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通过十堰市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发现的常见问题, 分析探讨相应的对策加强健康教育、人员业务培训,争取领导重视, 规范工作程序,从而提高筛查率及管理质量,促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工 作正常开展[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常见问题;对策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 之一《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已明确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 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将其列入母婴保健服务项目我市从2005 年8月正式启动开展两种疾病筛查:苯丙酮尿症、天性甲状腺功能 减低症3年以来,通过完善管理机构职责、规范运行模式、加强网 络建设,全市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筛查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取得 了较好的成绩1存在问题1. 1健康教育不够,基层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认 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群众对新生儿疾病筛查意识不强不能主 动了解医疗保健知识,认为发病率低,自己小孩可以幸免,不愿配合 医院筛查1. 2新生儿疾病筛查实行收费,部分群众经济困难,不愿意接受, 拒做新生儿疾病筛查医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不愿积极动员1. 3领导重视不够,部分医疗机构院长认为没有工作经费的支持, 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够,导致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开展迟缓。
1.4筛查网络不健全,筛查原始资料未能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 筛查结果反馈迟,新生儿出院时家长见不到筛查结果,影响了新生儿 家长配合筛查的积极性1.5业务培训少,服务质量不高采血人员不够稳定,不能严格 执行新生儿疾病筛查操作规范,导致标本采集不合要求1.6血片质量较差,不合格血片返回重采不及时主要原因⑴每 个血斑直径小于8mm; (2)滤纸两面未完全渗透;(3)分别在滤纸两 面采血或一面重复采血,造成血液分布不均、重叠;(4)血样受潮污 染;(5)过分挤压,造成血清外渗2对策2.1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一切内容都 要围绕人的行为问题[1]所以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和帮助人们建 立健康行为是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2] o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群众 性和社会性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重视和支持我们采用电视、报 刊、标语、墙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并将新生儿 疾病筛查工作纳入孕妇学校、新婚学校健教内容,达到群众“知”、 “信”、“行”的目的,避免危险因素,在孕产期建立健康的行为, 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2. 2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网络建设,提高筛查技术水平我 们成立了各医疗单位分管院长为责任人,妇产科主任、护士长、保健 员共同参与的“新筛”网络。
明确责任人、采血员的职责每年举行 1〜2次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掌握正确采集血片和保存血片的方法 定期、不定期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对此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2. 3积极争取卫生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加大监管力度,从而规范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市卫生局明确分管局长具体抓此项工作,保健 院为业务指导单位市卫生行政部门把新生儿疾病工作纳入各医疗机 构年度考核目标,实行单项表彰要求各单位按月报表、定期通报进 度按时递送血片,边远乡镇通过班车及时递送到市妇幼保健院目 前,全市各医疗保健机构(部分乡镇生院不具备助产资格),机构覆 盖率达100%o2.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市严格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疾病 筛查管理办法》和省、市相关文件,制定了《十堰市新生儿疾病筛查 管理规定》、《十堰市新生儿疾病筛查考核标准》、《新生儿疾病筛查采 血操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对新筛各个环节的操作进行严格规范 加强质量控制,提高筛查质量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严肃的工作, 标本采集、登记、送检、可疑阳性召回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纸漏,都 会造成误诊,给患儿造成终身遗憾,导致医疗纠纷因此,每个程序、 每个环节都应严格质控,规范各种登记和记录。
3讨论新生儿疾病筛查作为预防保健的重要内容,已逐渐引起社会的重 视,并形成较快的发展趋势[3]新生儿疾病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政 府“埋单”我国的浙江全省普及筛查项目,政府出钱我市大部县 (市、区)全国贫困县,经济发展慢,卫生经费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筛查经费由省、市政府出资,让群众得到实惠,减轻负担随着流动 人口增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流动人员也由政府“埋单”,这样才 能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从而提高人口素质由于患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笨丙酮尿症的小孩治疗费 用,对一般家庭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治疗笨丙酮尿症的 费用更高因此,如何保证经过筛查而确诊的小孩能够长期、连续地 接受治疗,保证治疗效果倍受全社会关注参考文献:[1] 田本淳.健康教育概论(二)[J].中国健康教育,2003, 19 (3): 166.[2] 洛包名.孕期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 2001, 18 (6): 351.[3] 朱文斌,王振南,陈涵.新生儿疾病筛查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国妇幼保健,2004. 10 (1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