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式发展 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结构 产业变迁 人力 资本赶超 跨越式发展 论文摘 要: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实现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国 经济 发展战略 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 逻辑 关系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提升为先导,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关键 近年来,理论界对于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战略有较多的讨论,在讨论中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一国产业结构变迁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路径,但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方面遇到了较多的挑战笔者试从比较优势角度论述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快速变迁和经济赶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一、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及其科学性 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1)要素禀赋差异是落后国与发达国的差异所在这一论断,指出了经济 演讲 过程的特点,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2)揭示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可否认,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存在对应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结构都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而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无疑也要反映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得到促进,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受阻3)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是产业发展以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接近并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注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比较优势上寻求突破 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是由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由斯密的绝对 成本 论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揭示了 国际贸易 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绝对成本论不仅指出了产品的绝对成本是一国贸易的基础,第一次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质,而且揭示了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的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比较成本论的“两优择重,两劣择轻”思想则揭示了分工和贸易互利性的一般特征,指出不论一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说明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要素选择和合理组合降低成本,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 比较优势 发展战略 在理论界得到一定的认同,但也遭遇到大量的批评郎永清(2004)认为,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 经济 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一国的产业结构并非仅由要素禀赋结构先天决定一国的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将一直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如果片面强调要素禀赋对产业选择的决定作用,有可能损害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理由在于,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第四,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制度和 文化 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因此,渐进式、分步式的追赶战略即后发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选择郭克莎(2003)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一国即使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如果存在技术劣势和竞争劣势,该国的产业也必将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可能从专业化分工和 国际贸易 中获得持久的好处而一国哪怕不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交易效率和规模经济存在比较优势,该国在分工中同样具有竞争力,能够充分享受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内生比较利益,从而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笔者认为,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对比较优势战略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是该理论遭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中国劳动力优势,是静态的低端的要素优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的劣势会自然抵消这种优势。
规模经济理论(朗永清,2004)也说明了只存在高级要素的优势,而不存在低级要素的优势因此,落后国家由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不一定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本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可能会变成劣势,结果可能是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导致贫困化增长这必将影响到国内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经济剩余的积累速度,从而延缓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这个角度说,认为由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产品收益不能长期化,其比较优势不能自动带动产业升级的批评是有理论依据的 第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虽然揭示了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具有后验性即一国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是以其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必须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并不必然地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其竞争力的加强只有在把一国经济发展看成是封闭的自然演变过程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先验性才能成立最先发展的国家其产业发展往往是自然演进的,而后起国家大多必须走跨越式扶持发展的道路 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要得到发挥,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即熊贤良(1995)所说,比较优势已经充分反映到产品价格上。
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 市场 所固有的缺陷,这个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 第三,更重要的,没有充分论证一国特别是落后国家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升级的来源,因此也就很难充分说明落后国家何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尽管比较优势战略所考察的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但落后国家如果一味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以实现产业结构自然升级,这个过程是过于缓慢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勾画了一个经济自然演进的图景,而忽略了在 历史 进程中,一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往往是遵循跨越式途径,自然演进者通常是被世界经济所被抛弃的 资本主义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一个自然演进过程,而是跨越式发展过程没有原始资本积累,就没有英、西、葡、荷等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提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法迅速建立美国、德国是靠保护扶持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起国家日本、韩国等则采取的是跨越式发展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实现了经济赶超在西方 社会 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明清封建王朝排斥创新,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落后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必须首先实现其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突变,从而快速建立起在前沿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显然,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没有对这种突变及其发生进行充分的解释 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跨越式 发展战略 实现在 经济 上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所有落后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的一个普遍取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对英国的赶超、二战后日本、韩国等对欧洲的赶超,说明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可能实现的但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实现赶超的过程中出现了战略和政策的偏差,陷入了困境赶超战略如果是建立在一国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基础上,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否定符合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战略就有可能实现而如果赶超战略主要受出于 政治 等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驱动,则往往是反比较优势的,也是违反产业发展规律的,这样的战略容易走向失败普雷维什、辛格、缪尔达尔等所主张的进口替代 工业 化战略的失败就是例证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首先体现在其技术的快速发展上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关键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速度从而产生变迁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通过低 成本 、低风险地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进行技术模仿,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但技术模仿和引进必须与资本积累特别是 人力 资本积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赶超的速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是起先导和制约作用的。
这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越是新技术,发达国家的保护越严,获取的代价越高,而对成熟技术,则保护轻松,获取的代价也较低这说明,技术可以模仿,但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持续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得到“适宜的技术”经济的跨越式快速发展,要求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更大更多的创新,突出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要使得一国在最高级的要素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才能支持产业向高级化和具有竞争力的方向转变为此,落后国家必须实现由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向技术创新的快速转变,缩短追赶的过程实现这种快速转变的唯一路径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并没有能够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人均收入上的差距(邹薇,2003)在技术引进和模仿的过程中缺少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结构的系统提升就无法实现,从而产业的跨越式变迁和经济赶超就不可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是保障技术引进效率、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并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先导 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必须由政府刻意而为, 教育 是人力资本 投资 的主要途径 历史 上成功的经济赶超都是由落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开始的。
日、韩等国正是由于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积累了人力资本的优势,才使得要素禀赋结构得以跨越式提升,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在选择产业升级方向时所具备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