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汉墓出土动物俑研究 摘 要:动物俑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随葬品种类,既是对汉代人们物质生活的场景的模拟展示,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西安地区是汉文化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汉墓资料十分丰富文章以西安地区汉墓出土的动物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动物俑随葬年代、数量和形态的分析,探讨动物俑的发展过程及反映的丧葬观念关键词:动物俑;西安;发展过程;丧葬观念1 研究目的与现状动物俑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种类多样,主要包括猪、狗、鸡、鸭、牛、羊等家畜家禽,以及鳄鱼、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本文主要以家畜、家禽等家养动物为研究对象这些动物俑记录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比较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丧葬观念学界对于汉代陶俑的类型、分布、工艺风格等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陈万里先生在《陶俑》一书中,以图片形式展示了自战国至明代有代表性的陶俑,其中涉及汉代陶猪、陶羊、陶狗和陶马①江屿对河南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塑动物进行了细致分类,对其艺术风格和流行原因进行研究②朱天舒的《试析汉陶家禽家畜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汉代陶塑家禽家畜类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探讨了汉代家禽家畜饲养的量化轮廓。
③姜世碧的《四川汉代陶家畜家禽模型试析》对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家畜家禽作了归纳总结,指出四川地区的汉代陶制家禽家畜模型出现于王莽时期,以及到东汉中期逐渐增多,并进一步探讨了汉代四川的家庭经济模式及家禽家畜的地位和作用④在《西安东汉墓》中,作者对西安地区出土的东汉时期的动物俑作了简单的类型学划分⑤从以上的研究状况来看,以往对于汉墓出土的随葬俑的研究,多集中于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人物俑,对动物俑的关注程度比较低,西安地区动物俑的研究仅在考古报告或简报中有简单的型式划分,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尤其是对西汉时期西安地区的动物俑少有涉及,对于动物俑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丧葬观念也缺乏研究2 西安地区汉墓出土动物俑的考古发现及类型划分2.1 考古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安地区出土动物俑的汉代墓葬有72座,共出土陶质动物俑251件(组)动物俑基本都是成组出现的,具体出土动物俑的墓葬介绍如下《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中记录出土陶塑猪5件,形象较逼真⑥;《西安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中记录出土陶狗2件,彩绘出眼睛和拴狗绳;⑦《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东汉墓发掘简报》中出土陶猪1件、陶狗1件;⑧《陕西西安富力赛高城市广场汉墓发掘简报》中记录出土陶猪1件,陶狗1件,陶狗通体浅绿釉,颈上系绊;⑨《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中记录出土陶猪5件,陶狗6件,陶鸡3件,陶鸡性别不清⑩;《西安临潼北庄遗址乙区发掘简报》中记录出土陶猪3件,陶狗3件,陶鸡6件,其中3件公鸡、3件母鸡①;《西安南郊潘家庄169号东汉墓发掘简报》中记录出土陶猪2件,陶狗1件,陶马1件,陶鸡2件,其中公鸡1件、母鸡1件②;《西安清凉山两座东汉墓发掘简报》中记录出土陶猪2件,陶狗2件③;《西安市西北大学校园发现一座汉墓》中记录出土陶猪1件,陶狗1件④;《西安中华小区东汉墓发掘简报》中记录出土陶猪5件,陶狗5件,陶鸡6件,其中公鸡2件、母鸡4件⑤;《西安东汉墓》中记录发现陶猪44件,陶狗53件,陶鸡55件,其中27件公鸡、28件母鸡,陶鸭1件,陶羊1件,陶牛1件,陶马2件,部分器表施绿釉⑥;《长安汉墓》中记录出土陶猪2件,陶羊16件,陶牛10件,陶马1件⑦。
在汉景帝阳陵东侧K13A区外藏坑出土了数量巨大的陶塑动物,分为上下两层摆放,种类有小乳猪、陶山羊、陶狗、陶绵羊等⑧2.2 类型划分根据收集到的发掘资料,对西安地区汉墓出土动物俑进行类型学分析2.2.1 陶猪陶猪一般形制简单,双耳前翻或者下垂,以站立状为主,四肢短粗,或前后相连,又或四肢分立,依形态不同分为二型A型,共69件,站立状,根据有无鬃毛可以分为Aa、Ab两个亚型Aa型:63件,带鬃毛,耳朵向前,贴于脑后,如潘家庄M169∶4(图1:1)Ab型:6件,不带鬃毛,耳朵或低垂或竖起,如西安东郊国棉五厂M5耳室1∶7(图1:2)、富力赛高城市广场M15∶3(图1:3)B型,2件,作俯卧状俯卧状只在《西汉东汉墓》中有所发现,均为泥质红陶,四肢屈曲伏地,如雁南M22∶25(图1:4)2.2.2 陶狗陶狗以模制为主,个别为捏制,依据造型不同可分为两型A型,共49件,蹲坐状双耳直立前倾,前腿一般直立,后腿屈曲,尾部呈环状,作守望状,一般大部分无栓系的带具如西安财政干部M9∶1(图2:1)、清凉山M4∶9(图2:2)B型,共26件,站立状头部上昂,作吠叫状,双耳竖起,四肢直立,尾上卷呈环状,颈及胸部均束有带具穿于颈上的环内。
如西安中华小区M17∶8(图2:3)、中华小区M15∶11(图2:4)2.2.3 陶鸡大部分墓葬中公鸡母鸡均成对出现,依形态可分为两型A型,共34件,公鸡,高冠,长尾,末端下垂,部分模印出翅膀、羽毛及双腿如中华小区M13∶8(图3:1)、世家M169∶49(图3:2)B型共38件,母雞低冠,短颈,尾直不垂如临潼北庄遗址M2∶32(图3:3)、雁湖M16∶22(图3:4)2.2.4 其他陶牛共11件,站立状,俯首前伸,大鼻孔,圜眼,双角粗壮前耸,四肢直立,尾部上翘,脊背下垂如雅M35∶27~36(图4:1)陶羊共17件,站立状,昂首,面部眼、鼻仅有轮廓,头顶长角下卷,尾上翘,腿直立如雅M35∶12~26(图4:2)陶马共4件,分体制作后组合而成垂首,张嘴,弓颈,鬃毛耸立,身体略向后倾,前腿一腿蹬地,一腿抬起,后腿并立,马背上有鞍如世家M169∶33(图4:3)陶鸭1件,站立状,嘴扁宽,短颈,身肥胖,模印出翅膀、羽毛,下有矮圆柱形座,座上模印出双腿如雁鸣M1∶41(图4:4)3 西安地区汉墓出土动物俑相关问题研究3.1 西安地区出土动物俑的时期分布西安地区出土的动物俑主要分布在东汉中晚期,此时期数量最多,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也有出现,但数量很少,具体情况如下(表1)。
从下表可知,早在西汉早期就有动物俑出土,但根据考古资料,此时动物俑写实意味浓厚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陶猪和陶狗开始成套出现,但数量很少陶羊、陶牛、陶马在这一时期出土较多,可能与西汉社会走向末期有关从东汉中期以后,动物俑大量出现,陶猪、陶狗、陶鸡一般配套使用尤其是陶鸡在墓葬中多表现为一公一母陶鸭、陶牛、陶马、陶羊很少出现3.2 动物俑的发展过程3.2.1 西汉中期以前先秦时期,丧葬内容主要为象征等级权势的标志,如棺椁的数量、礼器的组合、车马仪仗的规模等,汉承秦制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追求财富也成为重要的方面灶、仓、井及家禽家畜的出现正是迎合这方面的需求例如汉景帝陪葬坑中出土有大量的陶猪、陶狗、陶羊,与此同时,随葬品中也有很多的实体动物一些大型诸侯王墓及高等级贵族墓中都有动物遗骸发现,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等这一时期,随葬的动物是以实体动物为主,随葬象征性的动物俑只存在于高等级的墓葬中3.2.2 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經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汉中晚期已形成了自己的丧葬制度,与自身经济和社会条件紧密挂钩,墓葬形制日益宅院化除各种人物俑取代活人殉葬外,动物俑也越来越多据《汉书成帝纪》记载,“竟宁元年(33),元帝驾崩后,有司进言:‘乘舆车、牛车、禽兽皆非礼,不宜以葬。
奏可在北京大葆台汉墓中发现的实体动物随葬是目前最晚的一例,从这以后动物俑开始大行其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身份、礼仪追求的降低,逐步转变为对日常生活物品的追捧这一时期的实物动物多是作为食物性随葬,象征墓主人生前的富足生活王莽曾言傅昭仪陵内“多藏食物,腐朽猥发”“臭憧于天下”①3.2.3 东汉早期之后东汉时期,大量动物俑出现,以猪、狗、鸡为主,在沿海地区还偶有鱼、贝类等水产品,基本不见实体动物随葬由于东汉庄园经济兴盛和地方豪强的崛起,象征财富和表现庄园经济的建筑、井、灶、家畜家禽俑等日益兴盛从实体动物到象征性随葬,从珍禽异兽到家禽家畜,随葬动物在表现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不断生活化、世俗化直至东汉时期,丧葬制度在各方面已近趋同汉墓随葬动物经历了两个方面的转变,由从实体动物陪葬的“实”到象征性俑类陪葬的“虚”,在精神内涵方面,从关注其虚拟性精神含义的“虚”,到注重实用性食物陪葬的“实”②3.3 反映的农副业经济特点汉代墓葬随葬的动物俑,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农副业经济的情况汉宣帝时,渤海太守令民“家二母彘,五鸡”,东汉僮种为不其县令,督民“养一猪,雌鸡四头”③,这也反映出当时一般家庭的家畜养殖标准。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膢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士无故不杀犬豕今闾巷县佰阡陌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④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肉食的需求量很大,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养殖业的大发达猪和鸡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肉食对象,也是家庭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由于东汉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养殖业已成为汉代庄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墓中随葬陶动物俑正是当时人们炫耀财富的表现,这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变迁的反映3.4 反映的社会观念变化秦汉时期,墓葬的随葬品种类丰富,除了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外,实用器的数量大大增加自西汉中期以降,特别是东汉时期,由于庄园经济的快速发展,反映庄园生活的成套明器出现在墓葬中,这些歌舞乐俑代替了战争类的兵马俑动物作为庄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农业劳作还是作为食物,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在墓葬中墓葬中陪葬的大量动物俑,正是代表着墓葬世俗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也是汉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的重要表现,体现出墓主人留恋地上生活,渴望将地上的生活享乐带入地下的思想汉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得以快速积累西汉中后期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全国的统治思想,社会中“孝”的风气迅速流行,使厚葬成了表现“孝”的重要手段,出现了“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现象。
到了东汉中晚期,厚葬习俗更甚《礼记中庸》记载∶“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①这成为包括动物俑在内的诸多汉代随葬品出现的思想文化基础,道家“阴阳五行”思想在汉代得到普遍信奉,相信在墓葬中“厚葬”能够为自己死后享用虽然殉葬动物自古有之,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汉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动物殉葬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用动物俑代替动物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同时也不妨碍墓主人在地下继续享用生前的奢侈生活西汉武帝以后,社会比较稳定,涉及较多军事题材的战马等随葬品,被更多反映农业生产生活的动物俑所替代,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们的观念从战争到经济生产的转变,人们更多的是追求自己的富足和享受动物俑的出现并迅速流行,正是当时社会观念转型的重要体现另外,随着农业庄园经济的发展,陶塑动物俑中以家禽家畜类动物为主,野生动物为辅,体现了汉代社会动物由以役畜为主向到以肉畜为主的转变4 小结两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财富的积累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也为厚葬之风奠定了基础汉代提倡“以孝治国”,也催生出厚葬之风事死如事生”,是将生前的生活场景搬到地下,以便继续享用,这一观念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西汉中期以后陶制模型明器成为墓葬随葬的主流,动物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类。
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晚期,西汉地区动物俑数量由少到多,形制由简到繁,体现了汉代肉畜为主的观念汉墓中随葬的大量动物俑,既反映了汉代西安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气息,也反映了人们“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作者简介】邱钰茹,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唐考古①陈万里.陶俑[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②江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