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拉卜楞地区唐卡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状况调查 前言坐落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嘉木样一世华秀俄旺宗哲应青海和硕特前首旗河南蒙古亲王察罕丹津之请募建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音变,意为“佛宫”拉卜楞寺历经数代嘉木样大师300余年的苦心经营,现已成为东部藏区最重要的藏文化学府,保留有全藏区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唐卡”是藏传佛教信仰的物化和延伸,也是藏民族独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3年5月起,“中国唐卡档案甘南卷”项目组对甘南州境内的唐卡艺术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唐卡从业群体、传承谱系、艺术风格、经营状况等内容从调查情况来看,整个甘南州唐卡的创作、销售、流通等活动均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唐卡画师的艺术水准以及唐卡作品的流通数量亦以夏河拉卜楞地区为首一 拉卜楞地区唐卡艺术的源流调查关于拉卜楞地区唐卡艺术的源流,当代的一些研究文献上常常引述这样一些观点,即拉卜楞地区的唐卡艺术始自一世、二世嘉木样活佛建寺时带来的西藏画师和尼泊尔造像师,而拉卜楞地区的唐卡一直是在寺院内部由僧人传承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据《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拉卜楞寺概况》卷中记载:一世嘉木样初建拉卜楞寺,从印度和尼泊尔请来了画师和铜塑师,尼泊尔工匠在工程完工后未回国,落户于寺东的霍尔卡加村[1]此外,近年发表的一些文献将这一说法具体化,尤其是关于“瓦吾仓”(藏语,意为“尼泊尔家庭”)的说法,其中顾炳枢《拉卜楞的尼泊尔部落》、林志的《追寻尼泊尔部落》[2]两篇内容相近的文章中曾提到作者于1987年三次考察霍尔卡加村并找到了尼泊尔铜匠后裔,发现古战袍和铁矛等文物的情况,但是文中所述的尼泊尔铜匠后裔分别为第三世和第四世,而根据文献记载,二世嘉木样活佛生活的年代是1728~1791年,因此这一口述显然有误基于文中线索以及一些当地人士的口述,调研组专门考察了拉卜楞附近的“尕哇隆洼”(藏语,意为“工匠谷”)、达麦乡的霍尔卡加村、甘加乡的嘎尔德村三个地点据尕哇隆洼的村民讲述,他们的先辈曾说过在二世嘉木样时期,由于他们的村子离寺院比较近,因此被尼泊尔工匠作为临时住所,但是工程完工后尼泊尔工匠就迁到霍尔卡加村定居了调研组在达麦乡霍尔卡加村见到了文中所述的尼泊尔铜匠后裔,但是据他们讲述,这些年不断有记者来采访,称他们为“瓦吾仓”的后裔,但是这个称呼是别人这么叫的,他们自己却并不十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此外,调研组在达麦乡的霍尔卡加村寻找到了据称为尼泊尔铜匠居住过的院落两处,但是据村民讲述院中的尼泊尔人在好几代之前就迁走了,没有后裔,但是现在住在院中的居民仍旧奉祀当时尼泊尔人供奉的铁匠家神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判断,历史上的尼泊尔工匠在拉卜楞地区生活和定居的情况是存在的,并且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分化、迁徙,最终融入了当地的藏族百姓之中因此所谓“尼泊尔部落”只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记忆,而近些年地方政府打造文化工程的行动以及媒体的炒作有可能给这些传说加入一些并不符合事实的内容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一些曾经出过家的画师叙述,唐卡在寺院由僧人传承的情况从前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的一些师傅就是寺院里的活佛,这也是藏族唐卡传承一直以来的传统为此调研组专门在拉卜楞寺进行了采访,但是在寺院内部却没有见到专职画唐卡的僧人据拉卜楞寺印经院的僧人讲述,拉卜楞寺已经很多年没有专门绘制唐卡的僧人了,但是有许多曾经出家后又还俗在外学习并从事唐卡绘制的画师,寺院很多时候会向这些画师订购所需唐卡此外,目前在拉卜楞寺的时轮学院尚有几位专门为灌顶仪式中绘制坛城沙画、制作面具和酥油花的僧人,但是由于拉卜楞寺的宗教管理十分严格,并不像其他地区的一些寺院那样将这些宗教仪轨作为文化展示,因此寺院以外的人很难亲睹其制作过程。
当地的画师们对拉卜楞唐卡的源流持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大致分为三种:一些画师认为甘南的唐卡艺术源于热贡地区的隆务寺建立之后;另一些画师认为甘南唐卡源于吐蕃帝国末期朗达玛执政时期避难的西藏僧侣;还有一些画师则认为唐卡早在藏传佛教兴盛之前就是苯教中必不可少的法物,因此甘南唐卡的源流应该早于吐蕃时期但是画师们一致认为拉卜楞地区唐卡的兴盛期始于一世嘉木样活佛建立拉卜楞寺的时期,以寺院为中心的宗教文化传播使拉卜楞及周边地区的唐卡供奉需求量增加,而大量热贡唐卡艺人的迁入和技艺传承进一步促成了拉卜楞地区唐卡艺术的兴盛总之,由于拉卜楞紧邻唐卡艺术之乡——青海热贡地区,因此拉卜楞地区唐卡的源流应该与热贡唐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调研过程中许多画师表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在夏河拉卜楞本地出生的,是寺院文化和周边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着他们在此生活与工作这一情况说明了寺院的营造、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商业旅游文化的需求同为构成拉卜楞地区唐卡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商业旅游文化的发展则是近年拉卜楞地区唐卡产业快速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曾经在拉卜楞寺出家的贡去乎嘉措画师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他认为自拉卜楞寺院建立之初就有各地的唐卡画师在此汇集,此后的发展则是因为拉卜楞寺近三百年来佛教事业的兴盛,拉卜楞寺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唐卡画师聚集在寺院周边生活。
他学习唐卡时曾听师傅说从前热贡地区的唐卡事业并不像现在这样繁荣,只有吾屯村里为数不多的画师绘制唐卡,虽然在隆务寺周围也集聚了一些画师,但多数常年游走于藏区各大寺院以绘制壁画为主自从拉卜楞寺建寺以来,经过历代嘉木样的陆续经营,佛学事业的空前发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信徒汇集此地,供奉和需求唐卡的人群随之猛增同时,由于热贡距离拉卜楞寺不足一百公里,所以热贡的唐卡画师也被吸引到拉卜楞寺地区生活和工作,而拉卜楞寺地区对唐卡的大量需求也促进了热贡地区唐卡产业的发展二 拉卜楞地区唐卡的传承状况调查(一)授业和学习拉卜楞地区传统的唐卡画师多在家中开设画室教授学徒,学徒少则四五人,多至四五十人不等,学徒的数量一般和师傅的知名度相关学习唐卡的学徒多为甘南地区的藏族年轻人,其中有不少是画师的亲属、邻居、同乡此外,近年慕名而来的外省学艺者(包括汉族等其他民族)也占一定比例,求学者的年龄从十三四岁到四十多岁不等,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大多自行承担,也有少数由师傅负担,但所需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等均由师傅无偿提供学习三至五年后能够帮助师傅绘制完整唐卡的徒弟,师傅除了负担其生活费用外还发给工资,工资的多少根据其工作的数量与质量而定。
唐卡学徒在初学阶段主要研习佛像的比例,一般均以坐姿的释迦牟尼像作为主要研习对象,多使用铅笔进行白描练习,摹本来自印刷的造像度量经或是师傅提供的底稿初学者每天的练习时间至少为八小时,主要内容是掌握佛像的身长、肩宽、头高、发髻的高度、脖颈的长度、肚脐的位置、莲座的高度、跏趺座的腿型等学徒们通常把白纸练习本放置在双腿之上,有一些大的画室也准备了低矮的藏式木条桌(学生在学习唐卡的绘制时采用盘腿坐姿,这种姿势和僧人学习时的姿态一致)师傅每天对学徒的作业都要进行认真的修改和讲解,这样的练习至少持续一年以上掌握了佛像坐姿的描绘之后,接着开始学习着衣佛像的绘制,包括衣服的式样、装饰的璎珞、飘带的形状、手势手型、头饰配景等,之后便根据经文中对所绘佛像的详细描述,绘制上方与下方与主佛相联系的各类佛陀,下方一般绘制主尊的供养人或相关的护法整个唐卡学习的过程包括从起稿、构图、确定比例直至上色、描金、开眼等步骤,最后完成一幅完整的唐卡根据对各画室的调研情况分析,学艺三年以上的徒弟基本能够独立作画,但是多数的徒弟需要学艺五年以上,才能独立完成一幅唐卡作品,而师傅们普遍认为,要成为一位合格的唐卡画师需要学习十年以上的时间。
在学习期间,离家较远的学徒多在师傅家中免费住宿(藏式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间很多),离家近的则每天往返学徒们对师傅非常尊敬,多数师傅是亲自教授新学徒,也有因为学徒众多而无暇亲授而让自己的高徒教授新学徒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只限在大型的商业画室在画师家中吃、住、学的徒弟和师傅的关系十分融洽,唐卡学徒们在学习过程中重新选择师傅的情况十分普遍,师傅们对此也比较宽容拉卜楞地区的画师们通常表示自己有好几位师傅(甘南藏族唐卡画师一生中只跟随一位师傅学艺的徒弟并不多见),且多数人有游走于各地学艺的经历,这种宽松的授业方式和学习方式不但增进了师徒间的感情,也使得唐卡画风格的传承避免了单一化的发展,拉卜楞唐卡画师的作品风格比较多元,从中可以观察到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技法,这些特点应该与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有关二)观念与行为规范拉卜楞地区的画师们普遍认为一幅唐卡要从两个方面去评价,一是画师的技艺水准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高低,二是画师是否在绘制过程中怀有虔诚的心境以及是否遵循必要的宗教仪轨,第二条甚至比第一条更为重要他们认为,虽然现在画唐卡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与他们的师傅辈相比,优秀画师的比例却在减少,这是因为很多年轻画师只是把画唐卡作为谋生手段,不再作为一种修行过程。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到甘南地区唐卡画师的传统,那就是将宗教仪轨作为唐卡绘画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宗教信仰作为从业的价值基准和行为规范这些特点应该与拉卜楞寺三百多年的寺院宗教文化传承有密切的联系老画师乔丹加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绘制唐卡不但是养家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是他们的人生修为,因此每画一幅唐卡就是一次虔诚的修行过程他还认为绘制的过程和寺院僧人的修行有同样的功效大多数唐卡画师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认为这是因为常年绘制唐卡而受到了神佛的保佑与庇护的结果乔丹加还说,如果画师在画制唐卡佛像中的过程中出现比例失调,或者没有按照度量来画佛像,那这个画师的父母下辈子会同时堕入地狱,这种在藏族绘画史上由来已久的告诫已经成为藏族画师的一种集体意识,直到现在拉卜楞本地的画师们仍然相信这个说法基于以上观念,拉卜楞地区的画师在绘制唐卡时大都严格遵循度量经,所有的画室中都设置有佛龛与油灯,在画唐卡前要清洁身体,绘制期间不吃气味强烈的食物、不讲粗鄙的话语,在画室的洁净处都供奉佛像,并且将早起与徒弟一同诵经、煨桑等仪式作为每日必做的功课之一此外,唐卡画师们对入门前的唐卡学徒有如下要求:第一,不能抽烟、喝酒;第二,要保证学习时间,不能无故缺勤;第三,崇敬唐卡艺术,在绘制时不能有任何不敬的行为;第四,在绘制之前念经、祈祷、洁身;第五,在绘制过程中保持端庄的坐姿、站姿。
三)技艺传承与宗教文化传承唐卡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技艺与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化传统在两年的调研工作中,调研组采集了许多寺院、民间的古唐卡和当代唐卡画师的作品,总体上来看,拉卜楞地区的唐卡在画风上是十分多元化的,多数唐卡作品已经很难判断出清晰的流派和风格取向根据许多老画师的口述,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几年内,拉卜楞寺地区的唐卡艺术还很兴旺,有很多从各地来的画师们在这里生活,而这些画师的风格和流派比较多样文化大革命”期间,甘南各地的寺院均遭受了严重破坏,僧人们被强行遣散,民间唐卡供奉的需求量也大大减少,直接破坏了唐卡艺术的生存环境,画师们也被迫返回各自的家乡,从事农牧业为生当代拉卜楞地区的唐卡画室都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起来的,因此造成了甘南唐卡的传承体系在近代史上的断代尽管当代拉卜楞寺院的僧人已经不直接参与唐卡创作,但是这一地区的唐卡艺术始终没有脱离其宗教价值体系凡是有出家经历的画师或者仍然具有宗教职业身份的画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认为一幅唐卡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宗教规范,具体来说,就是造型和比例是否严格遵循了造像度量经的规范,图像和内容是否严格遵循了佛经中的内容。
例如坛城唐卡,究竟画出什么样的图像,并不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