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罗小兰忻州师范学院)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82.53KB
约18页
文档ID:56561580
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罗小兰忻州师范学院)_第1页
1/18

课题名称课题名称::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问题、、成因成因及对策研究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课题批准号:DBA030081DBA030081课题级别:课题级别:教育部教育部重点课题重点课题学科分类:学科分类:教育心理教育心理课题拨付经费:课题拨付经费:1.41.4 万元万元课题鉴定时间:课题鉴定时间:20082008年年 9 9 月月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罗小兰罗小兰忻州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主要成员:主要成员:韩向明,马慧霞,刘贵祥,李瑞瑾韩向明,马慧霞,刘贵祥,李瑞瑾研究总报告研究总报告一、一、课题研究背景课题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蓬勃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 许多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十分严重, 这说明教师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其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观与行为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师心理健康也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它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

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却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其它职业人群,有一半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中部分教师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北京市曾对 554 名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有 58.46%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28.57%的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有苦恼2000 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 SCL-90 对辽宁省内 168 所城乡中小学的 2292 名教师进行了测查, 结果表明: 5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 32.18%的教师属轻度心理障碍, 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等单位对全市100 多所小学的 3000 多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 48%杭州市教育学研究所对杭州市 28 所中小学共 1946 名教师的调查表明,有 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2003 年教师节期间,上海林紫心理谘询中心对本市教师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显示,有近 40%以上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的人已出现了明显的症状四川涪陵教院卢秀琼的调查表明,有 1/3 的教师自认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刘晓明等人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 760 名东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有中度心理健康症状的中小学教师占被调查者的 3.4%,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常模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昆山市教育局的杨慧玉对苏州地区的 300 名中学教师, 进行心理健康调查表明, 有 4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5%的人对个人健康、 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 36%的人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81.7%的教师总感到心身劳累;45.4%的教师对工作厌烦并有调换工作的想法; 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 78.1%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障碍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已成为阻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并不多,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及偏远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更少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揭示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多种职业问题的发生率,探讨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如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等,研究影响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并开始重视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但是这些研究更多集中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较少关注农村和山区而在我国,山区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师素质相对落后,其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因此,研究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深化贫困地区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二)研究的基本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将更加重大特别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首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参与国际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需要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掀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重视提高人的素质而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居核心地位和起关键作用国民素质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心理素质现代化,而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国民,离不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对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方面施加影响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心理素质的优劣对社会素质的影响尤为强烈,人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智力、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社会素质是随着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发展的, 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则构成了人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心理素质强烈渗透于各种社会素质之中第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变化更加迅速、信息更加丰富、传播更加广泛、价值更加多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频繁的时代,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有效地获取知识并加以整合创新学习的能力,与他人有效地进行合作沟通,和谐地与人共处的能力,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给予尊重和理解,有效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而学校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心理技能训练,充分地发展自我的心理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情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广博的兴趣爱好、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优良的人格特征,得以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其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与教师自身的职业成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学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心理健康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挑战,与贫困相联系的教育问题更是挑战之中的最严峻的挑战因为,教育不仅关系着现在,也影响到未来在我国,教育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相对于城市而言,广大农村和山区教育落后,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下,教育发展十分艰辛和困难贫困地区的教师不仅要面临教师职业本身的压力,而且还要面临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低水平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职业发展缺少支持等多方面的困惑,更有可能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到素质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实施为此,我们提出了《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旨在针对贫困地区教师这一群体,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系统探讨其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其问题和成因,并着重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旨在为提高贫困地区教师整体素质,促进贫困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推动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教育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教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教师的心理健康既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职业成长,又关系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本课题的研究以“贫困地区为研究背景,以教师心理健康为研究内核,以探索贫困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为研究目的”在调查、分析、研究贫困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改善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贫困山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2、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记录、文献法、干预法、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方法基础3、本课题以国内权威专家对心理健康标准和贫困地区的界定, 使用标准化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照心理健康常模,从教师的个性、心理表现、心理问题及其症状、客观和主观因素等方面对贫困地区的教师心理健康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确保了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贫困地区”是一个社会学和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健康状况差、社会文化生活落后,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域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文化的和发展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性标准,心理健康最突出的标志应当是没有心理疾病,并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贫困地区要发展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会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 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就无法培养出身心健康,体魄健全的学生,当然也就没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而言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二二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贫困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1、 探讨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2、发现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3、分析影响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4、探讨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案5、提出促进贫困山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6、为推动当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建议(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在原有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应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调查、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 深入系统地探讨贫困地区城乡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并尝试有效干预,寻找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

为此,本研究具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研究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特点与问题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 抽取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山西省忻州、 五台、代县、离石、等县市贫困山区的 200 多个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并对 20 所学校的 500 多名教师,采用 SCL-90 标准化问卷和访谈,对教师情绪、身心症状、人际、工作胜任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察,揭示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多方面的表现,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互关系2、探讨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根据已有研究的进展, 结合我们对贫困地区教师生活现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着重探讨不同地区(城乡) 、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收入层次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同时考察教师自身的因素 (个性、职业取向与承诺、家庭)和机构因素(学校群体氛围、人际关系、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3、对贫困地区教师实施心理训练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根据当前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结合前述研究,围绕教师自身因素(以压力应对策略为中心)和机构因素(学校组织环境、群体氛围) ,制定干预方案通过专题讲座、小组讨论、个别与集体咨询和心理等多种辅助形式,对教师进行自我认知训练心理健康干预,以增强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能力,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促进的互助群体和良好学校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特色与创新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特色与创新(一)研究方法1、文献法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2、访谈法和采集数据法3、问卷法采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