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大学发展的战略使命 校园文化建设——大学发展的战略使命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文化实力构成了复杂国际环境中国际竞争的四大砝码大学校园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支撑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校园文化的提出与发展 文化的产生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文化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与环境学校由特定群体组成一个社会系统,构成了文化创造的主体,学校的职能决定了学校从事文化活动的独特对象,学校的运行机制营造了文化得以产生的独特创造手段和环境所以说,学校自其成立就孕育着文化并在其发展中实践着文化、积淀着文化、创造着文化文化是伴随着学校产生、发展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是,“校园文化”作为理论概念却是于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教育实践工作者首次提出的。
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第十二届学代会,几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竞选旗帜校园文化”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引起了校内外的普遍共鸣和和强烈反响,校园文化建设热潮也在全国迅速展开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举办了首届“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活动;而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复旦大学等相继推出以建设校园文化为宗旨的文化艺术活动;与此同时,以各校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学生个体为主体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创造活动出现了高潮[1] 实践的发展呼唤理论的产生与指导1986年5月,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了“校园文化理论研究会”同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发起了“上海市高校校园文化专题研讨会”同月,在全国学联会议上,“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为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代表所肯定,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被写进正式文件中1990年4月,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团中央宣传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首届全国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开创了校园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会后,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高占祥任主编,将会议论文结集成册,出版了《论校园文化》一书[2]校园文化研究逐步走上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二)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1986年10月,沈辉在《青年研究》上发表了第一篇讨论校园文化的论文《校园文化浅析》,同年12月又在《上海青少年研究》上发表了《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时至今日,随着文化功能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日益彰显和人们文化意识的日趋强烈,学者们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作为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产生、发展、变迁、融合、超越过程中成就了深刻的内涵因此,单就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这个学科体系研究中最为基本的问题学者们都没有达成一致的、明确的共识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存在三种较为普遍的观点:一是狭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各类文学、艺术、体育活动,从而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观点二是广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教学内容、校容校貌、规章制度、价值观念、精神氛围等三是折衷论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3] 笔者认为,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从社会学角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从文化学角度,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从哲学角度,校园文化与外部社会大文化和内部主客体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从空间结构角度,校园文化包含载体层(物质文化)、外显层(行为文化)、中介层(制度文化)和内隐层(精神文化)。
(三)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 随着校园文化研究的深入,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与校园文化十分相近的概念——学校文化有的学者认为二者相同,没有区别;有的认为二者应该严格区分;有的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的认为应该用学校文化的概念取代校园文化 校园是一个地域概念,学校是一个组织概念,校园文化侧重校园这个区域内所呈现的文化风貌,学校文化强调学校文化精神和使命的确立二者思考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文化的实质是人——产生于人、发展于人、施用于人、受制于人,并且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校园文化也好,学校文化也好,都是属于学校范围内这一特殊群体的,因此,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本文仍沿用校园文化的提法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使命、主体和建设方向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使命 高等教育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重大职责在时代背景下和新的形势下,从学校这一角度审视大学校园文化已经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必须从更高层次、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时代赋予大学校园文化的艰巨责任和重大历史使命 1.凝练、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民族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勤劳、智慧、勇敢的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改造山河、改善生活的不懈奋斗中,创造了包蕴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文化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支撑和推动力量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4]大学校园文化应以凝结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大学校园文化要大力挖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选择、规范、整合时代文化大学已经走出了昔日的“象牙塔”,逐步走入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面对当前这样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处于先进文化、落后文化、有益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的情景下,置身于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相互交织中,大学决不能急功近利,决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大学也丧失了对复杂文化思潮的选择、规范和整合功能,就再也没有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机构可以承担如此重大的时代使命了大学是独立思考的中心,大学是批判的中心。
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为目的,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共知识分子为主责因而,大学校园文化负有选择社会价值观念、规范社会行为、整合文化意识形态之使命,从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3.倡导、发展、引领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文化事业保持生机、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师云集,学者荟萃,为科研、技术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所以说,大学无时无刻不实践着创新;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大学校园文化要保持自身文化形态的特殊性和文化群体的人文本性,就必须承担起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使命,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是高等教育当前的主旋律,所以说,大学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创新;大学是提供社会服务的能量源,大学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学术成果和人才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依靠科技、知识的力量推动社会的改革,更辐射出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前进,所以说,大学无时无刻不引领着创新大学校园文化以倡导、发展、引领创新文化为使命,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 对大学校园文化使命的分析最终要探寻到谁是担当主体这一问题。
许多学者将教师和学生认定为校园文化的主体,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大学的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校园文化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管理者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只有依靠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制才能走上长久发展之道现今的管理科学提倡人性化,文化治校是大学管理的最高境界,体现了柔性的人本理念大学的管理文化中以校长文化最为突出陶行知曾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个学校,首先要评价它的校长”校长的教育思想决定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校长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大学的文化管理体制,校长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体现大学的文化品位,校长的革新意识引领大学的文化发展丰厚的管理文化和校长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规范作用,管理者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具有勿庸置疑的主体地位 2.教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具有丰厚文化修养和高尚师德品质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直观反映;其次,教师对人类文化成果进行筛选,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使人类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从这一角度看,教师在校园文化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再次,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对整个校园文化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教风是教师在大学校园文化中主体地位的充分反映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倾向教风综合体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方面 3.学生学生是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对于以人才培养为重要职能的大学来说,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大学生富于批判精神,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在追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丰富着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化素质向来是衡量学校文化品质的重要尺标学风是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中主体地位的充分反映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优良的学风包括自觉的学习态度、稳定的学习情绪、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以及愉悦的学习心理 4.后勤人员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是师生学习、生活得以有序进行的必要支撑后勤人员是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己任的后勤人员,构成了大学校园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淀了共同的服务理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等,形成了独特的后勤文化。
随着高校后勤集团化改革,在后勤集团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这使得大学后勤文化带有明显的企业文化性质所以,大学后勤文化以其独特的品质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保障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是一个中性词,在大学校园文化的领域上,先进、积极、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领,落后、萎靡、腐朽的文化就会侵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实现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六个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就要不断地提炼这六种特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