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 张一平 2022-10-29 14:43:57 来源:《新东方》2022年第3期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指古代以中国为始发点,向亚洲中部、西部及非洲、欧洲等地运送丝绸等物的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可以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新疆、中亚到安息,再由安息到西亚以达欧洲海路繁荣于中世纪以降,始于中国沿海地区,经今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抵达红海、地中海以及非洲东海岸等地在这条东西交通线上,西去的物品主要是丝绸,东来的是宝石、香料等,因此有“丝绸之路”之称 从西汉至明清,海上丝绸之路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学界已多有研究但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海上丝绸之路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笔者则主要探讨其对南海区域的影响和作用所谓南海区域,主要指南海海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这一区域至迟自汉代起,就形成了内部的联系性和统一性,海上丝绸之路对此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了南海区域的贸易往来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时国力强盛,声名远波。
西方的欧洲正当罗马帝国时代,国势昌盛,经济发展东方和西方,两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古国,却被崇山峻岭和辽阔的荒漠所阻隔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中亚),十多年后,又再度出使,副使还到达安息(今伊朗)自此,开辟了中国和西亚间的陆上交通路线汉王朝与大秦(罗马帝国), 东方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帷幕,在悠悠的驼铃声中拉开了 与此同时,汉代也开通了中国由海道与西方交通的航线据《汉书?地理志》所记的海上航线,就有南海与印度洋上的航线中国海运货物,抵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再经过印度接运而西,辗转至欧洲和地中海沿岸 考古发现的资料证明,汉代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人,精于造船,擅长航海南海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早使用船舵、船锚的地区之一汉代番禺是南海的造船中心,所建造和使用的木板船,能在海上进行远航和作战活动,在我国造船和航海史上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航海技术方面,汉代指南针虽未被实际用于海上航行,但舟师用“观星定向”方法指导航行,出现了不少总结航海经验的著作,如《海中日月彗虹杂占》、《海中五星顺递》等汉代南海“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黄金、釉陶器和玉器等海上丝路”的兴旺和发展,促进了番禺市场的繁荣。
罗马的玻璃器具,非洲的象牙、犀角,西亚的银器,南亚和东南亚的琥珀、玛瑙、珠玑、果品等异域珍品,也通过此路运到了番禺,再经陆路转运到汉朝的都城长安,供皇室贵族享用 三国时,吴国的疆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及东南沿海吴主孙权利用通达外海的地理条件,发展海外贸易,既开辟了财源,又巩固了后方范文澜曾说孙权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公元226年,吴国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以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为广州,州治番禺,广州之名自此始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属广州管辖东汉末年以后,中原战乱不断,陆上丝路受阻,而岭南则相对稳定,中原人民大批南迁,促进广州生产和商业繁荣,海上丝路在三国至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广州港地位的提高,一方面与广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地理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与海南岛东部、经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一带航线的利用和发 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975年广东省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调查,证明当时许多往来于海上丝路的船舶,航行在这条航线上 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使得三国时期中国和东南亚及西方的海上交往十分发达南海和印度洋上,巨舶穿梭,风帆片片,一派繁盛景象公元五——六世纪,罗马帝国陷入东西分裂,中国则是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
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比较重视发展海外贸易和友好交往中国船舶自南海、印度洋西航,印度洋沿岸及东南亚国家船只东来《太平御览?舟部》载:“外域人名船曰舶,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楼,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贸易输入的物品,除传统的象牙、犀角、玳瑁、琉璃器外,吉贝(棉花)和香料也日渐增加出口物品仍以丝绸为主,陶瓷器、铜铁器、漆器显著增加这一时期的地下出土文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上丝路的情况波斯银币在广东的三个县均有发现与银币一起出土的还有诸多波斯所产的精美的金银器,都是从海上输入的珍贵工艺品 唐代从广州启航,经西沙、南沙群岛到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丝路航线更为繁盛兴旺唐人称之为“广州通海夷道”唐人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详细地记录了沿这条路线航行的途次、航期等这条广州通海夷道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唐代的造船业更加发展,所造船舶规模巨大,船体坚固,设备完善,适宜远洋航行,许多外国商人都乐意乘坐中国船广州位于西、北、东三江交汇处,濒临南海,占尽海河港口之利据日真人元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天宝九年(750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其舶深六七丈师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指阿拉伯、波斯等白种人)、赤蛮(非洲黑种人)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唐代广州开辟了通往日本、朝鲜的航线日本的高岳亲王真如,前来中国通好访问,于唐咸通 七年(866年)由广州航海返国唐朝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的开放政策,推动了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对唐帝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产生了难以估计的重要作用 宋代广州依然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为了征收“舶税”和管理海外贸易,仍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宋代市舶司的职能更加详备和完善《宋史?职官志》云:“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凡蕃舶进入广州港,必须例行检查,按市舶条例“抽解”纳税对政府专卖的货物实行禁榷制度海上丝路的持续与发展,在经济上给宋朝带来巨大的“市舶之利”南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宋会要辑稿》)为了增加舶税收入,鼓励招引舶舟来华并置巡海水师营垒,派遣水师巡察附近海域,东起香港附近,西至海南岛 陶瓷和香药贸易是唐宋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有了“陶瓷之路”、“香药之路”之称宋代瓷器品种繁多,出现不少专供大量外销出口烧造瓷器的窑场香药即香料,主要为奢侈品,也有一部分可作药用,宋人因此称为香药香药主要从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进口,也有一部分产自海南岛宋代广州对外贸易的进口货中,以香药为最大宗,获利最多明清以后,由于中国海禁政策的影响,海上贸易时起时伏,但南海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则更趋频繁 二、推动了南海区域的文化交流 海上丝路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十分明显佛教僧人频频来往,是南海“丝绸 之路”繁盛的重要特征之一佛教早在西汉已传入中国从海路来到广州的佛教僧人,最早见于记载的当推西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天竺名僧耆域东晋著名高僧法显从印度返中国时,曾穿过整个南中国海他撰写的《佛国记》内记载从印度、斯里兰卡到广州的航程,其中从爪哇取道南海需50天其后中外许多著名僧人通过海上丝路相互传经布教如宋时天竺高僧、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来到广州西来庵(今华林寺)传教,后又北上经建康(今南京)到达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人在传教的同时,还传入印度的哲学、文学、医药、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 公元六世纪,隋文帝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炀帝继位后,重视发展海外贸易与友好交往大业四年(608年)派遣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隋短命而亡唐继隋兴,生产发展,国势昌盛,海外贸易空前发达,特别设置“市舶司”专管外贸事宜南中国海、印度洋上,商船来往,络绎不绝广州、泉州、宁波、扬州成为当时的四大国际港由于航路便利,佛教僧人乘船西行朝圣者络绎不绝,可考的就有40余人次,其中大部分为中国僧人,也有少数高丽、新罗、日本僧人 唐代除佛教僧人来广州外,还有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等,其中尤以伊斯兰教徒为多由于唐朝与阿拉伯世界海上交往频繁,伊斯兰教刚刚创立,便于隋唐之际传入广州不仅广州有光塔怀圣寺、清真先贤斡葛思墓,成为著名的伊斯兰教圣地和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而且在海南岛三亚市和陵水县发现的五十多处阿拉伯人墓葬群,也是这个时期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宋代指南针的应用,使航海技术进一步提高广州是三大造船中心之一,所造之船,“大者可达五千斛,可载五、六百人”船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航海设备:罗盘针、转轴、避水舱、桅、舵、锚等装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描述“中国大舶”驰骋海上,“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鷁首,屈服蛟螭”。
南宋进士周去非在他所著的《岭外代答》一书中,对南海西南、印度洋航线及诸国,有较详细的述记当时,南海蕃舶来广州贸易,途经海南岛时必须停泊休息楼钥《玫瑰集》中有一首“送万耕道帅琼管诗”:“晓行不计几多里,彼岸往往夕阳春琉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势须至此少休息,乘风经集番禺东不然舶政不可为,两地虽远休戚同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盛况南宋时蕃商来海南岛的更多为防其逃税,提举市舶司奏请在琼州置分司,虽未获准,但由于贸易频繁,海外商人日众,为便于管理,政府特设蕃民所,以司其事 在元代,西方基督教士纷纷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如元大都最初的总主教意大利人约翰孟德高维奴,就是由海道而来,在中国布教13年人们熟知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虽由陆道来我国,但回国时则取道海路,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把我国情况介绍给西方元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开放、鼓励政策元朝刚平定江南,就于当年(1279)派广东招讨使从广州启程出使俱蓝国(今印尼南岸奎隆)招徕贸易不久,又在广州设市舶提举司,以通诸蕃贸易元代海上丝路的航线,远达南洋群岛、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以至东非 明朝的海运极其发达首先是造船业规模宏大,技术精良,所造船只结构坚牢,航行力强。
钮秀《觚滕续编》记载,崇祯年间(1628—1644),海述祖在海南岛造一大舶,三年乃成,首尾约二十八丈,桅高二十五丈中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的庞大船队连续多次往返于海上丝路,进行友好访问和通商贸易活动,只有明王朝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庞大船队,二万多人(各种专业人员和官员、士卒等),巡航、访问南海沿岸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他比哥伦布、达?伽马的航行在时间上早半个多世纪, 在船队规模和船只之大方面,都超出好几倍,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航海壮举 明代海外各国经海南贸易者,仍然相继不绝为了祈保平安和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在万州(今万宁市)东北三十五里莲塘港门,建立了番神庙,其神曰“舶主”另外,考古发现的明代外销瓷器和铜钱、铜锭等不少西沙群岛两次调查都发现大量明代青花瓷器有人认为这些铜钱很可能就是郑和船队中的一艘在这里触礁沉没留下的遗物海南岛西北部海域打捞出一批青花小罐,也是明代沉船中外销瓷器广州东山明代太监韦眷墓出土三枚外国银币等等,这些都是南海区域各国各民族文化交往留下的重要文物 三、促进了南海区域的民族迁徙 对外贸易带动了海外移民,促进了南海区域的民间往来,海南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史书记载,海南最早的海外移民始于宋代明《琼台志》记载,宋乾道八年(1172年),占城人来海南买马,掠走一批海南人这是最早的琼侨明清时期,海外移民明显增多,大多是向东南亚各国移民,最早移民的地方是越南,后来扩展到东南亚,伸延到世界各国,又以东南亚居多当今东南亚各国讲海南话也较流行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文昌人口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