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三则

Lesl****a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0KB
约11页
文档ID:219655312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三则_第1页
1/11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三则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一则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 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亲疏不同的关系网络这个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与格局之间都有交融性在差序格局里,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就有些像一片雨点落在湖水里激起的圈圈波纹一样,波纹不断向外推延,同时又互相交错,构成整片湖的联系而在西方社会中的团体格局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团体构成所以,我们今天大学里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大概就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吧 另外,据费先生所说,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人们总会存在着私的念头,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并且除了为了个人那一块,我们都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公去牺牲其他的利益似乎都是大公无私的,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披着公的外衣去实现最终的私欲 其实,当我在看关于这一些内容时,我总会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西方社会似乎也存在着一种另类的差序格局,只是他们的关系网更多的是依靠朋友来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们的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

或者可以说是这种靠关系的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社会,只是中国社会因为传统的影响更为的突出罢了至于文中说的中国人很自私,各人自扫门前雪或者是损公利私,其实这在哪儿都有这个坏毛病,只是说西方因为有团体的传统要好一点,还有就是西方的社会制度更趋于完善,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为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我感到无比骄傲以前对自己生活的村子没有太多感想,在读完《乡土中国》后再去回想,乡土社会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到田里去播种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开盖好的薄膜种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时节抱麦子在北方,割麦是农活里最苦最累的活,农民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母亲心疼我,没有让我割过麦穗,于是我开始找寻新的营生挖苦菜现在想来,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会生长,你不播种它也生长苦菜就是那种自然生长的植物,挖它并不费事,田地里到处可见,不一会儿就能挖一小筐,带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

非典那年,母亲不信任小卖部的菜种,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时间家里足足吃了一个月的苦菜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自己都可以种,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梨树、沙枣树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棒,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见,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们聚村而居确有一定道理 费孝通先生分析说,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 一、小农经营每家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与耕地不会距离得过远; 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们聚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数量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长,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我生长的村子是由第二点和第三点决定的,因为我们那里没有农场,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们聚居一起除了是种习惯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里称为变工尤其是在打麦场、绞玉米和刨籽瓜时节,由于每家的劳力有限,人们会就近叫着乡邻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张三家打麦子,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变工这里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人们似乎约定俗成了某种共同遵循的规则,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村属于前者,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说道,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39;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我无比庆幸自己的童年能在乡村度过,和我同龄的一代都是村子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看着长大的,整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我,我也认识整个村子里的人,而父母这一辈的人基本上都是称兄道弟,平时见面都会很亲切地打招呼乡村里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现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这种感觉,门对门的邻居尚且不认识,更何况楼里和小区的人,于是,在乡土的本色里开始产生出陌生的社会 学者将东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较,说在西方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的社会却是讲交情对于这个问题,也要从乡土社会入手,它是孕育所谓现代人的摇篮,现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从乡土里带来的,也是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中西方的主要区别就是差序格局的不同,也即群己、人我的界限划法问题。

西方人看重的是团体,而且公私分明,中国人则不然就拿家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的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表示亲热的人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甚至天下可成一家每个人都有一个关系网,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波纹,里层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然后就是各种交情程度不同的人们了 中国的本色是乡土,而现在的主流是争相到城里立足,一些人是因为土地的有限接纳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长,另一些人则是赶时髦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就像费孝通先生在结尾所说的,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在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如此,希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希望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二则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自然就离不开土地,而农业就离不开农民本身,农民就是作为社会的基层而在一般情况下,农民通常都被看做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而中国的基层就是由这部分人构成的 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

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就奠定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文化基础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相当宝贵的,因为那是他们生长,生存,发展的地方农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农民播种,耕田等都是要依靠土地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些农产品的养殖可以离开土地而生长,实现无土培植,但这些技术受到一定的环境和文化的制约,在目前来看,这种技术是不能得到广泛使用这是因为目前中国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于这些高新技术的使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上,农业是离不开土地,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下人对于农业的无土培植由此可见,土地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对于城市里的人,他们总认为乡下人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一种蕴含藐视的意义但乡下人土气,并只是城里人对于他们的看低土字形象生动的描绘了乡下人生活的基础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书中提到作者的老师记史禄国先生曾经告诉过他,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发展使和土地分不开的这就是作者说乡土中国的原因之一 乡下人通常都会被城里人评价为愚,但人是否是真的愚,与他们的出身于乡下无关。

就好比作为乡下人,他们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是相当了解的,而作为城里人,他们对于农产品是一知半解的,那么从这方面来讲,城里人又是否是愚呢而乡下人到城里的时候,对于城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有如红楼梦中的刘奶奶进大观园,被众人观看或嗤笑为,那从这里看,乡下人又是否为愚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别人愚,是因为别人在某些方面缺少知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没有学习的能力,他们只是缺少知识而并没有缺少学习知识的能力我们不能从片面的角度来判断别人的本质,而应从本质上去看待别人乡下人又乡下人的特色,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特色,若取人之短比己之长,那么结果永远都是对自己有利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人们在生活上与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直接接触的而文字是人与人之间间接接触的工具,也就是说在乡土社会这一熟人社会中,文字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这与文字的不完善表达作用有关人们喜于用语言来交流和表达,而文字下乡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文字作为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媒介,要再乡土社会中得到广泛使用,就必定要使文字渗透到乡土社会中,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三则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作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泥土,不仅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浩瀚历史,而且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可以说,泥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中国人到哪儿都喜欢种点东西,对土地的依赖使得人口流动并不激烈,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下,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但是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在农村确是不常见的小农经营的农作模式,水利上合作和守卫安全上的必要性以及土地平等继承原则下兄弟分别可以继承祖上的遗产的现实状况,使得中国大多数地方是居村而居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是熟悉的社会,乡土社会在地方性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乡土社会里,几乎一切都是熟悉的,人是熟悉的,乡土社会的人际交往是熟人间的交往,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熟悉的,乡土社会的交际自有一套相互默认的规矩事物是熟悉的,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乡土社会里的人掌握了一套经验和处理事务的方法,无须高度理论化的指导 乡土社会长期以来的运作方式,在现代由陌生人组成的法理社会却是无法应用的在社会急速变迁中,乡土社会中养成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处处产生了流弊 《文字下乡》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往往是愚的,可是乡下人真的很愚么。

有人说,乡下人连怎么应付汽车都不知道,这不是愚么乡下人没见过城里的世面,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的问题又有人说,乡下人大多不识字,是文盲,这不是愚么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实际上,城里和乡下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自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蚂蚱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一样的,环境使然尔文字在城里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在乡下却似乎有点多余了因为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在乡土社会,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意向特征 《再论文字下乡》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动物缺乏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传承的手段,而人类却可以借助一套象征体系实现文化的传承所谓象征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词所谓文化,其实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的社会共同经验词可以将人类的经验概念化,方便人的经验积累和传承但是有词却不一定要文,词可以是口头上的,文却需要是书面上的,能看到的。

人记忆的发展程度,依据自己的需要而定通过发展记忆,掌握前人累积的和自身学习到的经验 乡土社会中,长期处于安定的发展状态,所见所闻,皆再熟悉不过之事物,需要新经验解决的新问题少之又少,因此,语言足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无须用到文字 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