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总结PPT

ow****3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3.80MB
约36页
文档ID:598274719
中考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总结PPT_第1页
1/36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8/1/2011,#,中考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总结,目录,contents,引言,中考常见虚词类型及用法,虚词在句子中的成分与功能,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虚词用法辨析与误区提示,中考真题演练与解析,总结与展望,引言,01,帮助学生掌握中考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和含义,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目的和背景,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虚词是文言文中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气的重要手段,掌握虚词的用法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和篇章结构,虚词的运用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精妙之处,是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考常见虚词类型及用法,02,如“吾”、“余”、“予”等,表示第一人称;“尔”、“汝”等,表示第二人称;“之”、“其”等,表示第三人称人称代词,如“此”、“是”、“斯”等,近指;“彼”、“夫”等,远指指示代词,如“何”、“谁”、“孰”等,用于询问人、事、物。

疑问代词,代词,连词,如“与”、“及”、“而”等,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分句如“然”、“但是”等,表示意思的转折如“若”、“如”、“苟”等,表示假设条件如“因”、“故”、“以致”等,表示因果关系并列连词,转折连词,条件连词,因果连词,如“之”、“者”等,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结构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如“矣”、“哉”、“乎”等,用于句尾表示各种语气如“似”、“若”等,用于比喻句中,表示比喻关系03,02,01,助词,时间介词,处所介词,对象介词,工具介词,介词,01,02,03,04,如“于”、“在”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于”、“自”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向如“为”、“与”等,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如“以”、“因”等,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方式如“夫”、“盖”等,用于句首表示发语或引起下文句首语气词,如“也”、“矣”等,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句中语气词,如“哉”、“乎”等,用于句尾表示各种语气或情感色彩句尾语气词,语气词,虚词在句子中的成分与功能,03,主语,虚词作为主语时,通常表示泛指或抽象的概念例如,“之”、“其”等词可以用作主语,表示泛指的人或事物。

宾语,虚词作为宾语时,通常用于指代前面提到的内容或作为动词的宾语例如,“之”、“是”等词可以用作宾语,表示对前面内容的指代或动作的对象主语、宾语与虚词,虚词作为谓语时,通常用于表达判断、描述或说明例如,“为”、“乃”等词可以用作谓语,表示对主语的判断或描述虚词作为定语时,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性质或状态例如,“之”、“者”等词可以用作定语,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名词的性质谓语、定语与虚词,定语,谓语,虚词作为状语时,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例如,“以”、“而”等词可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或时间状语,虚词作为补语时,用于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或状态例如,“为”、“于”等词可以用作补语,表示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或状态补语,状语、补语与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04,例如,“之”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代词,又可以作动词、助词等,具体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掌握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多读多背,培养文言文语感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一词多义现象,某些虚词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和用法存在差异例如,“所以”在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而在文言文中则多作“用来的”讲。

学习时需留意古今异义现象,避免望文生义古今异义现象,文言文中存在通假字现象,即某些字因读音或字形相近而被借用例如,“已”与“以”,“于”与“乎”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相互通假掌握通假字现象有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句意,需在平时学习中多加积累通假字现象,虚词用法辨析与误区提示,05,之,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用作助词,定语标志、用于主谓之间、起调节音节作用常见虚词用法辨析,而,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常见虚词用法辨析,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常见虚词用法辨析,其,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用在数词前,相当于“其中的”常见虚词用法辨析,03,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01,以,02,介词,相当于“用”常见虚词用法辨析,误区一,混淆虚实,意义不分应对策略,牢记各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误区二,用法灵活,固定搭配不熟悉应对策略,掌握常见的虚词固定搭配和特殊用法,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加深理解误区三,忽略语境,断章取义应对策略,结合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误区提示及应对策略,中考真题演练与解析,06,(2019年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或长烟一空/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B.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历年中考真题回顾,C.醉能同其乐/安陵君其许寡人,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020年中考真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历年中考真题回顾,01,02,04,历年中考真题回顾,A.乃重修岳阳楼/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卷石底以,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03,典型例题解析及答题技巧指导,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王,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里胥征发,日夜不宁及至城市,有市征,有地租,有丁口之役,有户钞之算虽苞苴悉入其家,而公私之间无所可通假使朝廷发一使治财赋者,陛下且以为推心之人,而内任之苟有以炫惑陛下视听者,必加刑戮陛下以假山为美,坦以血山为病血山一旦崩溃,则并假山俱亡矣帝感悟,亟命毁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常,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中规定要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都是沿用传统提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要点一,要点二,技巧点拨,学习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典型例题解析及答题技巧指导,总结与展望,07,虚词用法辨析,针对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混淆的虚词进行了辨析,如“乃”与“则”、“故”与“是以”等,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准确运用虚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了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定义、作用及分类,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常见虚词详解,详细讲解了中考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如“之”、“其”、“而”、“以”等,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虚词在句子中的功能,阐述了虚词在文言文句子中所承担的成分和功能,如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以及它们对句子意思表达的重要性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语法知识,掌握更多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深入学习文言文语法,鼓励学生多读多背一些经典文言文篇章,培养语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多读多背经典篇章,提醒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虚词时要注重语境分析,根据上下文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虚词,避免误用或混淆注重语境分析,希望学生能够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查找和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培养自学能力,对未来学习的建议和期望,THANKS,感谢观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