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超星水浒主题二讲解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KB
约23页
文档ID:90103042
超星水浒主题二讲解_第1页
1/23

■《水浒传》主题 第二节 (上)五、是一部“愤书”,更是一部“快书” “忠义”是小说家极力向读者表白和灌输的主题但是从读者更直接的阅读感受来看,水浒更是一部“愤书”,乃至一部“快书”愤书”的说法,是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出来的意思是说,《水浒》是一部表达愤恨、发泄愤怒之书李卓吾在序言中除了抨击整个社会贤愚颠倒、美恶不分外,还特别强调了小说作者抱着民族矛盾之愤,说“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施耐庵、罗贯中两位作者有感于南宋政权被蒙古人所灭,心怀愤恨,借小说中的破辽来发泄对异族侵略者的愤恨,又借小说中的平方腊来表达对南宋政权苟安杭州的愤恨——当然,这只是李卓吾的个人解读,不一定是小说家的本意但李卓吾注意到小说中的民族斗争底蕴,注意到小说家是带着感情、带着愤怒的情绪来写作的,这又是富于启发性的总之,一个“愤”字,确实可以成为《水浒》的主题词,至少是主题词之一我们注意到,小说中的好汉,几乎个个都怀着满腔愤恨林冲有林冲的愤恨,他受高俅父子的迫害追杀,目的竟然是为了抢夺他的妻子杨志有杨志的愤恨,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报国无门,反遭奸臣的迫害、被泼皮无赖所欺凌。

武松有武松的愤恨,市井恶霸霸占了他的嫂子,害死他的哥哥,官府却不肯为他申冤作主此外,宋江、李逵、三阮,也各有各的愤懑不平愤懑发展到极致,便引发了反抗和复仇的举动,英雄豪杰要以牙还牙,以血偿血,以命抵命!小说中出现大量报仇雪恨的情节,小说也因此变成一部喋血复仇的快意之书,因此我们说《水浒》是一部愤书,又是一部“快书”!我们说的“快书”之“快”,是指快意,畅快其中包含着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报仇雪恨之快,一是行侠仗义、勇于助人之快,一是打破一切束缚、开创新天地之快!高俅父子为了卑鄙的目的对林教头一逼再逼,欺人太甚,当林冲在山神庙前手刃仇人时,心情久受压抑的读者,跟书中人物一同体验了解脱般的痛快!武松在孟州城陷入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一伙的追杀,武松一旦爆发,一日之间连杀十九条人命,在鲜血淋漓中,体现出以暴易暴的个人复仇的快感!更高层次的快感,是由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侠义之举引起的鲁智深的一系列故事,最为典型跟林冲、武松不同,鲁智深的种种举动,完全无关自己的利名前途和亲人的恩怨纠葛,纯粹是路见不平、仗义而为这一切的结果是,鲁提辖为了他人,丢掉了自己的军官禄位和前途,又因得罪当道,落得无处栖身,只好上山落草。

然而他毫无悔意,勇于担当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这种以陌路为同胞、以天下为己任的侠义精神,为小说增添了异样的传奇色彩,也带给读者以特殊的快意和感动此外,鲁智深在文殊院披度为僧,因不守清规,醉打山门,搅得文殊院卷堂大散,读者在酣畅的阅读中,也体味到一种快意情怀,那是打破一切人生枷锁、进入自由王国的快意这种快意,更体现在众好汉与封建主流社会决裂、奔赴梁山的行动中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37回)这样的行为,又是何等的昂扬振奋,淋漓痛快! 小说中的梁山泊,在封建正统舆论看来,是盗薮,是贼窝,是藏污纳垢之地但在小说作者的营造下,变成了忠义之士及一切受压迫、受冤屈者的乐土,成为与黑暗世界相对立的、人人向往的桃花源、乌托邦 小说通过好汉阮小五之口,描绘了山寨好汉的理想生活:“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在作者笔下,这片乐土上好汉们,至少是身心自由、衣食无忧的这对三餐不继、终日受奴役的人来说,无疑是理想国 随着小说的不断加工创作,小说中的“乐土”主题,也在不断提升梁山泊的理想之光,不再仅仅是成瓮吃酒、大块吃肉,也不再仅仅是摆脱奴役、无拘无束,小说主题中更增加了追求人人平等的人文理念。

我们这样说,是有根据的百回本第七十一回写梁山英雄大聚义,宋江对众好汉做出人尽其才的安排后,有一篇长篇韵文,“单道梁山泊的好处”,是这样开头的:“山分八寨,旗列五方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断金亭上,高悬石绿之碑;忠义堂前,特扁金书之额……”以下分叙宋江、卢俊义以及山寨主要头领的职责结尾说道:“人人戮力,个个同心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伯业列两副‘仗义疏财’金字障,竖一面‘替天行道’杏黄旗这篇骈文,带有总结的性质,粗线条地勾画出好汉义气相投的感人图景,但还没有脱离封建伦理的忠义范畴然而到了袁无涯百二十回本中,同样是这个位置,同样是这篇骈文,内容却全部更新,开头变成: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个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骈文一开头,即用韵律铿锵的语言,描绘了梁山英雄来自五湖四海的热烈场面,歌颂了“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接着,韵文借铺叙好汉的身份,进一步提出了平等理念——骈文这样介绍梁山英雄的身份: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

……你看,从“帝子神孙”的贵族,到“猎户渔人”的小民,大家都“不分贵贱”:从手足、夫妻的至亲,到曾经的主仆和仇家,大家都“无问亲疏”这是一个多么和谐高远的境界,这在今天,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寻的普世理想,却奇迹般地出现在十六世纪的一部通俗小说中在下面的铺叙中,骈文还指出:在水泊梁山,哪怕性格不同的人,也能相互包容、“识性同居”;任何怀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能“随才器使”,才华不致淹没总之,在这里,人人受尊重,人人心情舒畅,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境界,是真正的人类大快乐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快书”的最高境界不要小看这一篇韵文的更换,百二十回本通过这篇骈文,把《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儒家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讲求仁爱,但还没有明确提出“平等”的理念孔夫子推崇周礼,而“礼”的重要内涵恰恰是维护等级、讲求尊卑秩序、反对犯上作乱因此这篇骈文的更新,对《水浒》主题的提升,可以说起到突破作用《水浒》作者们正是通过这种层积式的创作,给读者展示了一片人间理想国的美好图景小说也因此显现出十分突出的理想色彩和浪漫色调和小说中某些灰暗的甚至血腥的颜色间杂在一起,这一抹颜色是非常亮丽突出的,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是压倒性的。

应当指出,《水浒》主题的提升,大概跟进步文人的参与有关有的学者指出,晚明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就参与了百二十回本的整理补撰的工作,而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平等观念,都是学者们所熟知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八方共域、异姓一家”这样篇骈文,很可能就出自冯梦龙的手笔这是典型的画龙点睛之笔,虽然未对作品内容作大的改动,却使小说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种做法,可谓前无古人2434,2631,2609)六、百姓乱世求活的悲剧内蕴以上我们从农民革命的角度、忠义的角度、“愤书”和“快书”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的主题说来说去,是一种伦理学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或者说是政治学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出发,《水浒传》中正义、邪恶两个阵营似乎是壁垒分明的梁山英雄是正义的一方,朝廷上的奸佞之臣高俅、蔡京等,是邪恶的一方此外,像祝家庄、曾头市等地主民团武装,是梁山好汉的敌对方,也都被作者、读者归入邪恶阵营在“非好即坏”的二元判断中,这已经成为定论我在研究小说成书的过程中,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即梁山泊和祝家庄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有很多共同点,甚至两者的素材来源也是一致的我们作一下对比首先,梁山好汉和祝家庄武装都是不受官府控制的民间武装。

他们的头领,也都是地主豪强人物祝家庄的祝朝奉是大地主,梁山泊的晁盖、宋江、卢俊义等,不也是地主豪强或地主出身吗?而祝家庄人马与梁山泊人马的基层成员,也都是贫苦的农夫渔父之类也就是说,从人员构成上来说,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至于二者的政治诉求,似乎也是一致的梁山好汉反贪官不反皇帝,渔歌唱道:“先斩何涛巡检头,京师献与赵君王”祝家庄也说,捉住梁山贼人,要“解上东京去请功”两者何其相似说到双方跟官府的联系,梁山好汉似乎跟官府更紧密宋江本人就是官府中人,他在县里结下很密的关系网,他杀人犯法,是县里的都头朱仝、雷横把他偷偷放走而祝家庄被梁山好汉围攻多日,始终未见官军派兵救援好不容易盼来孙立、孙新的登州兵马,结果还是宋江使的“木马计”对比之下,祝家庄和官府的关系,实在是很松驰的由此看来,究竟哪一家代表了劳苦农民大众,哪一家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实在还很难下判断 其实,梁山和祝家庄有着共同的背景,都是乡社民兵在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战争年代,农民自发地利用乡社民兵的框架组织起来,保境安民,抵御外来的掠夺和烧杀从这个角度看,祝家庄应当是非常典型的忠义民兵而梁山打着忠义的旗号,同样是民兵组织宋江的绰号叫“呼保义”,据学者考证,这个绰号来自一种下层武官的官名,叫“保义郎”。

在南宋初年,保义郎是专门用来封赏那些民兵领袖的由此可见宋江的民兵领袖身份 从文学素材的角度来看,祝家庄和梁山泊更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他们共同的素材来源,是洞庭湖起义我曾写文章探讨,洞庭湖起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钟相组织忠义民兵,在天子岗建立山寨,但不久就被官军施用木马计打破,钟相和他的儿子都被杀第二阶段是杨幺在洞庭湖建立水寨,抗拒官军据我论证,祝家庄的素材来源,正是利用了钟相的史料钟相保聚天子岗,祝家庄则保聚独龙岗;钟相营寨被对方施木马计攻破,父子死于非命,祝家庄的失败也是缘于木马计,双方的结局也完全一致而梁山泊建水寨抵御官军的故事素材,则是源于洞庭湖第二阶段杨幺在湖中建水寨以抗拒官军——钟相和杨幺本是同一营垒的军事首领,杨幺是钟相的继承人,他在洞庭湖造反时,仍打着钟相的旗号这样看来,梁山泊和祝家庄本应是一家人那么,这样两个人员构成、政治诉求都大体一致的民间武装组织,为什么会打得你死我活?我以为,更深层的潜在原因,应当是经济上的众多史书在描写宋金战争的残酷性时,都提到了粮食问题例如在洞庭湖起义发生的荆湖地区,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所剩不多的粮食储备成了战争各方争相抢夺的物资。

金人要掠夺,官军要征收,强盗也要打劫老百姓唯一的生路,就是拿起武器,武装自保,保住自己的生命和最后一点粮食在这一刻,粮食就是生命!一切政治的考虑、伦理的诉求,全都受到求生本能的排斥死亡的恐怖笼罩着整个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到处发生而这种悲惨状况,在小说《水浒传》中也能找到踪迹我们读《水浒传》会发现,小说作者对“吃饭”问题高度关注,因为这是人类存活的最基本要件不少好汉奔赴梁山的唯一目的,便是能“大碗吃酒,大块吃肉”;那无非反映了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乱世民众的本能需求而书中动辄提到“人肉馒头”之类,恐怕也不是小说家作意猎奇、哗众取宠,那正是饥饿年代生人相食的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反映仍回到祝家庄的话题梁山武装与祝家庄的冲突,与其说是“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不如说是乱世民众为争夺生存机会而进行的垂死搏斗任何不带成见的读者都能发现,祝家庄戒备森严的根本原因,是“惟恐梁山泊好汉过来借粮”(47回)而宋江解释攻打祝家庄的动机,也说“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同上)借粮”话头在小说中还曾多次出现,单是前70回中,就有14次之多后来梁山打破祝家庄,果然“得粮五千万石”(50回)在饥馑岁月,粮食意味着生命的存活与延续;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梁山泊与祝家庄的战斗,堪称“你死我活”。

战争的求存目的,决定其残酷性打破祝家庄后,宋江格外施恩,给庄户们各“赐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