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3.86KB
约10页
文档ID:220065549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究_第1页
1/10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究 刘红远摘要:系统理论中提到对个体进行心理与行为干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个体身上呈现的问题与其所处的大环境系统密切相关,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就在于这些系统之中,同时系统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必须扭转自身的结构,从而达到自我改造和完善的目的本文以系统论为视角结合X项目实践,对学校社会工作实践进行探究、反思和評估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 系统理论 实践:C916:A:1009-5349(2017)03-0114-0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也逐渐体现过多把学生限制在书本和课堂上,缺乏进行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身心正常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与此同时,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功能以及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应对学生们成长的需求,所以需要依靠新的方式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弊端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出现问题不仅仅是个体本身出现了问题,其所处的环境也对个体产生了影响,因此解决学生的问题就需要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而协调这一系统正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所在一、学校社会工作(一)学校社会工作概念学校社会工作,也被叫做教育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中专业的价值理念、专业的方法以及技巧运用于学校之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互动,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自我成长,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Torress.,1996)。

①(二)工作模式关于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美国艾德森(Alderson)提出了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traditional clinical model)、学校变迀模式(school change model)、社会互动模式(social interaction model)及社区学校模式(school community model)这四种模式分别从四个角度对学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介入,能够很好地指导学校社工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②(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如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总体来看可以分为“访问老师”时期、个案工作时期、制度化时期、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时期、新工作模式时期李晓凤,2010)中国香港、澳门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地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开始作为一种专业出现在港澳各地的学校中2000年香港就已经实现“一校一社工”管向梅,2004)澳门的学校社会工作经过长期发展,服务越来越凸显出自己的特点,如学校内的社会工作者通过非政府组织聘请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学生工作等李晓凤,2010)如今,港澳地区均形成完善成熟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③与上述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较为迟缓2002年5月,上海浦东新区在38所学校试行学校社会工作,采用一校一社工的模式;在200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实验中提出,每2000个学生中提供1名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预期实现“一校一社工”的目标体系建设此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始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展开“建设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验④由于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没有较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探索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推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本论文通过开展X项目来探索学校社会工作者依据社会系统理论介入到我国学校的可行性以及经验反思二、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探索——X项目(一)社会系统理论及社会互动模式社会工作的系统理论是在一般系统理论以及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与他所生存环境在多元互动之中共同形成了一个社会系统该理论同时认为维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是其运行的基本,也是个体生存及发展的必要条件服务对象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他的个人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出现了失调⑤Riehmanand Bowen认为,一般系统论使学校社工了解到学校作为复杂的一个社会系统,拥有着子系统和超系统;同时是有着可渗透边界的一个开放性体系,学校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即它们有着相互的内在和外在的输入和输出。

⑥受社会系统理论的影响,社会互动模式应运而生社会互动模式从学生与学校、家庭、社区的沟通与互惠互动中,来鉴别并有效处理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问题从这个基本框架出发,社会互动模式的核心任务是确定案主问题的来源既学生问题的来源,是学生与解决其问题的各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发生了困难,从而无法得到信赖与帮助因此,社会互动模式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是促进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找出互动过程中的问题,发展彼此互助的系统,去除彼此活动的障碍⑦(二)X项目服务对象需求评估X项目的服务对象是D学校四至六年级在校学生D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学生主体为学校周边回迁居民子女该校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学校正门前是一条马路,途经车辆速度较快,出于安全考虑,学校为家远的学生安排了校车护送放学,而对于家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学校安排老师每天放学前进行安全嘱咐,但效果并不明显,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社工们在单独访谈了5位曾经遭遇交通或其他安全事故的学生后发现,他们都曾经对老师说教式的安全嘱咐置之脑后,认为可有可无;除此之外社工们还访谈了5位未遭受过安全事故的学生,从访谈中发现他们认为老师放学前的安全嘱咐并不重要,并不认为放学后会遭遇交通事故或其他安全事故。

社工们在评估时还发现有的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关系并不融洽通过评估社工们发现D学校存在的问题表面是放学后学生人身安全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背后则是学校老师与学生关系有待修复改善 社工们根据社会系统理论将学生及学校、家庭、社区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评估发现学生与老师同学间关系有待改善,即是学生系统与以老师为代表的学校系统在互动中出现问题所导致的因此在D校的X项目以社会互动模式来开展活动,解决D学校学生和老师互动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两个系统更加良好的互动由此X项目设立的短期目标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长期目标是改善部分學生与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三)项目策划情况与实践过程针对短期目标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共开展四次以“安全进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社工们通过小动画片和小品的形式并配以各种数据和图片,增强学生对于保护自身安全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要如何冷静应对,同时尽量避免以说教的语气进行活动活动策划如表1所示针对长期目标改善师生关系与同学间关系,共开展三次以感恩节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社工们以漫画,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通过介绍感恩节的由来、风俗入手,配以相关视频或动画加深学生们对感恩节了解,并利用小故事分角色扮演朗读相关故事。

学生分享的记忆深刻的与老师、父母以及同学之间的故事,也令其他学生感动不已活动的最后社工们为每位学生分发了信纸和信封,让他们将感恩之情写下来交给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同学活动策划如表2所示四)项目评估X项目共服务7个班480名学生在“安全进校园”活动结束后分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的反馈发现,4个班240名学生中有80%的学生对于这种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感到印象深刻,并保证在今后放学时一定注意自身安全社工们对活动进行评估回访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针对短期目标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活动结束后安全事故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没有再次发生,实现短期目标针对长期目标,改善部分学生与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感恩节活动结束后,之前和老师同学关系并不融洽的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能够主动和老师问好,能够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并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有所好转感恩节活动使师生关系得以改善,为学生和老师同学之间加深彼此了解创造了机会,长期目标初见成效由此可以看出在D校的X项目以社会互动模式开展活动,能够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解决了D学校学生和老师互动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两个系统更加良好地互动三、社会系统理论下的X项目实践反思通过X项目的开展,社工们对于社会系统理论以及社会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实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如何运用这一模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心得,为以后开展相关活动积累了经验。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活动中老师参与不积极X项目的活动以主题班会开展对教室这一场域的介入较多,然而考虑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老师一般不会出席活动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使老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更直接地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未来活动中需要加以重视的部分第二,服务对象不固定,服务次数较少由于客观条件,X项目每周只进行一次活动,每周服务对象也不同,造成与同一服务对象接触时间较少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尽量固定服务对象,增加服务次数,以便针对同一服务对象开展更多的活动,也便于在活动结束后对服务对象进行更多的评估第三,无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考虑到安全问题X项目主要以在教师中进行,但在进行评估调查时了解到许多学生渴望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亲近自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放松以及增长课外知识的机会第四,需要建立跨专业或系统的服务团队开展X项目之初,进行需求评估时发现,学生们对于许多领域的知识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如机械、化学、心理等领域为了使活动主题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今后在开展活动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跨专业服务团队,链接如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及其他领域专业资源的人才,运用各自专业理论与技巧,参与到项目中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第五,宏观系统的介入有待进一步强化虽然基于社会系统理论X项目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社会系统理论应用于学校社会工作中,是将学校社会工作视为一个完整系统,而将工作所涉及内容视为整合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即学生系统、学校系统、家庭系统和目标系统⑧从目前实践活动内容来看,更多的是介入学生系统与学校系统这两个子系统之间调动的是学校内部的资源,所开展的活动也都集中在校园内部然而学生系统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只局限于和学校系统互动所产生的问题学生系统与家庭系统、目标系统之间的互动都可能产生问题因此X项目未涉及学生系统与家庭系统及其他系统之间的互动,在以后的活动中不仅局限于开展学校内部的活动,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介入到学生与其他系统之间,真正为促进学生和学校乃至与家庭、社区之间的互动作出更大的贡献注释:①周群英.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与专业发展初探[J].社会工作,2014(3).②陈晓芳: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运行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③朱瑞霞.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④朱瑞霞.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⑤周群英.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与专业发展初探[J].社会工作,2014(3).⑥王雅恬.学校社会作发展的本土化路径探析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⑦周群英.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与专业发展初探[J].社会工作,2014(3).⑧周群英.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与专业发展初探[J].社会工作,2014(3).参考文献:[1]周群英.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与专业发展初探[M].社会工作,2014(3).[2]沈黎.关于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校建设,2008(10).[3]张燕婷.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地方性探索[J].学海,2015(3).[4]刘洪.介入教育的新角色——学校社会工作[J].科教平台,2008(15).[5]原伟霞.实践视角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