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汾阳方言文白异读变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汇编 摘 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国家语言政策对普通话的大力推行,汾阳居民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语音上的变异本文以汾阳方言文白异读字的变异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文白异读的使用情况汾阳方言文白异读正向文胜白弱阶段转变,文白异读的叠置呈现较为复杂的状态;总趋势是正逐步朝着普通话靠拢此现象表明,一方面,汾阳方言文白系统的自身语音内部正在进行深刻地调整;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与汾阳市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外出经历、职业等社会因素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汾阳方言 文白异读 语音 变异 一、汾阳方言文白异读的现状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徐通锵指出:“‘文’与‘白’代表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大体说来,白读代表本方言的土语,文读则是以本方言的音系所许可的范围吸收某一标准语(现代的或古代的)成分,从而在语音上向这一标准话靠拢”[1](P384) 汾阳方言属于晋语吕梁片汾洲小片,地处晋语吕梁片和并州片的交界处,方言特征很丰富,存在大量的文白异读现象在《山西方言的文白异读》中侯精一、杨平也介绍了文白异读存在于山西省半数以上的市县。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并州片以及吕梁市是文白异读现象的主要集中地区,文白异读现象丰富且成系统分布是晋语的鲜明特点之一 结合《汾阳县志》、孔敏的硕士论文《山西汾阳语音研究》和笔者自己的相关田野调查,总结出汾阳话文白异读的特点为:在声母和韵母方面都有文白异读现象分布,韵母的文白异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果摄、假摄、蟹摄、效摄、咸摄、山摄、曾摄、梗摄,并且成一定的系统,表现为白读咸山一三等与果假一三等合流,曾梗三四等与蟹三等合流,效一三等与果假一三等合流声母方面,大部分是随着韵母元音高化之后产生推力,声母随之腭化或舌尖化,变为舌面音或舌尖音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人口的流动,汾阳话正在发生着显而易见的改变,从特殊语言现象中最能看出语言系统的变化情况在此,从内部结构看,文白异读是区别一个方言层次的利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文白异读在发展过程中是横向扩散的两方面结合分析可以挖掘出制约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外部因素,来预测汾阳话在当前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调查概况 在调查准备阶段,根据调查内容和调查实际实施情况,分别制定出《调查问卷表》和《汾阳方言文白异读调查字表》 (一)制定《汾阳方言文白异读调查字表》 调查前期,借助《方言调查字表》和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汾阳方言的文白异读做一个全面的调查记录,根据汾阳话中文白异读的特点和居民交际语言使用情况,分别在果假、蟹效、咸山、曾梗摄、声母的文白异读字中选取汾阳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特点的文白异读字25个,将这25个字做为研究对象制定出《汾阳方言文白异读调查字表》。
分别为:果摄:多、哥;假摄:下、姐、车;蟹摄:猜、鞋、洗;效摄:高、小、挑;咸摄(舒声):砍、脸、盐、点;山摄(舒声):看、千、面、全;曾摄(舒声):蒸、蝇;梗摄(舒声):生、星、听;声母:惹 (二)制定《调查问卷表》 由于调查内容较多,人力、时间有限等,严格按照社会语言学的随机抽样调查法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采用变通的方法,考虑到笔者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所以选择比较熟悉的点,容易找到的对象进行调查选取20名汾阳市居民为发音合作人,男女各10人,要求一家三代必须都为常居本地人,按照四个年龄层次(8~18岁、 19~35岁、36~59岁、60岁以上)依次分别选取4人、6人、5人、5人同时还考虑到其他的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情况、职业等因素,调查之后采取图表的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在具体的调查过程中,首先是进行《调查问卷表》的填写,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选择性填写,对年纪较大的调查对象进行提问填写其次是按照预先制定出的《汾阳方言文白异读调查字表》对调查对象进行记音,请调查对象先念单字,再进行语境组词或说句子确保调查到在自然语流下的发音,提高调查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在具体的调查实施中,调查对象基本都能配合完成本次的调查工作,确保了调查数据的有效获得以下表1是调查样本情况表格 三、汾阳方言文白异读变化情况 对选定的25个常用文白异读字调查后,发现“多、下、脸、看、小”这五个字,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达到95%,大部分人主要以白读音为主,变化较小,故重点考察剩下的20个文白异读字,考察其白读音向文读音的转变情况,包括变读频次和变读频率两部分(这里的“变读”是指:以白读音为主导的音转向文读音的变化;变读频次和变读频率,分别表示每个文白异读字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发生变读的总样本数、发生变读的总样本数占总变读样本数的比率);統计这20个字共有178个文白异读变读样本,最后得出文白异读字的变读情况,见表2 此外,将这20个变读比率较高、使用频率高的文白异读字的语音进行比较,整理出文白异读语音比较表,见表3 由表2可见,这20个文白异读字的变读频率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变读频率保持在15%以上相对而言“洗、点、哥、姐”这四个字变读频率相对比较低,基本以白读为主导;而“车、猜、盐、蝇、星”等字变读频率十分高,转向文读音,即接近普通话音。
由表3可见,部分文读音存在两种读音,前者为旧文读音,后者为新文读音,新文读音更接近普通话文白异读的叠置呈现复杂状态,白读层、旧文读层、新文读层呈现复杂状态,在实际交际中,不同人群交互使用同时,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语音使用上呈现非异质音现象,即在这一群体中,他们交际中只使用一种读音——文读音这体现出汾阳部分文白异读字以白读音为主导逐步转向以文读音为主导,间接地反映出汾阳方言文白异读系统内部正在发生着变化 四、汾阳文白异读内部系统的变化特点 通过表3这20个字的文白读音比较表,结合表2白读向文读的变读频次和变读频率,可以得出汾阳文白异读字的语音变化特点: 1.方言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着不平衡的变化,汾阳方言的文白异读字的语言交际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白读音向文读音的转变在变化的过程中,文白异读字的文读音和白读音的声调基本保持不变,白读的声母和韵母逐渐向文读音的声韵系统转变而且文读音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读音,一种是接近普通话的读音,一种是与普通话完全一致的读音 2.汾阳话文白异读系统中特别是白读系统的元音高化现象出现了变化,白静茹在《山西吕梁方言咸山一等今白读及元音高化》中指出:“咸山见系一等主元音高化得比较厉害的是离石和汾阳,前者为[iɪ],后者为[i]”“离石、汾阳出现[i]元音高化为[ɿ]的现象更像是推链,即咸山摄一等元音高化推动了蟹等摄[i]元音舌尖化为[ɿ]。
[2]汾阳话中元音高化是极具地方特点的语言现象在白读系统中白读咸山一三等与果假一三等合流,曾梗三四等与止蟹三等合流,效一三等与果假一三等合流如:本文研究对象中果假摄、咸山摄的“车”“哥”“脸”“盐”“千”在白读中,韵母元音高化为[i],元音高化由ie>i,ɑÞ>i,曾梗三四等和止蟹摄三等的“蒸”“星”“蝇”“洗”“听”等字在白读中为阴声韵与止蟹摄合流,从前高元音[i]高顶出位,舌尖化为[ɿ]/[ʅ]其高化的轨迹为:əŋ/iŋ>i>ɿ/ʅ果假一三等字和效一三等字“哥”“多”“高”“挑”“小”等字,在白读中高化为[ɯ], 其高化轨迹为uo >ɯ ,au >ɯ 在这些字读音中可以看出它们的白读音都存在元音高化的现象而在文白异读字的使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元音高化的白读音逐渐在向与普通话接近的文读音转变,读音基本与普通话接近高”“蒸”“星”“挑”等字在不同程度地向文读非元音高化的普通话靠拢,随之白读音的元音高化现象逐渐在减弱,使用的人群范围在逐步缩减 3.非腭化现象有所变化,乔全生在《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中提出:“晋语中心地带并州片及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喉牙音声母,牙音字只存有少部分字没有腭化,其余的大多都腭化了”;“晋语各片白读开口二等非腭化现象保留的应是《切韵》时的读音,北京官话区腭化只能是在《中原音韵》以后发生,当时的‘鞋’与‘来’同韵,韵母为[ai],说明没有腭化(王力,1980)”[3]。
晋语非腭化现象存在的白读音中,如“瞎”“巷”“鸭”“咸”等字,在汾阳话中仍有明显保留,表2中“鞋”白读保留着古音,白读音向文读音变读频率是35%在调查中发现35岁以下的居民大部分将其读为文读音,主要是受普通话的影响表明白讀音会随着时间的演变推移不断消失,非腭化现象会随之消失 同时,细音前面的中古精组和见系声母在现代汉语中演变为舌面前清辅音[tɕ,tɕh,ɕ],洪音前面的古精组,见系声母仍读为[ts,tsh,s]或[k,kh,x]在汾阳话中,在白读音保留着未腭化的古音,但是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逐渐由未腭化白读音转变为腭化音,研究对象中“星”“洗”字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4.文白异读字中白读腭化现象发生着变化腭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声母上,声母方面大部分是随着韵母元音高化之后产生推力,声母也随之腭化或者舌尖化,变为舌面音或者舌尖音如研究对象白读音“车”“惹”等字,均是由于元音高化,元音由[ə]高化为[i],由此产生一定的推力,声母随之腭化,其轨迹为[tsh]>[tɕh],[ʐ]>[Ǿ]如今这种具有腭化现象的白读音,在汾阳人民日常交际中很大比例读为文读音,这种腭化现象越发不明显只有在文化程度较低、老年人人群中的白读音中保留着腭化现象。
5.汾阳方言文白系统中,文读层和白读层的叠置出现变化,如表3,“车、砍、盐、点、千、面、全、蝇、惹”等字,在实际交流中,文白层的叠置已经发行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白读音被文读音取代,新文读层出现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层不变的,出现了新的文读层,旧文读层可能变为白读层,而旧白读层则会渐渐消失,使叠置的层次在部分文白异读字中初步呈现复杂的状态甚至在青少年人群的语音系统中,形成非异读音类非异读音类指不再有白读出现,而是以新文读音主导,只存在一种语音系统这主要表现在青少年人群中这样就出现了非异读音类和白读音、旧文读音、新文读音三层叠置两种新情况其中非异读音类的产生主要受外部社会原因的影响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文化程度较高,工作类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青少年人群当中;部分白读音被文读音代替,是语言内部发展过程中,内部结构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新文读音的产生,主要受社会教育、语言政策等的影响 五、汾阳文白异读变化的社会影响因素 任何发展着的事物都受内外因的影响,语言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语言也不例外正如徐通锵先生在《历史语言学》中所说:“我们需要在语言的共时状态中找出起变的原因和演变的途径,把共时和历时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把语言中的各种变异引入语言研究中,从变异中考察语言发展的机制。
[1]社会语言学家在探究具体语言变化的原因时,关注到了每一个语言变化都有其相对应的社会原因,在寻找语言变化的原因时,除了关注其自身内部的原因,我们同样需要关注到社会外部原因在社会调查后发现汾阳文白异读语音变化受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外出经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游汝杰、邹嘉彦在《社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语言在时间上的差异造成语言的年龄差异,即使用同一语言的同时代的人,因年龄层次不同,语言的特点也有差异[4](P31)本文将调查对象按照4个年龄层次进行分类统计,18岁以下为少年,19~35岁为青年人,36~59岁为中年人,60岁以上为老年人将各个阶段的年龄进行调查,得出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