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对话与情感对接 袁昌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过程,也就是与学生情感、教师情感、编者情感、作者情感融汇贯通的对接过程一、阅读与作者情感对接,把握朗读的基调文章是作者情感寄居的家园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文章是作者的“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古代先贤们为了在文章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多种文体形式,刘勰将其概况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当代作者情感的表达,仍旧以文章体裁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各种文体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给力点比如:抒情作品激情洋溢的句子、段落;叙事作品,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科技作品,科学精神、成就和科学思想方法;写人作品,描写人物的独特事例、语言、外表、内心;议论作品,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诗词作品,声调、节奏、意境及诗人的感情;童话作品,童真、童趣、童心、童智;寓言作品,揭示寓意的段落;戏剧作品,人物特定的身份、对白、性格与思想;说明性文章,说明的要点和基本说明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如朗读《少年闰土》的景物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通过想象,这样的景色作用于学生的内心,必然是恬静、欢悦和美的感受,如果把这些话朗读出来,情感节奏必然是轻柔的、徐缓的、上扬的文章作者“吐纳英华,莫非情性”语言学家把作者的文章情感分为六种基本类型: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徐缓型、紧张型1.作者轻快型情感轻快型情感,是作者用来表达轻松愉快的思想感情比如朗读《山中访友》一文中的片段:“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朗读作者表达轻快型情感的文章,读来要轻松愉快,听来要不费力气,多扬少抑抒情散文、诗歌,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情感上的喜爱、崇敬、向往等感受,都属于作者的轻快型思想感情表达。
2.作者凝重型情感凝重型情感,是作者常用于发表议论和某些语重心长的劝说比如朗读《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的片段:“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做到一字千钧,句句着力,深意省人,蕴藉尽出;声音适中,语速适当,既不高亢,也不低沉,重点词语清晰沉稳,次要词语不滑不促3.作者低沉型情感低沉型情感是作者用于悲剧色彩的事件叙述,或慰问、怀念等情感的表达,使人得到低缓、沉闷、声音偏暗的效果,阅读的时候,语速偏慢,语气压抑,语势多下行如窦桂梅老师教学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片段:生:“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全体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生2: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
该生泪流满面)生3:其实,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给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窦桂梅老师引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阅读,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自然联系起来,把母爱和生活关联起来,把文字意义和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让学生感悟、感动,泪流满面,刻骨铭心4.作者高亢型情感高亢型情感是作者用于鼓动性强的演说、叙述一件重大的事件、宣传重要的决定以及描述使人激动的故事这种情感能产生威武雄壮的效果如朗读《开国大典》这一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做到声音偏高,起伏较大,语气昂扬,语势多上行,才能展现所描绘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场面恢宏、喜庆热烈的盛况,才能表达《开国大典》的深远意义和深入人心、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才能从人物、场面、气派等方面充分地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尤其用高昂的语气读毛泽东“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一股幸福、自豪、骄傲的感觉涌流全身,令人振奋。
5.作者舒缓型情感舒缓型情感是作者用于说明性、解释性的叙述,学术探讨等文章,这是一种稳重、舒展的表达方式如朗读《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的片段:“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真是荒唐!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这真是我从来没有碰见过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仅用气读,要读出震惊、害怕、担忧的感情;声音不高也不低,语速从容,既不急促,也不大起大伏,語气没有强烈的快慢、轻重、疾徐、抑扬等等变化 6.作者紧张型情感紧张型情感是作者用于重要情况的汇报,必须立即加以澄清的事实申辩等文章,往往显示迫切、紧急的心情阅读的时候,声音不一定很高,但语速较快,语句不延长停顿如《黄继光》一文中的情感基调是緊张型,朗读时必须声音高亢,力度较强,语速较快,起落较大,抑扬、疾缓、轻重、快慢的对比变化比较大,让学生充分地得到紧张、强烈的感受阅读对话,一要依据作者情感的“六种基本类型”,与作者的情感基调对接;二要不拘泥于“六种基本类型”所谓依据“六种基本类型”,是说要抓住课文的主要情感类型”;所谓不拘泥于“六种基本类型”,是说一篇课文往往以一种情感类型为主,其余为辅,相互参透,综合存在。
在具体阅读时,要根据文本规定的语言环境和自己内心感受的强度,辩证地综合使用作者情感的“六种基本类型”《凡卡》的主要情感类型是低沉型,但在具体阅读的时候,又要读出课文的辅助情感比如用“凝重型情感”,阅读凡卡在圣诞节前夜偷偷地给爷爷写信的一段话,表达孤苦伶仃的感情;用“紧张型情感”阅读第二自然段,表现凡卡担惊受怕、小心翼翼的心情;用“舒缓型情感”阅读第三自然段,表现凡卡如泣如诉的悲惨孤独的处境;用“轻快型情感”,阅读凡卡想象爷爷的情景:“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表现凡卡向往乡村自由快乐的心境;用“高亢型情感”,阅读凡卡想起同爷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的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就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以基本情感类型为主,其余情感类型为辅,在凡卡的悲惨与快乐的生活对比中,获得正确的思想情感认识二、阅读与编者情感对接,掌握阅读的要点《心理学》认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叫情感情感包括道德情感和价值观,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阅读的情感态度决定阅读行为,阅读行为决定阅读过程的享受、阅读知识的获取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作者情感、编者情感、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的对接方式编者情感包括编者的态度、编者的意图、编者的要求,起着阅读导向作用1.编者情感的“纲”:单元导读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下同)为例,编者在“导读”中满含深情地向学生喊话:“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并提出阅读本组课文的“纲”:(1)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3)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学生如果整体把握了编者导读,就能提纲挈领地鸟瞰全组课文的阅读总要求,就能有的放矢地展开高效阅读2.编者情感的“目”:精读练习编者情感的“目”——精读练习,体现了语文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解决了语文课程内容如何选择和排序的问题,这里的“排序”,就是结构化问题3.编者情感的“点”:略读导语新课标十分重视略读,这是现代社会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也是精读的基础学生从编者情感的“点”——略读导语中便可一目了然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略读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对前面学过的课文进行总结:“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启下”,提出略读应该掌握的要点:一是“想想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二是“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如果学生在略读中掌握了这些要点,也就把握了文本的主要信息4. 编者情感的“线”:口语交际与习作口语交际与习作,为什么编者要把它们并列在同一条练习线呢?还是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回答吧:先说说和写这两件事同出一源,而说先于写,必须能说然后能写,决不会能写而不能说说的能力如果发展到高度,写的事就只剩把话记下来罢了这样看来,说跟写怎么能拆开?可见,“说”和“写”是同胞的孪生兄妹,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叫别人了解只是“说”用的是口头语言,“写”用的是书面语言5. 编者情感的“面”:回顾与拓展编者的情感纵切面,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小结,从生字到词语盘点,看看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让学生围绕某一方面交流收获,也可以从多方面畅谈自己的体会,从主观上“回顾”与“拓展”知识面编者的情感横切面,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所有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收获,学生都可以交流,从客观上“回顾”与“拓展”知识面。
总之,编者情感洒在教科书的编写上,把新课标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具体化,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具象化,其核心是突出教学的焦点如《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焦点是:“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作者在文中使用“映衬”手法,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爱衬恨,旨在激发我们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中华民族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阅读与教师情感对接,感受教书的激情教书激情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的无限热爱,是一种从内心喷发的对教书育人的真挚情感,凝集着教师对教材的认真研究及处理的传授知识的一种精气神,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个性的张扬教师情感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书激情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严谨治学的“工匠精神”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就是教师的“工匠精神”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课时,最初设计了几种方案,觉得都不满意最后反复研读教材,才把教学思路定格在“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支老师说,这些美表现在景、物、人、事的美——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到了曼谷雾的颜色美,郊外的禾苗美,悦耳的铃声美,泰国的妇女阿玲美!说到阿玲美时,支老师话锋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