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的文学阐释:蒲松龄、艾伦·坡与华盛顿·欧文□陈月霞(泰山学院 外语教学部,山东 泰安 271021)摘要:“鬼”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有脍炙人口的鬼神作品本文通过对蒲松龄、华盛顿·欧文、和艾伦·坡及其作品的分析,浅析了东西方鬼神文化的异同并用弗洛伊德分析的方法阐释了鬼文化的文学作用关键词:鬼文化;中西鬼文化异同;弗洛伊德分析法一、引语在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写鬼、神、妖、狐见长的文学作品,在美国也有着类似的故事艾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讲述一个叫罗德里克厄舍的人,在他妹妹马德琳厄舍死后把她的尸体搬到了祖屋底部的一个小房间中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厄舍来到房间,她洁白的裙子上沾满了鲜血……,最后她扑在她兄弟的身上死去了兄弟也死了他是吓死的还有欧文的《睡谷传奇》讲的也是无头骑士的故事类似的故事在《聊斋志异》中有许多:例如《窦女》 、 《南山复》等二、鬼文化在上古时代难以见到关于死后世界的描绘 “鬼”字在汉语甲骨文中解释如下: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演化成人死后所变之物 《礼记祭义》中有“终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为鬼”的解释。
又《礼记祭法》中有文字曰:“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 ”英语中的解释大致相同:The spirit of a dead person,especially one believed to appear in bodily likeness to living person or to haunt former habitants. (鬼,鬼魂,指人的精神或灵魂,尤指被认为以身体再现于活人身上或经常再以前的住处出现的) 所以在汉语文化中,鬼的形象虽然各异,但几乎没有摆脱掉“黑发,黑眼睛”的形象,而且越是美丽的鬼越是有着生人的优点:黑亮的头发,苗条的身材西方文化中的鬼自然像西方的人,是“外国鬼” 不仅如此,中国的鬼节,阴历的七月十五和十一月十五,据说是众魂灵回家探亲的,所以活人多祭以纸钱及供品,使其不致在阴间受苦西方文化中也有鬼节——万圣节(Halloween) ,时间在每年的十一月三十一日在这一天,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相信:古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会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还生,而且这是人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灵来夺生,于是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灵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跑。
之后,他们又会把炉火、蜡烛重新点燃,开始新的生活至于鬼的居所,汉语文化中有极其详细的描述据道家记载:鬼生活的世界即阴间(佛家称冥间) 他的建筑主要是丰都城,经由《西游记》 、 《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被描绘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蜮,有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佛家则有所谓“十界”之说: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 ,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称“六凡” ,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比较而言,基督教文化中的鬼是游离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在天堂,灵魂和肉体重新结合,生活在上帝的庇护之下,远比在人间活得还要幸福地狱也没有那么多层只是有一个大铁锅,烈焰熊熊的,要惩罚那些无法进天堂的人三、鬼故事的渊源东西方文化中鬼的地位和待遇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文化中,无论鬼的形象还是鬼的归宿,都有详尽而丰满的描述描写妖魔鬼怪的《聊斋志异》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中国民众对其中所将故事也是采取了“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周作人先生在《鬼的生长》有句话写得好:……虽然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我不懂什么是二气之良能,但鬼为生人喜惧愿望之投影则当不谬也。
这恰当地指出了中国人对待鬼神的态度:将信将疑而鬼在基督教文化中地位则逊了许多首先是民间对鬼的敬畏远不及中国人其次是文学作品中涉及鬼的题材远不及中国作品多再次是鬼的形象也没有那么丰满,作者的语调通常是轻松的或是嘲讽的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很凝重的小说,而读完作品读者会松口气:其实厄舍的妹妹只是怪病发作而已欧文的几篇小说,其笔触也颇多幽默调侃之风颇隆重的鬼节,在中西方的文化中则有着截然相反的意义:敬鬼和驱鬼在中国,关于人的灵魂来自何处,并没有统一的认识:《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文字史,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一直三者并存,所以人民有众多的选择可也有了诸多疑惑虽然各教对灵魂的来源没有详细的叙述,然而为了劝世人为善,对做恶所要受的苦却有着十分详细的描述所以鬼的形象便具体而丰满起来再者,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历时较长,民众的言论自由大受限制,例如秦朝的“焚书坑儒” ,清朝所谓“文字狱” 所以“牵涉到人的事情总不懂浩叹,说鬼还比较稳当” (黄苗子:《鬼趣图和它的题跋》 )相比之下,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灵魂是“上帝吹了一口气赋予的” ,其来源简单明确;此外,基督教采用了许多诸如口授、亲传、分发材料等手段,使该教在西方的文化中占了统治地位。
因而在基督教文化中,正如欧利根指出的一样:“灵魂以某种独立之状态先于肉体而存在当人出生时,他才进入肉体 ”且“一切灵魂都会得到救赎” 四、鬼的文学阐释老舍曾在《鬼与狐》中说“鬼神”可以“造成一种恐怖,故意的供给一种认为的哆嗦,好使心中空洞的人有些一想就颤抖的东西——神经的冷水浴” 周作人在《谈鬼论》中写到:我对于鬼的故事有两种立场不同的爱好一是文艺的,一是历史的关于第一点,我所要求的是一篇好故事,意思并不十分新奇,结构也无须怎么复杂,可是文章要写得好,简洁而有力其内容本来并不以鬼为限,自宇宙至苍蝇等都可以,而鬼自然也就是其中之一综上,鬼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无外有二:一是可以振奋读者,二只是文学题材而已弗洛伊德把文学视为作家被压抑愿望的满足,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某些不能直接实现或实现不了的愿望在创作活动中,作家把自己心目中赤裸裸的利己主义的幻想进行包装,改头换面,使其以可人的面目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些观点,用来解释鬼的文学作用似乎更加具有说服力欧文、艾伦·坡和蒲松龄虽然生活的时代与国家不同,但是他们的生活经历无一例外充满坎坷和灾难他们的作品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和他们自己的烙印蒲松龄的父亲本是读书人,后弃儒经商,家境殷富。
二十五岁时,他跟哥哥们分家了蒲松龄只分了薄田二十亩,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他找堂兄借了块门板,带着妻子、儿子搬了进去蒲松龄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私塾教师生涯蒲松龄三十多岁时,四个孩子陆续出生,父亲故去,老母在堂,他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蒲松龄一生大约参加过十次左右乡试,大作家蒲松龄为区区“举人”功名,用了不少于三十年的时间反复参加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科举失败是蒲松龄心中最大的痛《聊斋志异》中诸多故事是关于科举的:《叶生》 、 《于去恶》 、 《考弊司》 、 《贾奉雉》 、《司文郎》 、 《王子安》 、 《三生》等;他们或及第,或落弟然而奇怪的是,那些成功者的结局并没有预料中的好:或被贬谪,或遭杀戮而失败者的运气似乎好一些:或艳遇,或发财,或成仙这是作者的一种自嘲和安慰吧诸多的文章其实反映的是蒲翁在科举道路上屡试不第的郁闷和愤怒:他屡试不第,在年老时获一贡生称号,其俸禄却是迟迟无法兑现——其实也是徒有虚名欧文去欧洲时已经32岁了,他的生意垮了台,未婚妻马蒂尔达死了,他编辑的一份杂志也办不下去了他在欧洲一呆就是17年,和当时大多数美国人民一样,因为他们和母国的连接已告中断欧文在美国屡遭不幸和伤痛,而欧洲却带给他成功和利益。
所以欧文在欧洲过着那种旧文明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避世的思想在作祟 “鬼”正是他这种心态的体现艾伦·坡的一生总是充满不安全感——性命的、社会的、经济的他母亲在他很小时死在里士满一个小旅店里,接下去是他年轻的妻子;他的妹妹是个弱智姑娘,他的弟弟死于肺痨和饮酒过度,他的养母——阿伦太太死了之后,他便失去了经济来源从15岁开始,他便经常为梦魇所袭扰,再过几年后,他的精神垮了他在《厄舍古屋的倒塌》等作品中,把“乖张邪恶描写为一种原始的,根本的倾诉,描写为人类灵魂的原始动因之一他恰好是在描绘他自己性格中的一个特点——确实是非常普通的,然而却是神经病患的——它终究要毁掉他的生命五、结论鬼神的概念是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一个侧面,它反映的是人对死后之事的幻想文学作品中的“鬼”尤其生动和形象,深入人心其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作者的某种心愿和梦想,一旦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共鸣,其作用与影响便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在现代社会中,鬼神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只是语言符号而已他们更加注重的是今生的生活与幸福孔子说得好:未知生,焉知死可是那些有关鬼神的文学作品,则被当作一种财富留在历史,留在记忆里只是偶尔翻出把玩一番时,会惊叹于古人想象之丰富。
然而心境与古人阅读时的心境大不相同了:只有一笑置之罢了■参考文献:[1] [美]华盛顿·欧文.鬼新郎[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伯特兰·素著,亚北译.西方的智慧[M]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3]蒲松龄.聊斋志异[M] .商务出版社,2004.[4]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5] [美]VAN WYCK BROOKS.The World of Washington Irving[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作者简介]陈月霞(1969-) ,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责任编辑:邱 枫功能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佟晓梅(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它的文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尤其对诗歌翻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对诗歌翻译和欣赏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论文以具体的诗歌翻译为例,讲述了如何从功能对等角度把握诗歌翻译关键词:功能论;英语诗歌;汉语诗歌一、引言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品诗歌翻译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和精湛的语言造诣同时这种“带有音乐性的思想”又能让我们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表达出这种“言外之意” ,传达出作者的弦外之音,想必是译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音、意、形三美的统一,也是诗歌翻译的理想追求二、功能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1971年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提出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 在威密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1〕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德国功能派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在其翻译理论新书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2001)中,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讲述了功能派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她谈到的文学作品的开放特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及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很有新意。
〔1〕文学作品作者是通过对虚构世界的描述来激发读者的洞察力所以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形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真实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它的表达性表达功能与语言和形式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而指示功能是有关内容的按照功能论的观点,为了准确地把原作者的意图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