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50105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传统的重点学科,许多著名的学者曾在本学科点工作1978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专业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和教学成果丰硕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古代文学学科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包括近代)四个研究方向,并由此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术阵营本学科在这几个研究方向均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学术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并赢得了全国同行的好评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籍整理及其它文化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一门外国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方面,要求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简介序号研究方向名称简介1先秦两汉文学该方向主要研究秦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楚辞、秦汉诗赋等。
2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文学该方向主要研究魏晋玄学与文学、六朝骈文、格律诗的形成、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唐代古文运动、词的产生、唐传奇3宋元文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宋词、宋诗、宋文及元代杂剧、散曲和元代诗文等4元明清文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元曲、明清戏曲、明清小说、明清诗文流派和中国近代文学四、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五、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为37学分其中: 1、一级学位课程5门,15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2门,6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中任选2门,4学分3、指定选修课课程6门,12学分 4、任意选修课课程任选2门,4学分5、教学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6、凡以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培养计划中增加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三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六、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生进行教学实践必须面向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教学实践的形式以讲授本、专科生课程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为主,同时包括协助主讲教师与答疑、主持课堂讨论、指导论文写作等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时间为4周左右,应至少完成8个课时的工作。
教学实践完成后,学生填写《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送导师签字后,交院研究生秘书老师存档,方可获得教学实践的1学分 七、科学研究调查研究的形式主要为:搜集资料和参加学术会议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进行,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调研工作之前,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八、学位论文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在读期间应有1-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5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选题必须在本学科中前人没有或很少涉及而又有一定研究意义与价值的学术范围内 (2)选题如果在前人已有许多重大成果的学术范围内,则必须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3)论文立论必须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全部成果的基础上 (4)论文必须达到相应的理论高度九、培养方式与方法1、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2、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十、其它1、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2、本专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四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5、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基本阅读书目1、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85年6、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 1983年7、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10、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1、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谢灵运撰、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14、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5、钟嵘撰、曹旭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6、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17、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8、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9、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20、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21、苏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22、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23、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24、周邦彦:《清真集》,中华书局1981年25、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6、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年27、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28、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29、关汉卿:《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30、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2、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33、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4、洪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5、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6、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7、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8、章学诚撰、叶瑛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3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一级学位课学位公共课(A类课)马列经典著作选读(文学)3422孙文宪、胡亚敏00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421理论课部0003第一外国语13651+2公外系学位专业课(A类课)国学典籍5131张三夕等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5131胡亚敏、孙文宪二级学位课通选课(B类课)107105010005文学理论与批评专题研究(通选)3422孙文宪等现代逻辑与语言研究(通选)3421刘云学术示范与论文写作(通选)3421张岩泉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3421王又平电视研究(通选)3422彭涛海外汉学研究(通选)3422林岩比较文学理论研究(通选)3422胡亚敏影视理论专题(通选)3422修倜文化研究导论(通选)3423陈建宪外国经典作家作品选讲(通选)3422聂珍钊等指定选修课专业课(C类课)先秦文学研究3421安敏汉魏六朝文学研究3421韩维志唐代诗歌研究3421戴建业、余祖坤唐宋词研究3422汤江浩 、林岩元明清戏曲研究3422王炜、谭邦和明清小说研究3422王齐洲任意选修课(D类课)《诗经》研究3421韩维志《左传》研究3422安敏《庄子》研究3423安敏陶渊明研究3422戴建业《文心雕龙》研究3421戴建业1唐宋散文研究3422余祖坤0宋代诗歌研究3422汤江浩宋代作家专题研究3423林岩元曲研究3422谭邦和《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3421谭邦和7明清诗歌研究3423王炜《水浒传》研究3423王齐洲 古代散文理论研究3423余祖坤3《西游记》研究3423王齐洲实践环节00014教学实践13.4.500015学术活动13.4.5补修课文学原理随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随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1)随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课程简介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先秦文学研究英文译名:Studies on Pre-Qin Dynasty Literature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1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安敏内容简介: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包括两大部分,一为韵文,一为散文。
韵文部分包括《诗经》与《楚辞》的基本知识和研究专题;散文部分包括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宏观研究,重点是其文化特征和总体特色另外,先秦的其他文献也应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周易》、《三礼》、《三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先秦的文献资料教材及参考书目:郑玄、王弼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