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LT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一、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类型学习水平含义行为动词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了解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的基本特征等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知识理解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猜测、把 转换、预测、估计、推理信息等断、检索、收集、整理等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应用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推广、证明、评价等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类型 学习水平 含义 行为动词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模仿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模拟、重复、再现、模仿、 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技能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迁移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联系、转换、 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水平 含义 行为动词经历(感受)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反应(认同)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 态度和价值判断; 作出相应的反应等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 欣赏、称赞、 喜欢、 讨厌、感兴趣、 关心、 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领悟(内化)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 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二、关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一)讨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其中尤其是内容标准中的目标应该有层次性,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水平要求 , 同样的学习水平要求也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行为动词来予以表达 因为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所以不可能作面面俱到的要求 , 而应该是有一定的梯度,有所侧重的这不仅是表述课程标准的一个原则,它更需要反映在课程标准的编制技术上。
否则,课程标准就难以反映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它的可操作性将会受到削弱课程标准中不同的学习水平既通过行为动词来体现,也通过行为条件和内容的难度等 因素来体现其中 , 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行为动词来体现这实际上提示着课程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以及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因为课程评价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作出 的判断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加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关系 二) 建议除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专门的内容标准 ( 如《科学》中的“科学探究” ) 来处理外,可以更多地考虑将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与知识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注意把那些对于本门课程的继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知识内容和关键技能同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素质培养结合起来这一意图既可以通过目标行为动词来体现,还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建议来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宜在“课程目标”部分以整合的形式描述,在“内容标准”中不宜过分细化因为这类体验性和养成性的目标具有很强的整体渗透性和动态生成性特点,很难同具体的内容细节一一对应活动建议”应该具有示范性,它所针对的应该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内容目标,要避免把重心放在那些次要的内容目标上。
为使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更加清晰, 可以考虑在“内容标准”中增加“重点提示”部分,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标示这样既有利于教材的编写和评估,也有利于教学和考试评价的进行五、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教育中长期比较重视的学习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仍然会占有重要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时代的发展对于现行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方式提出了挑战, 要求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特别强 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知识与技能在课程目标中的相对地 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们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原则上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基本层次,技能目标的水平要求原则上划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种水平各门课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但重要的是,各个水平的选项和行为动词必须比较具体明确,对于由低到高的水平要求的分布情况要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合理的结构 一) 知识1、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例如 : 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2、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例如 : 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 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3、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 联系等例如 : 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二) 技能1、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例如 : 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2、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 进行调整与改进; 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例如: 完成、 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3、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 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例如 :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五、关于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来体现。
尽管是体验性的目标,但我们仍然提倡尽可能地使用外显行为动词来加以表达体验性目标划分为经历 ( 感受) 水平、反应 ( 认同 ) 水平和领悟 ( 内化 ) 水平三个层次其中,重点是经历 ( 感受 ) 水平,强调只要学生有机会并获得一种经历和感受就表明课程目标实现了, 至于还能进一步达到什么结果则不作要求, 也无法作出统一的要求 领悟 ( 内化) 水平仅就学习水平而言是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目标中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尽量少用,因为它要求太高;二是这类动词后面的内容难度是较低的,这样可以求得一种平衡比如,“形成”一词的学习水平是很高的,但如果跟“ 信念”恐怕就是太高的要求了,作为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不合适的,而如果跟“ 习惯”或“ 姿势”就比较平衡了,这样作为统一基本要求才是合适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在课程目标的编制技术上保证基础教育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 经历 ( 感受 ) 水平包括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例如 :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二) 反应 ( 认同 ) 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反应等。
例如 : 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三) 领悟 ( 内化 ) 水平包括具有稳定态度、 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例如 : 形成、 养成、 具有、 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