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战场工程建设的战略分析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86KB
约10页
文档ID:231396203
战场工程建设的战略分析_第1页
1/10

战场工程建设的战略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19〜20世纪几个军事屏障构筑得失分析,探讨战场工程建设的战 略运用理论,对我军未來战场工程建设提出了几个初步的建议主题词战场工程建设战略战场工程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战争的重要依托和国 家的屏障随着现代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精确打击能力、侵彻摧毁能力以及 非常规杀伤能力的增加,构筑屏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战场工程建设与 作战思想、防御方向、战役理论、国家经济力量以及军事技术均密不可分, 木文结合1992年美军工程研究中心为美韩联合司令部准备了一份题为《防 御屏障的战略实施》报告,通过考察1 9世纪至2 0世纪各国建造的主要障 碍和工事体系的战略实施方面的经验,探讨未来屏障体系构筑的基木思想1.法国屏障分析从沃邦(1633〜1707)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法国以其在 欧洲最好的工事和防御体系而闻名这个时期,法国主要构筑了塞.徳瑞沃荷 屏障体系和马其诺防线体系塞.徳瑞沃荷(Sere de Rivares )体系有两个连续的地下要塞防线,防线由 预先计划的40英里长的间隙分隔法国边界的其他部分包括那些面向中立 国象瑞士和比利时的边界加上那些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地形如阿岗 (Argonne)和阿登(Ardennes)地区没有设防。

⑼4年,徳国完全避开了防御 体系,通过进攻中立国比利时和未设防地区而入侵法国屏障设置的官方目的根据1874年塞.徳.瑞沃荷将军所阐述的报告是“其 目的是为了在战争动员期间提供防护,按战斗命令集中战斗力,在屏障后面 提供强大的防御要点控制入侵路线,以便在不减弱作战自由的基础上,增强 该地区的战略地位战略上,这些屏障迫使徳国在进攻法国时首先入侵比利时,徳国施里芬 计划(Schlieffen plan )的实施加速决定了法国的战败大多数观察家认为,如 果实际上能按最初计划实施的话,是会取得成功的它确实未发生作用,尽 管如此,但屏障体系在战略上使徳国转向从比利时进攻因而导致了大不列颠 卷入反徳战争这样引起兵力对比上的平衡,导致长期对峙,最终徳国战败战术上,地面下且能相互支持的筑城工事在得到严密防守和恰当维护时 表现相当出色例如,凡尔登,最强的独立得塞,1914年抵抗了徳国的进攻并且为法国防守部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支承点后来在1916年,法国的凡 尔登保卫战可以说是在整个一次大战中对法徳双方都是最残酷的一仗防御 成功的背后是极大代价,防御之所以有可能成功也只是因为依靠了防御阵地 的强度1914年一战爆发之前,法国就开始轻视防御战略。

因此,由塞.徳.瑞沃 荷设计的反映了 1870经验的防御体系被认为过时了1900年前,法国军队 已经变得热衷于全面进攻精神,因此,对法国来说,轻视防御、热衷于进攻 力量的投资是很自然的一战西部前线确实无可置疑地显示了防御优于进 攻,以及完全依赖进攻战略和战术的错误即使在战争开始后每天都在证实 防御武器和防御阵地的有效性,但法国军事领导人却无意改变其以进攻为导 向的学说在一次乂一次的作战中,法军伤亡率持续攀高更特别的是,过 分强调进攻带来的后果便是对徳.瑞沃荷防线中的凡尔登要塞的愚蠢的削弱 凡尔登利用了邻近的较好地形、拥有大大小小的60多个互为依托的要点 1916年徳国进攻之前,它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要塞之一 但由于法国军事领导人的决策,使它成为最薄弱的要塞之一,他们坚信进攻 的力量、完全不能理解强大防御阵地的地位和作用,企图加强武装力量并使 之投入到即将来临的法国进攻中去因此决定削减火炮,从凡尔登及相联系 的要点体系中撤离大量武器这样,他们基本上去掉了凡尔登的碉堡,尤其 是翼侧碉堡及其关键的防御火炮到1915年10月,约有43门重炮和11门野战炮以及超过10万发炮弹 从这儿撤走。

当徳国1916年攻击凡尔登要塞时,凡尔登守军和整个法国军 队不可避免地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凡尔登阵地残留的力量在法国竭尽全力 增援下,才得以使法国击退徳国的进攻能他们做到这一点也只是以大量的 生命为代价,以致于法国军队作为一支进攻型军队彻底崩溃了,这种状态不 仅保持到一战中剩余的阶段而且延续至第二次卅:界大战法国在凡尔登及一战其他西部防线上蒙受的损失严重影响着法国人的 思维、人口储备及心理承受能力相应地,法国乂完全抵制其以前的进攻哲 学,并接受了完全被动防御的观点这种反应的鲜明的结果之一是20世纪 最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如果马奇诺防线能被完整和牢I古I地构筑起来的话,它在许多方面会象塞. 徳•瑞沃荷设计的防御体系一样:是一个有限的防御体系,只是沿着法国的局 部边界延伸;要点由相互支援的地下碉堡组成;注定要被迂回它与塞.徳. 瑞沃荷防线在设计定点上确有重大的不同,因为决定其位置的政治因素多于 军事因素其前沿防线的定点是为了防御法国边界及防线附近的工业资源以免受徳国的正面攻击这种和平时期设计和构筑,但将来不知何时才能运用所带来的问题同样 困扰着马奇诺防线,就象塞•徳•瑞沃荷防线在后来儿年里直到防线最初建成 所遭遇的轻视和逍责一样,马奇诺防线,按照1919年最初的计划开始于1928 年,直到1940年才受到考验,此时战争艺术中运用的许多技术己经发生了 变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防线的价值。

马奇诺防线的要塞在法国1940年战役中还是表现了相当好的战术性能 原计划阻挡徳国进攻3周,以为法国动员争取时间,但直到法国残留力量崩 溃和投降谈判时为止,过了超过7周的时间,大部分马奇诺碉堡仍没有被徳 国占领那些要塞内的守军只是在其新政府和军事领导人的严格命令之下才 投降,他们所守卫的马奇诺防线阵地事实上并未被攻占,且守军士气高昂 他们的幸存部分是由于设计完善的阵地本身的防护力,部分是由于徳国进攻 的性质,即主要目的在于放弃附近不影响战争进程的巨大的防御工事和平时期构筑屏障,是为了遏制进攻而不是战胜敌人通过以上的实例 可以看出,想象中攻不破的要塞或突不破的屏障在战争中都可以被克服企 图以屏障来确保国家的安全是不实际的它们会被以某种方式很快地突破或 迂回,那些过分依靠它们维护安全的国家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屏障在战时 表现总是很难令人满意是由于静态屏障体系的生命周期所引起的屏障建成 后常常一摆好多年,使得入侵一方的决策者有充分的时间致力于研究攻击策 略因而,当进攻者决定实施攻击行动时,通常是因为他已经合理的推算出 了克服已知障碍物的方法大多数国家领导人,因为得不到有关屏障真止能 力的评估报告而对其寄予过大的期望,最终失去的反而更多。

因而,和平时 期屏障构筑的意图必须切合实际,而当其一旦遭到攻击,在战略上就可能己经失败了德国屏障分析由于徳国拥有优势力量,它比法国不太需要构筑屏障,也很少关注它们尽管如此,徳国人还是在战时构筑了有效的战术防御体系例如,一战中沿 索姆河(Somme)的防御体系,1916年帮助徳国人在前线完全击退了大量的联 军进攻,造成进攻者巨大的损失事实上,徳国在战争期间沿西部前线建造的防御体系完全达到了其战术目的,即辅助徳军阻止联军进入徳国领土 齐格菲防线或称西部壁垒,沿徳法边境建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该防线1936年开始止式兴建,但1938年该项努力遇到了严重的平衡失调,当时 有一段时期它需要消耗徳国碗产量的三分之一它平行于马奇诺防线,但构 筑了大约3000个支援堡,间隔10英里,以代替马奇诺防线上非常少的“巨 堡”体系它从未企图阻止入侵而只是为机动的徳国预备力量开始反攻而延 迟敌人一定程度上由于这种因素,历史评论中普遍认为法国能轻易地突破 齐格菲防线,即使迟至1939年9月当徳国军队到东方进攻波兰时,这种 担忧弥漫徳国事实上,齐格菲防线的强大威力,较大程度上存在于对法国人的心理影 响,这也是希特勒成功地对付国内外对手的许多欺骗手段之一。

它不仅在 1939年9月,而且在战争爆发前的紧张时期完成了其保护徳国西部边境不受 攻击的使命当然,其成功地遏制进攻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绥靖的法国缺乏进 攻的意图后来,在1944年,齐格菲防线受到了考验并被盟军逼近徳国时成功地 突破了,尽管它为1944年脆弱的徳国防御者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它象巴 列夫防线一样,是另外一个常被轻视、维护较差甚至儿年后被废弃的屏障的 例子就象1942英国士兵撤回马来西亚半岛一样,徳国士兵1944年朝齐格 菲防线退却,但这里的防御条件却使他们很泪•丧,通讯系统不畅,由于体积 太小而不能放置新式武器3-英国屏障分析最初的英国屏障体系是英吉利海峡,在海军的有力支援下作为一个拥有 大量 海外领地的岛屿强国,成功地防守了 900多年大不列颠在19世纪和 20世纪相对来说和平时期很少有构筑屏障以对付一流敌人的需要,虽然如 此,二战期间英国还是构筑了两个海外要塞,直布罗陀和新加坡直布罗陀:被认为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天然要塞,从水面或从低地和平坦 的半岛上陡峭攀升的险峻岩石与西班乐木土联系在一起,从根木上看,其主 要的弱点在于缺少水资源和可耕地,正因为如此,直布罗陀驻军在遭到陆上 进攻者长期围攻时,就需要通过海洋补给,或通过空中补给,否则即使要塞 不被猛烈的进攻所占领,守军也将因缺乏补给最终不得不投降。

由于英国拥有占主导地位的兵力优势和阵地的自然防御力量,自1783 年英国拥有肓布罗陀后,很少有来自西班牙或更强大的对手的潜在的甚至严 重的威胁,近代最严重的潜在威胁来自二战期间,当西班牙被认为要成为德 意准同盟国时,德国逼迫西班牙要么自己去进攻肓布罗陀,要么允许德国军 队从其领土上通过去达到这个目的西班牙的保守的法西斯头子佛朗哥从未做出选择,因而直布罗陀在二战 期间从未面临来自陆地的攻击肓布罗陀的防御之所以取得成功,实际上更 多是由于其名声的威慑价值而不是其真正的威力二战的早期,当同盟国的命运危难之时,英国非常担心他们在直布罗陀 的脆弱的阵地将经不起任何恰当的攻击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德国任何可能 的进攻都将使它显得不堪一击,尤其是暴露的机场20世纪可用多种途径接近直布罗陀这使它在其存在历史上首次设想为重要军事目标位于毗邻西班 牙大陆(拉丁美洲大陆)的火炮能轻易地使岚布罗陀机场变成废墟,而不需要 占领直布罗陀木身,马歇尔作出相当不同的评价:日本通过炮轰阵地对面上 方岩石就可以埋葬阵地于废墟之中新加坡:二战初,新加坡被广泛地认为是与肓布罗陀同样的坚不可摧的 要塞,尽管具有更短的历史和更少的理论基础。

新加坡岛本身约有200平方英里,大部分由红树沼泽地和橡胶园组成, 没有巨大的制高点此外,约获海峡(the Johore strait)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半 岛隔开,跟一条宽而浅的壕沟差不多,新加坡的坚不可摧性更深地存在于时 事评论员、盲目轻信或单纯无知的个人的心中,而不是现实中新加坡被设 想为只需要防御来自海上的攻击英国计划者不相信沿着马来亚往下的陆地 战役,因此也没有对马来西亚半岛或新加坡本身的防御进行认真的准备,以 防陆地力量的进攻强大的岸炮,带有穿甲弹和平射火力,设计为反舰作战, 对防御地而进攻的坦克或步兵来说近乎是毫无用处的它只是防御新加坡的 海岸基地而不能担负全岛的防御但最终日本沿着马来西亚半岛往下极力推 进,超出了所有英国人的期望,并且在70天之后就占据•了这个伟大的“要 塞”新加坡的陷落,确实给大不列颠所控制的地区及其盟国带来了巨大的震 惊这种震惊是由于对新加坡的过高估计,而不是其实际上的情况正如马 奇诺防线的情况,新闻界对新加坡的坚不可摧的报道以及公众对其强度的迷 信,过分夸张了事情的真相,这些误导印象部分是为了给潜在的敌人(分别是 徳国和曰本)造成影响和遏制对阵地工事的任何进攻。

许多人坚信新加坡是 一个坚不可摧的要塞的神话对和平时期屏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是英国设障的教训和平时期构筑的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