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的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陈 芮Ξ1 叶浩生2 (1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深圳,518060)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在报酬给付、 实验情境、 欺骗被试和数据分析四个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分析了导致这些差异的原 因和心理学家可以从经济学实验的这些不同做法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学 心理学 实验 经济学实验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都与心理学 相仿,其具体实施又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下文将 从四个方面对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的差异进行分析 探讨,试图找出导致差异的原因和心理学家可以从 这些不同做法中得到的启示 1 关于付酬方式 1. 1 差异的表现和根源:强调外部动机的 “价值诱 发理论”vs.保留内部动机的 “动机挤出理论” 心理学实验的常规付酬方式是一视同仁地付给每 个被试少量固定金额的报酬作为对其付出时间和精力 的补偿,而在经济学实验中,主试必须向被试支付现金 报酬,且其金额取决于被试在实验中的行为及其结果 — — — “对1970到1997年的 《美国经济评论》 进行搜索, 找不到一项实验研究不是按表现给被试付酬的” [1]。
经济学付酬方式的理论基础是Vernon Smith提 出的 “价值诱发理论(induced value theory)”,该理论 认为主试可通过适当的报酬手段诱发出被试的特定 特征,这些诱出特征与被试带入实验的固有特征无 关,欲达到此目的应满足如下条件:第一,单调性 (monotonieity) :被试认为报酬量多多益善且不会餍 足,通常认为以现金付酬即满足此条件,有了单调 性,主试便可通过提供报酬的手段实现自己的动机; 第二,突显性(saliency) :被试所得报酬须与其在实验 中的行为明确挂钩,且被试理解该对应及其法则 心理学的 “出场费” 式报酬不满足突显性,而经济学 模拟市场实验中按最终核算出的 “利润” 付酬则满足 突显性,有了突显性,主试便可在被试的行为与报酬 间建立明确关系;第三,优超性(dominance) :实验中 被试行为的变化仅源于实验报酬,其他原因可忽略 不计该条件较难实现,可通过在让满足突显性的 报酬量增加的同时保持其他无关因素恒定而加以控 制[2]有了优超性,主试便可忽略其他事件的影响 而在实验室中实现所选择的关系按表现付酬的另 一依据在于,经济学家将 “认知努力” 视为一种必须 依特定策略加以分配的稀缺资源,如不能得到与表 现相关的酬劳,被试就不会投入认知努力去避免决 策错误,而若酬劳足够优厚,被试的决策就会逐渐接 近理论上的理想状态[3]。
心理 学 家 往 往 援 引“动 机 挤 出( motivation crowding - out)理论” 驳斥经济学家的做法,该理论 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受到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激励,货 币激励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可能会降低人的内部动 机,即所谓 “动机挤出” [4]心理学家认为被试的内 部动机足以驱动其配合主试完成实验任务,经济刺 激的效果仅仅是用外部动机替代了原有的内部动 机,可谓多此一举 1. 2 差异的启示:条件许可时可通过付酬方式控制 无关变量 除经济利益外,人们无疑还会受到其他动机的影 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内部动机恰恰是心理学实 验试图控制的干扰因素:如被试过分配合、 成就动机 过高或过低、 被试与实验者的友好关系、 对实验的好 奇等心理学家常以随机化、 恒定、 匹配或通过指导 语控制这些因素,而实验经济学家又提供了一条控制 途径 — — — 按照动机挤出理论的观点,符合价值诱发理 论的付酬方式使得被试希望经由实验操作而获得尽 可能多货币的欲望成为压倒性动机,如此一来,许多 与被试主观因素相关的干扰变量就被排除了 心理学中也有以类似方式付酬的实验:著名的 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根据被试忍受感觉剥夺的时间长 短付酬,当时大学生的小时工资约50美分,该实验 则以每天20美元的标准付酬,这一足够优厚且根据 忍耐时间支付的报酬激发起的强烈外部动机更有利 于考察被试的耐受极限;Olson等人则在其有关概率 估计的实验中提醒被试:“你对项目概率估计得越 准,你的团队赢得30美元奖金的可能性就越高”,并 指出该激励旨在诱发被试概率估计的精确性和准确 Ξ 通讯作者:陈芮,女。
E2mail : 96086143 @ 28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31(2) :282 - 284 性[5]但并非所有心理学实验都可藉此控制干扰: 经济学建立在最大化假设上的统一理论框架便于将 理论模型直接转换为使用经济刺激的实验,心理学 中通常没有这样的框架,在某些领域(如归因)中甚 至无法界定行为的最优标准或存在相互冲突的标准 (如速度和准确性)研究表明,经济刺激在判断和 决策领域中效果最为明显,并发挥了双重作用:在使 实验结果更接近理论预测值的同时减少了数据的变 异[6]笔者认为,有着明显最佳行为标准并需要被 试付出较多努力的心理学实验尤应考虑借鉴经济学 实验的激励方式 2 关于实验情境 2. 1 差异的表现和根源:用于验证理论的抽象情境 vs.用于建构理论的具体情境 经济学实验常淡化具体情境而营造高度抽象的 实验环境,而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实验则十分 强调向真实情境靠拢例如,对于人际合作,经济学 中往往通过囚徒困境或公共品博弈进行研究,遵循 博弈论框架以一个符合特定数量关系的支付矩阵对 博弈情境加以概括,归纳出基本策略型以构造实验, 并在实验指南中强调,在囚徒困境实验中的可选策 略不要用诚实、 背叛等词语来标记,只用策略A、B即 可,关于被试的角色也只须用局中人A、B而不要用 领导、 随从、 我方、 敌方等[7]。
心理学家则为此类问 题填充了各种背景,除经典的囚徒困境外还构造出 军备竞赛、 间谍行动、 劳资谈判等场景,被试的角色 也从叛徒、 牧羊人直至不同的国家,据统计,关于社 会两难领域的心理学研究共涉及四十余种不同情 境[8] 从学科发展历程看,实验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中 的地位和作用大不相同实验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地 位至高无上,相形之下心理学理论却捉襟见肘,而经 济学早在19世纪就已拥有简洁完备的公理化体系 和统一的核心理论,实验方法却直到20世纪后期才 被正式引入这就导致了二者实验目标的重大差 异:经济学实验更着重验证现有理论,因而不但实验 构造必须与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高度一致,实验控 制也必须十分严格,否则其数据就无法用于验证相 关理论的预测经济理论往往抽象且概括力强,对 具体情境几乎没有限制,故经济学家的实验设计更 重视内部效度而很少考虑外部效度与经济学公理 化的理论形成模式不同,心理学遵循的大致是基于 实验由点成体的模式,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 各种行为现象的具体针对性研究为理论建构积累证 据,进行逐点突破,进而寻求规律,最终形成体系,因 而心理学实验必须既重视内部效度又重视外部效 度。
简言之,经济学的理论证伪性实验通常只需要 比较简化或理想化的情境处理,而心理学理论证实 及寻求经验规律的实验则需要相对复杂的环境设 置 2. 2 差异的启示:排除情境干扰和 “理论压力检验” Mook曾驳斥 “所有实验都应该设计成能推广到 真实情境中” 的观点,他指出,若研究目标只是验证 理论是否成立而非预测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便可不 必考虑外部效度[9]其实若实验环境与现实过于相 像,反而会混杂诸多因素以至分离不出自变量和干 扰变量,有碍于实验目的的实现例如,在实验中让 被试进行应否 “上法庭” 的决策,若被试对出庭行为 褒贬不一就会给实验带来噪音,即使不影响总体结 果也会增加变异;更严重的是,若全体被试存在一致 的反应偏向(如认为应尽量避免法律纠纷 ) , 该情境 的引入就会使数据出现系统性偏差,经济学家认为, 理想的做法应为让被试决定是否采纳 “行动方案 A” [10] 经济学家并非全然不关注外部效度,由于经济 理论的假定和前提往往是对自然情境的高度简化, 故其在想肯定某种理论时往往会从完全抽象的情境 开始,逐步增加实验环境的复杂性,以检验对这些简 化条件的放松是否足以影响理论或模型的结论,以 确定在多大程度上可认为理论的预期是稳健的,这 种实验形式被称为 “理论压力检验(theory stress tests)” 。
若检验结果表明某一理论在越来越复杂的 情境中一直优于其它理论,则其可外推到现实情境 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11]心理学家也可借鉴该方 式,先在简化环境中进行实验以排除情境对内部效 度的干扰,在证实这种干扰不会对实验处理构成威 胁后,再逐步引入具体情境以考验某一研究假设的 强度 3 关于欺骗被试 3. 1 差异的表现和根源:弊大于利的欺骗vs.“利大 于弊” 的欺骗 欺骗被试是实验经济学的大忌,所有实验经济 学指南都一再强调绝不可故意欺骗被试,任何经济 学期刊都不会刊登运用了欺骗手段的实验报告相 比之下,心理学界对欺骗的态度更为宽容虽然在 APA的道德守则中欺骗被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策 略,但仍给出了网开一面的条件:“在科学、 教育或应 用领域有显著的预期价值” 及 “无其它有效替代方 案” 据保守估计,20世纪90年代前期 《人格和社会 心理学杂志》 发表的研究中每三项就有一项用到欺 陈芮等: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的差异及其借鉴意义283 骗[12] 心理学家运用欺骗主要基于下述考虑:首先,若 被试知道了研究的真实目的便会有策略地加以反 应,此时研究者将对实验失去控制;此外,欺骗可用 于制造需要重点考察但不会自然发生的特殊情境 (如制造紧急事件以研究旁观者效应) [13]。
而经济 学家出于两方面原因杜绝欺骗:首先,欺骗的存在将 使被试对行动与报酬间的关系心存疑虑从而采取防 御性策略,这一方面使得被试不能明确自身行为与 报酬间的联系而令突显性受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对 或有欺骗的担心成为除报酬外影响被试行为的又一 因素而令优超性受损其次,即使只有少数人欺骗 被试,其溢出性后果也令人担忧 — — — 在经济学分析 框架中,主试的诚信是一种如空气般的公共资源,若 允许欺骗并由每个主试仅根据自身的成本-效益分 析做出是否欺骗的决策,那么纯粹出于个人利益而 使用欺骗的诱惑实在太强,这种诚信资源很快就会 被污染从而加速耗竭,这将危及每个研究者 3. 2 差异的启示:谨慎权衡欺骗的 “成本” 和 “效益” 尽管APA对欺骗的使用提出了补救措施即尽 早进行 “事后解说(debriefing)”,但该准则更可能加 剧而非减少被试的怀疑实际上,事后解释只能破 坏被试的信任,从而污染未来的实验数据,每当这一 道德上颇为正确的要求得到满足,心理学家总是骗 人的普遍印象就又被强化了而心理学家为欺骗付 出的代价往往比经济学家更大:经济学实验的付酬 方式使其能广泛招募志愿者作为被试,而心理学学 生仍是心理学实验的主要被试源,故多数被试都会 在课程学习中得知欺骗的存在甚至直接在实验中受 骗,以至于在从未或很少使用欺骗的心理学领域亦 不能幸免于欺骗的消极后果。
撇开伦理不谈,仅从 方法论角度看,心理学家也应谨慎权衡欺骗的收益 和成本 经济学家已找到一些替代欺骗的办法,其运用 可使相关研究得到同样的益处却不用承担欺骗的后 果如较之于明确地误导被试,有时仅通过在告知 被试时省略或淡化某些信息(如完成一阶段实验后 才告知被试还有下一阶段)就可达到同样效果更 为典型的是,在关于贝叶斯推理的研究中,常用的欺 骗手段有歪曲材料的性质、 假称样本是随机的和为 应用贝叶斯定理进行预处理等,然而经济学和心理 学研究均表明,这些手段早已有了等效的替代程序, 完全不必进行欺骗[14] 4 关于数据处理 4. 1 差异的表现和根源:偏重预测的回归分析vs. 偏重析因的方差分析 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对统计检验方式有着不同 偏好:使用非参数检验时,前者倾向于威尔科克逊或 曼-惠特尼U检验,后者倾向于卡方检验;在使。