历的时间 29.53 天一、月球的表层环境与运动1、微弱的引力月相农历形状日地月位置月升中天月落新月初一不可见日地月一线,月球61218(朔)居中上弦月初七、初半 圆 月日地月直角,月球12180八面朝西在太阳东满月十五、十圆月日地月一线,地球1806(望)六居中下弦月廿二、廿三半 圆 月面朝东日地月直角,月球在太阳西0612三、日食与月食日食月相:新月某地出现日全食也必然出现日偏食某地出现日环食也必然出现日偏食月食月相:满月某地出现月全食也必然出现月偏食四、潮汐作用及其意义1、潮汐的形成引潮力 =实际引力 -平均引力地球表层某点的实际引力与平均引力存在差值,形成引潮力2、大潮和小潮在新月或满月时,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大,称为 大潮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时,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小,称为 小潮大潮:初一(朔) 、十五(望)小潮:初七、初八(上弦月) 、廿二、廿三(下弦月)3、潮汐作用的影响和意义潮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加剧海岸侵蚀;2、顶托河水入海;3、影响海岸生物人类利用潮汐:1、进行捕鱼、晒盐等生产活动;2、滩涂水产养殖;2、利用动力资源进行发电;3、发展港口。
专题 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一、太空探索的历程1957 年,原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人类由此进入了太空时代1961 年,原苏联的“东方 1 号”载着加加林在太空中飞行了 108 分钟,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同年,美国启动了“阿波罗计划” 1969 年,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1981 年,美国生产的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人类的载人航天活动由此进入到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探索与实验阶段二、太空探索的意义宇宙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有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 等专题 4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基本情况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逆;南极:顺自转周期 :恒星日: 23 小时 56 分 4 秒 ( 360°) 太阳日: 24 小时 ( 360 ° 59‘)自转速度 :角速度 --单位时间内扫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 0,其他地点为 15 ° /小时 线速度 --单位时间内扫过的弧长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至 0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产生地方时( 3)地球自转偏向力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偏向, 在北半球,地转偏向 力使物体向右偏转 ; 在南半球, 地转偏向力使物体向左偏转。
在赤道上运动的物体, 无偏向 4) 造成地球形变中间略鼓,两极稍扁梨形地球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概况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恒星年 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回归年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速度: 近日点快 ( 1 月初)远日点慢 ( 7 月初)黄赤交角:黄道平面 (地球轨道平面) 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23° 26′ 黄赤交角造成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北回归线 23°26′ N南回归线 23°26′ S春分( 3.21)夏至( 6.22)秋分( 9.23)冬至( 12.22)2、四季的形成由于 黄赤交角 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 太阳直射点 在纬度上的周年往返移动, 引起的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 昼夜长短 (太阳辐射的时长)的年变化,使得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在时间上分配存在不均,从而形成了寒暑交替的 季节变化 1) 太阳辐射的强度用正午太阳高度 来衡量太阳照射的强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角最大达 90°太阳直射必发生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极值: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2) 太阳辐射的时长用昼夜长短 来衡量太阳辐射的时长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赤道终年昼夜平分2、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3、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有极昼现象;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专题 5 板块运动一、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是在 大陆漂移学说 和海底扩张学说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1. 世界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2. 板块运动的条件:前提: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层上 “滑动 ”动力:地幔物质的对流3. 板块运动的结果:碰撞→ 陆洋→靠近大陆一侧→ 岛弧(琉球群岛)↘ 海岸山脉 (落基山脉)↘靠近海洋一侧 →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陆陆→ 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张裂 → 裂谷(东非大裂谷)↘ 海洋 (红海、大西洋)二、地震与火山1、地震地震是从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开始的通常把地下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 震中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 震源深度 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中的 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
震级与地震烈度( 1)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释放相差 30 倍 2)地震烈度:地震破坏的强烈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有关; 等震线:地震烈度相同点的连线2、火山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强大的压力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结果 1)火山的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火山评价:弊:破坏植被、农田、建筑物、造成伤亡;火山灰扩散到大气中影响气候利: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成为旅游景点3、地震与火山的分布(1) 地震的分布 :板块碰撞地带主要分布在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80%②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2) 火山的分布: 板块俯冲带主要分布在 ①环太平洋火山带 60%②地中海 ---喜马拉雅 ---印度尼西亚火山带③红海 — 东非火山带、洋底火山带专题 6 岩石与矿物一、岩石岩石分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岩岩岩沉积岩搬运沉积固结保存化石页岩 ,泥岩景德镇石灰岩太湖石煤,化石山西高温高压密度大 , 颗粒定向排列, 片理结构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泰山变质岩1、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规律形成的集合体。
石 成因 鉴别特征 典型岩石 典型景观分布侵入岩侵入地壳颗粒较粗花岗岩华山、黄山、衡山、冷凝结晶普陀山浆喷出岩喷出地表迅速冷却颗粒细小多细孔玄武岩火山、洋底、德干高原风化剥蚀层理构造砾,砂 ,粉砂张家界2、岩石间的转换风化侵蚀岩浆岩高搬 重 冷 温运 熔 凝 高堆 压积岩浆重熔 重熔高温高压沉积岩 变质岩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3、常见的变质岩: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石英岩,页岩→片岩、板岩 等二、矿物矿物是 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矿物是地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